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良渚文化的高校传统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2022-02-14 10:24:02冯雪静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良渚中华育人

冯雪静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关键字:良渚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育人;传承创新

0 引 言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2],使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形塑过程中被干扰、被渗透的因素复杂多变,也使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存在诸多风险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精神标识的集中体现[2]。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确保育人的方向与实效,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交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学校地处良渚文化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周边有众多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场馆、遗址等,如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传承弘扬良渚文化、推进良渚文化育人具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建校60余年来,浙江交院在良渚文化的浸润下,培养了一大批交通运输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交通强省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1 良渚文化的育人价值

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主持发掘了良渚遗址,开长江下游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之先河[3]。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这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精神内核是良渚先民的创造创新、精益求精、奋勇开拓精神[4]。这与高校育人工作有很高的契合度,是增强文化自信、涵育现代工匠、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元素和资源。

1.1 良渚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和黑陶工艺,有着发达的水稻种植农业、明确的城乡分野、等级森严的玉礼器系统、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向心式三重结构的古城[4]。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2003年7月赴良渚调研,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化是青年学生学习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资源,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2 良渚文化是涵育现代工匠的重要元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工匠精神,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6]。几千年来,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良渚文化保存了大量精雕细琢的玉器40余种,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特别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在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出土的重约6.5千克的“玉琮王”,它上面的神人兽面像有的雕饰处每毫米的间距上有四五条细线的刻划,有些宽度看上去比头发丝还要细,整幅图案至少需要上百条的阴线刻划,已经成为上古神秘文明的象征[7]。这既展现了良渚先民高超的技艺,也充分体现了技艺背后良渚先民所代表的工匠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良渚文化,有利于我们弘扬工匠精神,从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1.3 良渚文化是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资源

创造创新、奋勇开拓精神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内核。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内核,良渚先民们才能在1000多年的发展中,推广实施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犁耕稻作农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落、城市防护工程、祭坛,构筑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体系、生活居住体系、政治统治体系,创造了伟大的王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宝藏[8]。“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高校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者有机整合统一,通过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良渚文化所蕴含的创造创新、奋勇开拓精神,既是弘扬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

2 浙江交院良渚文化育人实践

浙江交院探索挖掘良渚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一体贯通加强顶层设计、多元支撑等新方式方法、内外联通加强交流互鉴等思考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良渚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传统文化育人的质效。

2.1 一体贯通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良渚文化一体化融入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师体系,在传统文化育人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增进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打造“四维课堂”良渚文化育人体系,即以“明理”国学课堂为核心,以“增信”活动课堂、“崇德”实践课堂、“力行”海外课堂为延展,四大课堂协同运行。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对良渚文化、大运河文化、诗路文化等浙江省域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形成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体系,引导青年学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加大投入力度,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师系列文化培训、良渚文化寻访活动、良渚文化品牌创建等。

2.2 多元支撑创新方式方法

2.2.1 建设“明理”国学课堂

充分挖掘和利用良渚文化的育人价值,推进良渚文化进课堂,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人文素质类课程,将良渚文化作为德育、美育的重要篇目。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将良渚文化所孕育的良渚先民“创造创新、精益求精、奋勇开拓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以良渚文化为依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模式改革,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良渚博物院纳入“开学第一课”的内容,邀请良渚文化资深研究专家作“良渚遗址发现80周年”系列专题讲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良渚文化、了解良渚文化、热爱良渚文化,明辨中华文明之源,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价值。

2.2.2 推进“增信”活动课堂

以传承弘扬良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大力推进“良渚文化进校园”,组织学生举办良渚文化图片展,持续开展“华夏故事听我讲”、“领航者悦读”等系列活动。将良渚文化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浙交于2006年成立“良渚文化与运河文化调研小组”“良渚与运河文化协会”,引导青年学生学习、认知、宣传良渚文化,并在2013年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组织学生拍摄良渚文化专题微电影,在微电影选题、脚本设计、视频拍摄、后期剪辑等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化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创造创新意识、提升创造创新能力。

2.3 内外联通加强交流互鉴

2.3.1 打造“崇德”实践课堂

注重将良渚文化融入以“励志力行”校训精神为内核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9],在校歌《交院之歌》的创作中,将“良渚曙光”作为开篇词。加强与良渚文化所在地政府、文化场所等的交流合作,于2009年与良渚博物院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十余年来,千余名学生志愿者在良渚博物院开展了志愿讲解等公益活动,多名学生获得余杭区文博志愿者“十佳志愿者讲解员”“优秀志愿者讲解员”等称号,并在毕业后继续坚持讲解工作,成为良渚博物院的一员。文化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在聚焦良渚文化精神维度的同时,浙江交院也将良渚文化体现在物质维度。在校园总体布局和建设过程中,将良渚文化的显著标识玉琮作为重要元素,融入校门、图书馆、路标等各类建筑、设施当中,用有形的物质文化展现无形的精神文化,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

2.3.2 拓展“力行”海外课堂

与文化传承创新一样,国际交流合作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浙江交院在对外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重视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在留学生教育中,开设海外留学生线上、线下汉语课程,通过国学社、主持与朗诵社等重点社团让留学生学习良渚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师生团队赴海外丝路学院,开设体验课程,传播良渚文化,有效提升了青年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自觉做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3 良渚文化育人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浙江交院在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过程中,挖掘和利用良渚文化教育资源,融入文化育人活动中,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然遇到了不少困难,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良渚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孕育了良渚文化的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作为历史遗迹,当前对于良渚文化的学术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历史、地理等方面,聚焦的是良渚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方面。虽然良渚文化的精神内核“创造创新、精益求精、奋勇开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但是,对于如何充分挖掘良渚文化的育人价值、如何建立良渚文化与高校育人的有效链接、如何探索良渚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渠道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良渚文化育人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还不够。

3.2 良渚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尚显不足

浙江交院作为比较典型的工科类院校,其教师多专注于交通运输领域,教育教学内容也偏重交通运输类专业。虽然重视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但教师对于良渚文化及学校良渚文化育人的认识不一,运用良渚文化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有差别,导致良渚文化育人的重视程度、方式方法各异,存在忽视良渚文化育人作用发挥、良渚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教学融合度不高、育人成效参差不齐等情况。

3.3 良渚文化育人的效果评价相对缺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传统文化育人的成果成效具有相对隐性、不易量化的特点,且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育人的效果评价难度较大。因此,浙江交院尚未形成比较科学、客观的良渚文化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也没有作为教育教学评价和督导的组成部分。

4 进一步推进良渚文化育人的对策建议

针对良渚文化育人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加强对良渚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阐释,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和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完善良渚文化育人的督导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良渚文化育人质量。

4.1 加强对良渚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阐释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继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作用,联合良渚文化全国研学联盟等外部机构,加强对良渚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阐释,从而以理论成果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良渚文化育人的服务和指导。要用好良渚文化育人的研究成果,推进良渚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发良渚文化主题的校本教材、普及读物,开设良渚文化主题的校本课程,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良渚文化育人课程教材体系。要推进良渚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浙江精神,彰显时代价值,更加契合育人需要。

4.2 提升教师队伍良渚文化育人能力水平

教师队伍在良渚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要引导广大教师准确全面认识良渚文化的育人价值,切实增强教师队伍开展良渚文化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良渚文化教育培训,在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中加大良渚文化育人的内容比重,提升学校教师开展良渚文化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主动邀请良渚文化的研究专家、良渚博物院等机构的专业人士,走进学校开展良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多维度深入参与教师教育教学,提高良渚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度。

4.3 完善良渚文化育人的督导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督导机制有利于推进良渚文化育人的良性循环。结合传统文化育人的规律和学校实际,突出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将良渚文化育人作为教育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符合良渚文化育人实践的督导评价标准。定期开展督导评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有力、有效,提升教学督导的实效性、权威性。适应数字化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改进督导评价方式,形成全时段、全场景、全员参与的新模式。

5 结 语

浙江交院挖掘和利用良渚文化教育资源,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探索一体贯通加强顶层设计、多元支撑创新方式方法、内外联通加强交流互鉴的传统文化育人路径,不断丰富文化育人,为高校更好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结合,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了文化育人的理念、方法和实践。

猜你喜欢
良渚中华育人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军事文摘(2022年16期)2022-10-28 16:50:50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环球慈善(2019年7期)2020-01-06 08:41:14
“玉”见良渚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52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