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俊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农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基于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1]。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 200~1 900 mm,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适宜水稻、棉花、油料等作物生长,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基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常德市以农业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兼有的大农业格局。但是,常德市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格局出现重大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农业农村形态。只有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推动常德市构建开放、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常德市作为农业大市,无论是耕地面积还是主要农产品数量都排在湖南省前列,在农业发展上要持续发力,凸显农业贡献作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须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常德市第一产业以农、牧为主,结构相对稳定,2020 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64.6 亿元,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4%,但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2]。
目前,常德市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年龄55 周岁以上的农民占42.8%,而且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10.6%。这种农业人口格局显然不适合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而且,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变革与推广,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已成必然趋势。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已不能应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所以,如何应对受教育程度偏低、老龄化严重的农民主体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带来的现代化科技挑战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常德市是农业大市,水稻产量居湖南省前列。农民在农药、化肥使用以及农用废弃物处置上知识水平有限,导致面源污染突出,种植业总氮、总磷排放量超出标准,土地、水等农业资源超强利用、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危及农业生产和绿色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以农民种粮为例,2022 年农业大户种粮成本约为14 250 元/hm2,小农户自己投工种粮成本约为10 500 元/hm2。以早稻为例,正常情况下,平均产量为6 000 kg/hm2,收购价2.8 元/kg,小农户收益约为8 400 元/hm2,农业大户账面收益不到150 元/hm2。农民增收面临农产品价格低和成本高的双重挤压,因此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016—2021 年,常德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近年来,常德市通过“稳粮、压棉、调养、扩经”等措施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7 年409.1 亿元增加到2021 年845.15 亿元,蔬菜、水果、茶叶产量均呈上升趋势,逐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畜牧业现代产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渔业迅猛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2021 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384.4 万t,比2020 年增加12 万t,增长3.2%。建成了7 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轻简栽培技术,形成了多样化粮食生产体系。二是经济作物长势良好。推广节本增效栽培技术,2021 年油料产量达59.6 万t,油菜主栽品种含油率达42%左右;扩大了蔬菜种植规模,提升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蔬菜产量达到357.3 万t;水果产量为142.6 万t,逐步形成了以柑橘为主的多样化水果产业体系。
一是畜牧业稳步发展,现代产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2016 年以来,全市肉产量趋于稳定。2021 年全年生猪出栏达507.6 万头,增长31.9%,存栏326.0 万头,增长12.2%;出栏牛为18.0 万头,增长5.3%;出栏羊为205.3 万只,增长11.0%。二是渔业、林业发展迅速,绿色养殖稳步推进。2021 年实现林业产值约为22.1 亿元,增长12.2%;实现渔业产值82.0 亿元,增长3.0%。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坚持走优势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主打品牌引领、加工园区聚集之路,发展迅速。2021 年底,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 988 家,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97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 878 亿元,增长6.5%;休闲农业经营收入44.4 亿元,增长6.9%。农民专业合作社7 777 个,增长7.6%;家庭农场10 715 个,增长17.7%。
一是常德市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随着常德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购买力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方式、农产品种类、质量和品牌等方面的需求发生变化,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得多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优质、绿色、有机、个性化定制的农产品。市面上高端农产品多是外来品,本土高端农产品占比严重偏低,对外依存度高。二是品牌优势不明显。“德”字号品牌还没有走向更大市场,品牌宣传推荐和品质提升都需进一步增强。
2020 年常德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为33.9∶2.1∶34.7∶6.9,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稳定。但是从产业结构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植业结构不太合理。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2021 年常德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油料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蔬菜、棉花播种面积相对较大,蔬菜面积超过10 万hm2。二是畜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畜牧养殖以生猪养殖为主,2021 年出栏生猪507.6 万头,猪肉、牛肉、羊肉产量结构比50.8∶1.8∶20.5。牛羊养殖比例偏低,不能很好满足人们对高端肉类食品和奶制品的需求。三是渔业结构不够合理。一直以来渔业以传统的养殖鱼类为主,产量占到水产品总产量的92%,相对于鱼类养殖,其他水产养殖业占的比重很小,充分体现了渔业结构不合理性。四是林业产业相对薄弱。从2020 年统计数据来看,林业只占整个第一产业比重的2.1%。五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目前全市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多以鲜销为主,仍处于卖原料、卖初级产品阶段。农产品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不够,缺乏高附加值产品,需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
一是良种良法较为欠缺。由于当前种业科研单位与企业人才不均衡,科研育种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且年龄普遍偏大,企业商业化育种人才紧缺,育种创新人才支撑不足,高效优质多抗品种及配套绿色增产增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欠缺,从而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农业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农民的经济实力、文化素养、经营规模都是影响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因素。常德市农民文化素养偏低,导致其不愿尝试新技术,阻碍了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疲软。我国涉农企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研发能力不强,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存在一定风险,导致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减弱[3]。
4.1.1 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管控,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全面推广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实行农药减量控害。推广应用环保高效的肥料和可降解地膜及地膜制品,扶持有机肥产业,利用好生态资源促进产业发展[4-5]。
4.1.2 升级品牌强农、特色强农行动
一是要高度重视“德”字号品牌建设。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开展“德”字号品牌指数监测评价并定期发布。二是要加大知名品牌培育力度,讲好品牌故事,打造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常德市农产品销售特产馆、旗舰店,全面提升常德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完善农产品质量管控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品牌、“两品一标”农产品质量溯源管理。支持企业申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四是要坚持“一县一特”“一特一片”,做优做强蔬菜、茶叶、柑橘、油茶、葡萄、米粉、乳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集群联动创建,大幅提升生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4.2.1 优化农业种养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
根据当前的全市农业结构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基础,发挥常德市粮食生产的传统优势,加强高产能高效良田建设,调减低产能低效粮食种植面积,从科技创新上下工夫和粮食高产创建,扩大优质稻面积,实施“藏粮于技”,提高粮食单产,实施“藏粮于地”,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二是提升经济作物种植比重,适度压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水果产量。促进“农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合理形成,支持石门柑橘、澧县葡萄、汉寿蔬菜等特色产业品种改良。畜牧业应当按照“稳猪禽、壮牛羊、兴奶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加快规模养殖步伐,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向适养区转移,加大牛、羊养殖比例,实现养殖规模化。以渔业种业创新为重点,按照“高效养殖、生态养殖”的调整思路,因地制宜推广“稻渔共生”“稻虾共生”综合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
4.2.2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有机衔接,优化绿化第一产业,夯实强化第二产业,精细盘活第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在技术、功能、价值等方面深度融合。
一是要向纵深延伸农业产业链。围绕常德市六大优势产业,打通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营销贸易等环节,打造粮食、畜禽、果蔬、油菜、茶叶、水产全产业链,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引进一批农产品规模加工企业及配送企业,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有机结合。二是横向拓展产业融合。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建设健康养生基地,拓展农业的服务功能,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培育民俗文化游、亲子科普游、休闲观光游、生态体验游等农旅新项目,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养老、特色民宿等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农耕文化、资源环境高度融合的农村农业新型业态,凸显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形成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之路。
4.3.1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教育培训、学历提升等打造一批兴农能人。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和农技培训。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依托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培养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骨干农业科技人才,组建顶尖人才团队[6]。
4.3.2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与推广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开发丘陵山区专用农机,破解常德市丘陵地区机械化作业率不高、土地流转挑劣拣优的难题。切实做好南方区域抛秧机及相关农机具生产,补齐水稻抛秧等设施农业机械化短板。加强全市机耕道路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4.3.3 提升农业信息化覆盖率
建设农业农村数字化系统,让大数据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建设农业特色电商平台,推进县级电商服务运营中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