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露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且思想独立、追求个性,既是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决定我国未来网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调的关键力量。互联网给大学生群体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成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从概念来说,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针对其自身信息需求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获取、使用后,与他人产生共享、交流、互动等一系列信息交互的过程。
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的基本问题研究[1],对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研究的定性分析研究,对于大学生信息行为及其影响要素的定量分析研究[2]。总体而言,现阶段,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研究当中,定性与定量的研究都有,但近年间,定量研究逐渐成为更为主流的研究方法。从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始拓展其研究范围,增加研究方法,但更多研究依旧以特定情境中大学生信息行为的影响要素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3]。
相较于国内的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国外对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研究起源要更早一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在国外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也吸引了各领域学者们的注意,而且多数的研究对象仍以高校师生为主,在此之外又扩展到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科学家等[4-5]。
国外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相较于国内研究而言,仍然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主要区别体现在以大量定量分析为主,以少量定性分析为辅;国外的研究中还会采用行为学实验的方式,并注重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应用,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在研究中,会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并非单单只关注高校师生群体,微观地、多核心地推动研究。总体来说,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行为的规范引导,多数集中在法律领域、心理学领域、教育学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尤其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的定义中包括信息意识、文化素养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其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他们立足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否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是否懂得如何获取信息,是否知道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得信息,涉及了大学生们信息的意识、能力和应用等方面。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信息素养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出发,结合课程的实际的教学方案、实施目标、考核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第二,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当下,以这些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也越发普及。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新兴技术的追随者、掌握者,是新兴媒体平台的主力军。所以,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新兴的平台对大学生们的思政教育产生了如何的影响成了新的研究内容。第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变广、交往平台变大、学习方式变多,也间接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创新完善理念、提升工作效率,如何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网络思政发展规律,寻找网络思政教育创新途径,增强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网络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诸多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社交行为、学习行为、娱乐行为、消费行为和信息行为。但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存在着不少非健康信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多数大学生自身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致使其网络信息行为出现一些问题。这些衍生而出的失范信息行为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失范信息行为问题从其基本表现形式、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制造与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活动的开端,既是信息制造与信息发布,同时也是信息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信息时代,人们会经常性地接收垃圾短信与垃圾邮件,这种现象似乎已经司空见惯。据中国互联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是现阶段主要的网络用户及手机用户。据研究表明,被动发送垃圾短信或邮件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在发布、转载、分享信息时遵循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礼仪,具备了一定的甄别与判断意识,能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模糊、道德观念不强,出现随意发布虚假信息、胡乱张贴垃圾图片、随意上传不雅视频、传播计算机病毒等失范行为。
谣言与虚假信息的威力不容小觑,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经相关研究得知,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或虚假信息的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在被谣言中伤的同时也参与到了谣言制造、传播的过程中。其中,也不乏有些大学生本身是出于好心、好意,为提醒广大群众的注意,未经证明就将一些不实、虚假和欺诈性的信息进行转发和传播。也有部分大学生完全不假思索,缺乏正确的思想意识,凡是符合个人品味,能够满足个人喜好的信息就会快速传播出去。而大部分大学生在传播虚假信息时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动机,多数是在无意识下而成为虚假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
网络世界的存在形态是无形的,它只以文字、知识、图像、信息、声音等电子文本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可以说。网络创造了一个完全虚拟的空间,与传统世界不同,网络中的大学生们可以使用虚拟身份。信息的查询、甄别与选择,既是信息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应有的必备技能。但是,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在信息查询、甄别与选择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网络的虚拟性和行为主体的匿名性,使其道德规范所具有的约束力明显降低。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最为便利快捷的平台,大学生在网络中容易忽略对自己身份的审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自主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醉心于信息的收集,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赌博等。在网络的公共聊天室、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上,随意发表或转发信息,使用不规范的、不文明的语言等行为,不受外在规则的约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互联网是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和主要渠道,但是网络中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信息,甚至有些信息与道德文明相悖。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如此长期接触掺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信息时,难免有部分大学生会被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所影响,产生信息行为中价值观的偏颇。
互联网营销信息繁而杂,大学生很容易在观看时放松警惕,如果此时被网络媒体刻意诱导,不进行深入严谨思考和考证,会做出错误的道德判断。大学生制造和传播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例子比较常见,还存在非法使用校内信息资源的情况,如非法使用图书馆内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非法使用课程参考资料等以谋取利益。这些行为都造成了较大范围的影响,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大。
在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网民群体,理应在网络信心环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更该为构建安全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部分大学生出现的一些网络失范信息行为,对校园及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损失,由于他们的网络信息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随机性,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应加大力度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各高校在重视大学生专业课学习之外,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寻求多途径、多模式、多角度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来挖掘全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以及传播途径,打破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学生的课外生活有效地利用起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论坛等社交软件,多渠道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在老师的带动下,优化学生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学生们在网络上的学术行为。借助互联网的便利向学生们传播科学、正确的观念,纠正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影响,在信息资源和信息空间上形成保护“壁垒”,引导大学生逐步走入思政观念的正确方向。
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行为无处不在,思政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高校应当把握育人时机着重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符合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师生在网络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打破思政教育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将线上互动沟通、线下拓展实践和课堂教育紧密结合。并且,要利用重大的时间节点,把握育人契机,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增强思政教育实效,使思政课内容能够真正入脑入心,让大学生群体产生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养,也能从源头上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信息行为的发生。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都存在着大量的失范行为。为防止大学生在信息活动中发生失范现象,无论是加强教育,还是健全立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理应依法律己,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大学生加强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对于维护自身及高校的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制造与发布、查询与获取以及使用信息的过程中,要做到自觉自律、慎始慎终,并学会克制自己,严格地遵守相关的信息法律法规。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坚决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健康合理科学上网。
信息时代,大学生群体要依赖他人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学习、科研、求职等活动,在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有效的内在纪律与道德约束,缺乏必要的外在规范和调控监督的情况下发生了一定的失范信息行为。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这一现象的现状,预防为主,纠正为辅。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增强道德自律。并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被外界社会侵染。社会上相关的负责部门要健全信息法律法规,加强监控与监管,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