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与填报志愿

2022-02-14 07:53耿学良
考试与招生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院北京大学

□耿学良

有些家长和同学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往往只关注学校的校名,倾向于选择校名中有“信息”“科技”“外贸”“外语”“经济贸易”“电子”等热点名词的学校,而忽略对学校发展历史的了解。由于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改名的现象并非罕见,这样“望文生义”的填报策略容易被校名误导而与真正适合自己的好学校好专业失之交臂。因此,我们有必要储备一定的高校历史知识,了解大学的前世今生以及优势学科,这样才能在选择高考志愿时更加精准科学,游刃有余。本文为各位读者梳理了我国晚清时期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部分高校的发展演变历程,以供参考。

一、晚清时期的高等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统治,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推行洋务运动。为了更好培养军事、科技、翻译人才,他们创办了新式学堂,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帷幕。创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开始时只设英语馆,后来逐渐增加了俄、日、法、德等语言的课程。四年后,京师同文馆开办科学馆,学习科目增加了算学、天文、化学、物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学等。1902年1月,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日签署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光绪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其中有建立京师大学堂,在各省设立高等学堂的诏令。京师大学堂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仕学馆发展为后来的北京大学,师范馆发展为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

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1901年清政府下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截止到1911年,全国各省共建立高等学堂27所,如岳麓书院改成的湖南高等学堂(今湖南大学),浙江求是书院改成的浙江大学堂(今浙江大学)、贵州贵山书院改成的贵州大学堂(今贵州大学)等。

二、民国时期的大学

1.教会学校

1844年中法签署《黄埔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修建教堂,后又允许在中国自由传教。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开办学校。早期的教会学校更多是初级教育,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大学相继建立。民国时期教会大学共有23所。比较有名的教会大学有燕京大学、辅仁大学。20世纪初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称为北平四大名校。燕京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始人司徒雷登长期担任燕大校长、校务长,他将燕大的校训确定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到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在国内外名声大震,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抗战时期,燕京大学内迁重庆。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学校被撤销。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1952年,辅仁大学的9个系:中文、西语、数学、物理、化学、史学、生物、教育和心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西语2个系并入北京大学,经济与社会学系并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内务组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2.公办学校

民国时期,由于《大学令》《大学规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新学制的公布等因素以及社会现实的需要,民国时期官办大学发展迅速。如成立于1920年的国立东南大学,虽然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她是当时中国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国立东南大学在中国大学中最早设立了生物系、地学系、数学系,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正式并入后,学校设置5科28系,学科之齐全居全国之首,被誉为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1927年后,国立东南大学整合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来经过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拆分为多所高校,主要衍生为今天的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

3.私立学校

私立高等学校是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1947年统计,全国有专科以上学校207所,其中公立128所,私立79所,私立高等学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多。按层次分共有公立大学55所,私立24所,私立大学占大学总数多达五分之二,构成了民国时期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比较有名的私立大学有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成立于1919年。初设文、理、商三科,1920年增设矿科。1937年因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而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长沙合并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天津复校并改为国立大学。

三、新中国时期的大学调整

1.1952年院系调整

1952年秋,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于1953年基本结束。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并且合并或新组了8个专业理工科高校被称为北京八大学院:它们就是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

2.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高校合并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掀起一场高校合并浪潮,900余所高等学校参与了此次改革。这一时期出现了高校合并、升本大浪潮,很多专科都借助这一浪潮成功实现了升本的愿望,很多本科高校之间互相合并,组建成规模较大的“大学”。今天的39所原“985”高校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3所高校没有经历过合并,其余26所高校都有过合并历史。例如,1999年、2005年上海农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分别并入上海交通大学。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成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总之,在志愿填报时,家长不仅要关注大学的专业、地理位置、校名、师资等因素,也要关注高校的发展历史,从高校的历史中寻找其王牌专业。如北京科技大学,它的优势专业并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与科技相关的专业。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52年,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与重工业部磋商,决定以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关采矿和冶金系科为基础,成立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因此,北京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是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而高校的历史发展更是志愿填报的重要参考因素,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学院北京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