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生存论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道德使命

2022-02-14 09:00:17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群众

鲁 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也是其道德使命。作为道德使命,它依赖于中国共产党人内在价值追求与客观道德要求的统一,是建立在对政治使命蕴含的价值理念具有深刻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坚定不移的道德践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价值根基,以促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为道德使命。

一、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因此具有最高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方面跳出了历史循环论,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开放系统,其内在动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它否定了少数英雄人物的意见决定历史发展方向以及将人类历史理解为纯粹精神的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295。这个“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295,“人”通过自觉的活动创造并且呈现历史;这个“人”是包括英雄人物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历史其实是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一切人类历史都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史,“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287。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活动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内容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历史观上的这一转变内在蕴含着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当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也就意味着,人民群众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其自身的价值由此得到凸显。以往被视为草芥、无知者、跟随者、服从者的“贱民”“子民”真正成了历史的主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就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善”的行为;是否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判断历史进步性的根本价值标准。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庄严宣告:“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44这鲜明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这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主张,也是他们的亲身实践。他们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5]602,为的就是砸碎无产者身上的锁链,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坚定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共产党由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从人民群众中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在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中发展组织,吸纳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党性和人民性。它“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6],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并且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以人民为中心,代表人民的利益,促进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综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根基在人民。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价值判断,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能否坚守、夯实这一价值根基,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这样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6]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的阐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蕴含的人民价值立场的深刻阐发。

二、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道德使命

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根基,促进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道德使命。从生存论意义上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在于过上真正的属人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同情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必将拿起武器推翻资本主义,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就成为人的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解决”[7],“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66。推动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于人如何生存的思考而确立的最高道德使命。这个使命的完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不断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自身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以及在奋战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拼搏中,实际肩负和履行的,都是在实现最高道德使命征程中的具体的阶段性道德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道德使命:人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着眼,揭示了人的发展走向,并指出了共产党的根本道德使命是实现人的解放。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这样写道:“……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5]566人的解放就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3]46,它意味着人最终成为“自由的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而言,它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人已经实现了对属人的生存条件的全面占有,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

对属人的生存条件的全面占有是指:人的所有生存条件对于个人而言,都不再是与自己相对立的偶然的东西,而是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的生存条件并没有被人们充分占有,甚至成为人之外的异己存在。作为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资料来源的自然界时常以灾害的形式报复人类,威胁人的生存,毁灭人的生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自然环境甚至没有成为工人的生存条件,或者说,与工人的生存相对抗。他们的生存环境“肮脏”“荒芜”“腐败”[3]225,住宅“既潮湿阴冷又肮脏”,他们呼吸着“混浊的空气”,吃着“劣质的食物”[3]415-416。生存环境的非人化使工人“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3]225。另外,由于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不均衡,那些能够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存条件(如物质生活资料、精神文化资源等)在人与人之间并未平等分配,生存条件的创造者甚至无力占有或者仅能占有极为有限的生存条件,不仅如此,“我”(奴隶)也归他人所有,是他人占有的生存条件。

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是指人的各方面本质力量得到实现。人就其本质而言,是能够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社会存在。人不仅进行消费,而且进行生产(劳动);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是社会的存在;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需要。自由创造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点,也是人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根本特点。人类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然的依赖”“人的依赖”“物的依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人分别处于自然界、他人、商品(物)的支配之下。人的生存是被动的、顺从的、受支配的,人的本质力量受到深深的压抑,人应当具有的自由、自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实现。此外,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人的能力发展。它使人成为处于特定活动范围内专门从事特定生产活动的个体。人的能力未能获得全面发展,人因此成为从事固定职业的片面发展的人。

综上,人只有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各种关系都具有属人的性质,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人的本质需要和价值追求。“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是每个人的“职责、使命、任务”[8]330,也是人无可争辩的自由和权利。这个目标不可能自行实现,它本身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活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消灭私有制,消灭社会分工,从根本上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使人的本质回归人自身——人的生存条件的根本改善;使生存条件真正符合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本质实现,使人的生存真正成为属人的生存。

(二)中国共产党的现实道德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和使命,不畏牺牲,砥砺前行,开拓前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结合现实需要,在促进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实现向“人的解放”的不断趋近。从生存论上看,中国共产党每一次对中国人民幸福的促进都使中国人民在更大程度上占有了生存条件,属人的生存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人民解决了集体生存的前提问题,即,它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压迫、劫掠,资源、财富惨遭洗劫,中国人民惨遭屠戮;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中国社会可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中国人民无法充分占有哪怕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结束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崭新篇章,中华民族从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自此,中国人民可以独立自主地建设家园,追求幸福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建立为中国人民解决了生存的基础问题,即,以制度设计确认并保障各种生存条件由人民平等享有。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基本人权的享有,是最为基本的生存条件。随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平等地享有各项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文化权利以及其他权利。符合人的生存本质的各项制度得到确立,中国人民维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第一次在制度上得到全面肯定。以此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被彻底消灭,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异己的存在,它们重新回归于人自身。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为中国人民解决了生存改善的问题,人民占有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越来越好,人民日益富了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的追循。这一时期,破除了以往对社会主义僵化的教条主义式的理解,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改革生产关系中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抑制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方面,探索能够更加促进和改善人的生存的制度设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长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民占有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充足,精神文化也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综上,尽管中国人民生存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升,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生存条件的地域性差异、人民群众享有生存条件的不均等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等问题,又成为新时代亟须解决的新的生存问题。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德担当

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人民有新的需要和追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有新的使命担当。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9]4。美好生活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人们在既定历史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最好的生存状态,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能实现的向“人的解放”的最大趋近;美好生活最终也必然通过对时代难题的回应而得到实现。

(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存环境

人源于自然,“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3]161;同时,人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为人服务。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要求人既不应像动物一样臣服于自然,也不应“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使自然臣服于自己,而是应当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0]560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为人民创造适宜生存的属人的自然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存环境的需要,也是保障中华民族乃至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始在“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之下展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治理和保护,努力为人民打造美丽家园,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存环境的关切。2013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的命脉所系。2017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首次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其所作主旨讲话中,提出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从“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再到“地球生命共同体”,体现了对自然界本身价值的重视和肯定,强调了人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全球性。

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世界人民的通力合作。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创新绿色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保护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都是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做出的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决策,其目的都是为人民建设美丽宜居的自然生存环境。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人和谐共生,为人民创造平等共享、共同发展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真实的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人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休戚与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这意味着,一部分人的不充分发展会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阻碍。当前,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必须为每个人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着眼于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创设良好的社会条件。共享发展是促进人民共同享有生存条件过程中的重要发展理念。人民对生存条件的共享必然经历从低层次的共同享有到高层次的共同享有、从部分人的共同享有到所有人的共同享有的过程。

首先,“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从基本生存条件全民共享向美好生存条件全民共享过渡的历史过程。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郑重宣布,我国“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基本生存条件实现了全民共享,民生得到普遍保障。人民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总之,人民群众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得到普遍实现。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我们已经来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全力冲刺的新起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在包含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以及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是人民在更高层次上对生存条件更为全面的普遍占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在推进人民整体幸福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城乡间发展差距以及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使人民普遍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9]4。

其次,“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是从美好生存条件的部分人共享向全民共享过渡的过程。实现美好生存条件的全民共享不仅是要使人民有条件享有,而且要使其有能力享有。即,不仅要为所有人提供无差别公共服务,使人们不分地域、民族、身份都有条件平等享有无差别公共服务,而且也要考虑特殊群体的需要,为其提供差别化公共服务,使其有能力平等享有公共服务。例如,针对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享受智能化公共服务时存在的现实困难,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强调应当“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针对残障人士在享用某些公共设施时存在的不便,对公共设施进行人性化设计,方便其使用。为特殊人群提供差别化公共服务,促进了人民在享有公共服务上的实质平等,是对每个人的生存权利的充分尊重。

(三)构建人自身的良好生存条件,实现人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美好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也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存条件的归宿。从个体的角度看,人应当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同时也使自身的良好素质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有科学的价值观念,是追求美好生活、参与美好生活建设的个体应当具有的思想道德素养。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而成的美好生活,是符合全体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美好生活。作为美好生活的建设者,人们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自信”,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努力促进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个体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与美好生活蕴含的价值精神相统一,是美好生活实现的思想保障。

健康的身体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生理条件;人民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身体健康是生存质量的保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国民健康长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2]。因此,促进人民健康,使人民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上享受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道德使命所在。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其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形成。

创造能力的充分施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源泉。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幸福感的重要源泉。美好生活、幸福生活应当使人的创造性本质得到充分施展和实现,创造能力作为“人”的生存条件被每个人充分占有。反过来,也正是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也只有通过奋斗拼搏,才能成就出彩人生。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3]。

综上,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多个层面着手,提出了新理念,采取了新举措,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更为平等地占有生存条件,不断向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迈进。

“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凌、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14]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是百年大党迈向新征程的庄严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道德承诺,是中国共产党自觉的道德担当,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价值根基、价值立场的坚守。“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唯有不断促进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民更好地占有生存条件,才能不负人民,不负使命。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