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2022-02-14 15:55张锦娟丁建华刘祥超
浙江水利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流域生态工程

张锦娟,丁建华,刘祥超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7;2·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1 引 言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早在2005年,北京市以密云水库为试点,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3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显著成效,饮用水水源水质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1]。随后水利部在全国31个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拉开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序幕[2-4]。浙江省自2006年起围绕水源地供水安全,在绍兴汤浦水库、永康杨溪水库、上虞隐潭溪、安吉深溪小流域等建设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行许多良好的做法,获得相应经验并取得明显成效[5-7]。随着水土保持新时代的到来,生态清洁小流域被赋予更多内涵[8-12],泰顺县以保护水库水源、助推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为切入点,在珊溪水库上游实施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有效保护了水库水源地安全,促进了乡村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

2 基本情况

温州珊溪水利枢纽饮用水水源地集雨区面积2 302.0 km2,覆盖文成、泰顺2县和瑞安市25个乡镇,工程年设计供水量7.3亿m3,供水范围覆盖温州9个县(市、区),受益人口500多万,被誉为“温州人民的大水缸”。泰顺畲乡小流域位于泰顺县西北部,涉及竹里畲族乡和司前畲族镇2个乡镇,包括 6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流域面积42.1 km2,境内的竹里溪和里光溪是水库水源地上游的重要支流。

“山高路远、村穷人苦”曾一度是泰顺畲乡小流域老百姓的痛点。当地老百姓长期靠山吃山,以开垦荒山荒坡、顺坡耕作为生,产生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珊溪水库水源涵养区的自然生态环境。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去现场指导扶贫工作时,提出“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九字真言,要求在青山绿水中汲取脱贫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腾出更大发展空间。

多年来,泰顺县紧紧围绕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全县水利、林业、国土、农业、环保等各部门的配合下,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充分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美丽浙江的战略要求,通过各行业系统谋划、分类施策,创新工程建管模式,建设泰顺畲乡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显著成效。

3 建设内容

3.1 生态移民工程

结合流域“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点,通过“无区域生态移民”方式,构建“农民下山、产业上山”“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宿经济,使高山农民实现异地搬迁、安居乐业,减轻了偏远山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的生态环境压力,为生态发展腾出更大空间。

3.2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围绕珊溪水库库区水源地保护,以涵养水源、减少泥沙入库、提升水质、提升库周景观环境为目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增产增收。

封育治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土流失轻、中度的林地区域设置封禁标牌,明确封禁范围和封禁时段,完善管护制度,建立完善的封育治理技术体系,提升植被覆盖率。

营造水土保持林。以省道沿线、主要河流两旁、城镇周边为重点,对境域内砍伐迹地及疏林地采取疏伐抚育、补植改造、迹地更新、碳汇造林等方式,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彩色林及阔叶林,大力推进“森林氧吧”建设。

经济林地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集中连片的经济林内,合理配置坡面截(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小型蓄、排水工程,整修径流冲刷严重的生产道路,同时对局部裸露区域采取补植经济作物或栽植植物篱等方式提高地表覆盖度。

3.3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生态修复”的理念,在流域内竹里溪、里光溪等河道实施河道生态修复、水毁修复、堤防加固、河道清淤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形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流域水环境。

河道生态护岸。河道断面采用斜坡式和重力式断面,选用天然块石等材料护砌。采用仿天然缓坡或种植藤蔓植物覆盖硬质护岸,并设置凹凸有致的亲水台阶与亲水步道,实现防洪与生态、亲水与护水的协调统一。

生态景观堰坝。河道内设置多种型式的生态景观堰坝,拦截上游泥沙的同时形成水面,起到改善景观、净化水质的效果。堰体设计充分考虑通行功能,堰顶设置汀步,方便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交通。

河岸景观带。河道岸线充分利用原有河滩和河岸,仅局部进行平顺衔接,充分保持河道自然蜿蜒曲折,弯道、滩地、滩林等自然风貌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竹里溪和里光溪两岸沿线布置滨水公园、慢行游步道、休闲亭等休闲娱乐设施,形成河滨生态景观带。

3.4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泰顺县深入贯彻“千万工程”指导思想,编制“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水源保护区、敏感区,将污水处理和景观建设相结合,建设微动力处理设施;在人口密集区釆用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治理模式处理污水;具备纳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条件的村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入厂处理;不具备纳管条件的村庄,建设村域自建型生态化污水处理设施。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开展农业废弃回收利用为目标,减少农业种植面源污染;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政策上鼓励施用有机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

畜禽养殖废水管理。作为珊溪水库水源地的主要支流,2012年起按照《关于深入开展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推广新技术应用工程,积极引进、推广畜禽排泄物治理新技术、新模式,开展规模养猪场采用发酵床实现零排放等治污新模式建设。

3.5 农村环境整治工程

结合当地畲乡文化特色,以打造“浙江最美畲乡”为总目标,实施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并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畲乡小流域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以畲族风情、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畲乡民宿群、康养综合产业等为特色亮点,统一村庄布局,进行生态公厕、停车场、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庭院创建。

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结合珊溪水库水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流域内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处理”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方式,通过设置垃圾分类宣传公示栏、建设垃圾坞、添置垃圾分类收集车、培育保洁队伍等方式,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就地化”处理目标。

建立运行管护机制。建立河长制、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垃圾收集长效管理办法、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运行管护机制等多项管护机制,明确管护对象,设置管护标准,落实专项管护资金,并将各项工作纳入乡镇各村考核,确保各项工程效益持续发挥。

4 建设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实践,泰顺畲乡小流域成为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目标。

生态优。通过系统治理,流域水土保持率达到98.5%,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河流水质长期处于Ⅱ类以上标准,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达到96.1%,森林覆盖率为89.0%,生态环境优良。

村庄美。营造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生活环境,农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当地畲乡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区域内88家农户被评为“美丽庭院”,竹里村和里光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台边村和里光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竹里畲族乡和司前畲族镇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产业兴。打响以“生态游、风情游、农家游”为形象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走出“农家乐+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的发展模式,建成猕猴桃、蓝莓、桃子、桔子、梨、草莓、桑椹等各色水果采摘园上千亩,流域内的竹里云溪民宿和山行民宿均获评“浙江省白金宿”。

百姓富。推进特色农家乐及民宿建设,年度农家乐营业收入达到3 000万元,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5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万元以上,区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12%以上。

5 结 语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系统工作、民生工程,是落实新时代水土保持治理补短板的重要举措。泰顺畲乡生态清洁小流域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共建共融,实施的生态移民、水土流失治理、河道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系统治理工程,极大地促进了该区域的振兴蝶变。今后尚需深入研究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体系,出台相应的建设管理办法,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持续开展效益监测,探索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效益评估模型,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宣传提供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流域生态工程
压油沟小流域
“生态养生”娱晚年
沙颍河流域管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子午工程
工程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