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2-02-14 11:50
新闻传播 2022年22期
关键词:舆情疫情思想

汪 阳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210031)

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是一场持久战。目前,我国疫情形势总体保持相对平稳态势,但局部高度聚集、全国多点散发的态势仍在持续,防疫之弦依然不能放松。疫情发展态势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网络舆情也随之持续不断。不管是疫情暴发初期,还是进入常态化防控的当下时期,高校学生一直都是网络舆情的积极参与者,一些高校抗疫相关的舆情在网络上频现。疫情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应对,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和高校的社会形象。

一、是什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影响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社会热点新闻和表达个人观点看法的重要空间,是舆论产生、发酵和传播的主要途径。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作为社会舆论在网络中的一种映射,网络舆情相较于传统舆情,有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传播特点,即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效率更高、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强。疫情暴发初期,诸如“病毒”“封城”“口罩”等各类与疫情相关的话题备受关注;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各类与疫情相关的话题仍广受热议。因防疫需要,居家隔离期间,网络便成为人们沟通联络和获取资讯的最集中和最主要的渠道。经济社会常态运行下的网络舆情,一般是区域性的、仅在部分群体暴发,而疫情引发的网络舆情则是全域性的、遍地开花式的。自疫情暴发以来,与疫情相关的网络舆情,其关注度、敏感度和扩散度都远超过往。

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过程中,高校学生群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网络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和积极的群体,高校学生对疫情动态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他们通过一些网络社交平台,如QQ、微信、抖音、微博、知乎、B站、贴吧论坛等,获取疫情信息,掌握疫情动态,并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参与疫情讨论,充分体现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系国家、关注社会的责任担当,拥有强烈的参与社会管理意识。

然而,身处象牙塔的高校学生,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也正处在思想和心智趋向成熟的塑造阶段,因为缺少对社会的深度探索和实践,分辨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冲动,对一些疫情敏感事件缺少理性思考和判断,不仅容易被未经证实的谣言误导,而且会出现“记者心理”,对“疫情谣言”不假思索,随意扩散转发,发表偏激、负面、消极言论,“助力”不良网络舆情传播发酵[2],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向着负面发展,对校园疫情防控大局的稳定和学生思想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造成恐慌和混乱,引发校园安全事件,对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网络舆情生态带来安全隐患。

二、为什么——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的必要性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使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真正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营造风清气正、和谐有爱的校园网络生态空间保驾护航。疫情背景下,高校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情,及时应对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舆论和消极影响,正向推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十分必要。

从理论层面来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这提示我们,要及时、准确、合理地利用网络阵地,针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学生开展具有鲜明政治导向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提高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发表观点看法,表达个人情感的能力。

从实践层面上看,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普遍面临来自学生的网络安全管理新挑战,如学生网络素养缺失、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淡薄等。解决好高校网络舆情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网络舆论生态良性发展,使高校校园更加和谐,这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和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时代要求,是网络强国战略实施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现实需要[3]。充分利用好高校学生生源地广,文化程度高,具有不同籍贯、民族、专业行业、家庭背景和社交网络活跃等特点,以高校学生作为切入点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实现多渠道广泛而高效的传播和辐射,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三、怎么办——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

高校不单单是社会人才的重要发源地,更是维系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砝码,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的责任使命[4]。疫情背景下,高校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根据“属地管控、准确及时、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妥善处置、有效管控”的原则,认真按照“舆情监控—舆情报告—舆情研判—分类处置—总结评估”的程序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努力构建部门之间统筹联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有效机制。

(一)未雨绸缪,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和舆情监控

高校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将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加强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工作队伍。高校可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协调、二级学院专人负责的专业化舆情应对工作小组,形成“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多级网络,齐抓共管,凸显合力,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中层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考核体系中,在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中扎实开展网络舆情管理技巧专项培训工作,提升相关人员的舆情危机政治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制度保障,制定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处置办法,规范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像一柄双刃剑,使网络舆情的传播充满了许多不可控因素,同时也能够为舆情的精准引导提供许多便利抓手。高校应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高技术敏感,联合政府和社会力量,打造专属的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加强对敏感时间节点以及师生和家长关心关注的重点网络渠道的监控,做好各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及时处置不良网络舆情

疫情背景下,高校一旦出现不良网络舆情,必须快速反应,积极做出有效处置。舆情暴发初期,学生关注的焦点多在突发事件是否属实。信息不透明、阻塞,将会引起学生的恐慌心理。如果高校官方及主流媒体面对学生对真相的期待有稍加迟缓或犹豫不决,不能及时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回答时,学生就会焦虑、迷茫和猜疑。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会想方设法探听各种小道消息,轻信流言蜚语,并通过网络分享曝光,以讹传讹,甚者在受到蛊惑和煽动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不回避、不推诿,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第一时间告知学生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当各监控力量、监控渠道发现有关负面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主管领导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舆情研判分析,根据舆情大小、传播范围广度等快速做出反应,进行分类处置。分类处置过程中,根据网络舆情传播态势,第一时间成立舆情事件调查组,对网上流传的信息进行事实调查,并统一上下口径,通过校园网、电视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多种途径及时对调查结果进行通报,告知或澄清事实真相,公开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新闻宣传部门的指导,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权威解读、专业咨询、理性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化解学生、公众因真相缺失产生的焦虑、不满、恐慌情绪。只有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和公众的知情权,他们才会明辨是非,不传谣、不造谣,自觉参与事件的处置,使事件向有利方向转化。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快速调查、及时回应的态度会帮助高校消除不良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护学校良好形象,提升高校在学生和公众心中的公信度,这将更有利于事件舆论的引导和处置。

在不良网络舆情处置完成、趋于平稳后,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单位还要持续做好后续跟踪监测,避免死灰复燃。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复盘,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

(三)多策并举,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引导

校园网络平台,要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学生心态的压舱石,努力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关键问题不失策”,及时满足学生知情权,积极开展正面宣传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使之成为学生予以信赖且主动关注的重要平台,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切断学生“信谣、传谣”的其他传播链,不给舆情危机发酵的时间和空间。

针对当前疫情形势,高校应努力搭建起以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为主导,二级学院、学生会、班级、社团自媒体集中互动宣传的网络联盟传播格局,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多维度、全视角发声,不断扩大舆论宣传阵地,发挥正面宣传效应。各学院、各部门宣传要同步跟进、主动发声,在本单位网站、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宣传平台上坚持凡有部署、有行动必有新闻发布,并及时传递上级和学校有关的防控精神和工作要求;要通过宣传平台、微信群、QQ群等媒介及时报道卫健部门提供的疫情权威信息,着力做好科普宣传,介绍相关防护知识,帮助学生增强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要深入挖掘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先进事迹,选树身边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发声,及时宣传报道,开展有特色、有温度的正面宣传,全面汇聚高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正能量。

同时,高校要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工作渠道,积极开展疫情下的思政教育。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可以通过线上网课、云班会等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积极开展涉疫网络文明学习,营造良好氛围,组建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班干部为主的网络评论队伍,鼓励他们发布积极健康的涉疫观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占领舆论高地;专任课教师可以将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充分利用疫情这一特殊素材、特殊情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把疫情防控中的典型经验与感人事迹变成教育教学中的“活教材”,引导广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各级团学组织要深入持久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互联网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学习,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结语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当努力担负起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职责与使命,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中,高校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好疫情防控网络舆情传播关口,通过科学研判、行之有效的引导和应对策略,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传播正能量信息,将高校网络舆情推向健康积极、向善向好的轨道,引导广大学子文明发声、科学发声、理性发声,众志成城,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舆情疫情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战疫情
思想与“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消费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