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复与变革:数字化时代党刊差异化发展的入口与优化路径

2022-02-14 06:00冯学娟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党刊融合用户

冯学娟

(共产党人杂志社,宁夏 银川 750002)

当前,全球媒体发展已步入数字化新时代,受技术环境、受众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传媒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生态系统正在进行新一轮变革。在这样的语境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党刊必须主动进行自我修复与变革,在不确定中确定自己的发展坐标,以差异化发展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传媒业发展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普遍面临受众用户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下滑等危机。面对数字化浪潮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包括党刊在内的主流媒体迎来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传统杂志经济效益萎缩,党刊的传播力影响力受到一定影响

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大量涌现,各种免费内容“乱花渐欲迷人眼”,传统杂志已经不能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同时,传统杂志的订阅量、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主的目光也迅速转移,纷纷投向数字媒体,传统杂志的经济效益日渐萎缩,传播力影响力受到一定影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杭敏团队在梳理2021年全球传媒产业发展状况时指出,在过去5年间,全球杂志出版业收入以年均6.4%的速度不断下滑。与此同时,数字杂志销售收入正在逆势上扬,以占杂志总体收入30.8%的份额位列第一;印刷版杂志的销售和平面广告收入位于其后,分别占杂志总收入的27.2%和19.7%。他们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杂志出版行业收入将继续下滑。

着眼新一轮变革中的中国传媒产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崔保国团队对2021—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情况回顾时发现,从2011年到2021年10年间,中国报业广告收入呈连续下跌态势,202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2011年的1/15。

面对冲击,可以看到,全球杂志出版业、中国杂志出版业正在努力适应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比如许多杂志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将其转向数字化,或者在数字内容领域增加流量以吸引广告主,或者推出“付费墙”(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商业模式,并且渐入佳境。经过不断调整和适应,传统杂志拥有了新的收入来源、新的用户群体,传播力有了新的提升。

审视党刊的发展状况,存在的现实困境同样是传播力影响力的式微和经济效益的不容乐观。据2017年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党刊虽然仅占全国期刊总数的0.47%,但发行数量却占到了5.22%,相当于国内6449种学术期刊发行量的总和。但据相关调查发现,由于党刊功能和定位的局限,目前党刊零售市场举步维艰,市场经营压力大,所占份额逐渐缩减。特别是个人、农村、基层、企业自主订阅份额很小,向大中学校、街道社区等广大用户群体的覆盖还远远不够。另据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2022年各会员单位信息资料统计,全国现有地方党刊会员单位63家,其中单期发行量10万份以上的有43家,20万份以上的有22家,30万份以上的有13家,100万份以上的有1家,网站、微博、微信及公众号等新媒体数量163个。笔者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发行量较大的党刊大多是人口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所限,海南、宁夏、新疆、西藏等省(区)党刊的单期发行量最高的也仅有4.1万份,与单期发行量最高的辽宁《共产党员》(104.3万份)相差25倍之多。党刊发行量、市场份额的不均衡也制约了部分党刊尤其是小省(区)党刊影响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新闻生产模式、传播方式及用户阅读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线上消费新态势对党刊内容生产供给带来新挑战

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传统模式日益遭到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的冲击,致使业已建立的稳定性组织结构被瓦解。新的传播形态的形成也加速了新闻行业在各个方面的重构。不难发现,今天的新闻业与其他传播领域的界限已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生产主体介入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受众逐渐流失,面临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下滑、影响力下降的危机。在该语境下,“既有的新闻生产模式难以为继,新闻生产空间、生产主体、生产关系等多个维度都发生了‘流动’,一个‘液态’的新闻业正在形成”[1]。

随着液态新闻业的形成,用户阅读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数字化时代,用户行为变化仍然是媒体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下,用户阅读需求发生新的变化,对传统媒体的单向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显著特点是,用户阅读方式从传统阅读向碎片化阅读、全媒体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转变,从线下阅读向线上阅读转变。据相关调查,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网民超过10亿,约占世界网民总规模的1/5。10亿多在线用户的消费潜力是无限的,无疑将成为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经济拉动群体。这一群体的阅读方式、阅读消费方式也呈现个性化、分众化特点,尤其是80后、90后、00后用户群体深受数字化影响,对主流媒体的阅读需求更加多元多变,这给传统党刊的内容生产供给及呈现方式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赢得青年读者群体、扩大主流舆论引导力和主流价值影响力成为党刊必须积极面对的时代课题。

(三)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主流价值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党刊融合发展尙存在差距

经过8年的融合发展,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并通过融合发展逐渐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表达方式和营收模式。据《2021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党报在聚合新闻客户端、聚合视频客户端的入驻率近9成,2021年用户量达百万级以上的党报客户端增长到70个。毋庸置疑,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党报、党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的价值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扩大。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党刊普遍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融合特色不鲜明,数字化进程相对迟滞,制约了党刊全媒体的发展和创新,大部分还未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表达方式和营收模式。据相关调查,近年来,为加快发展步伐,中央党刊及全国各地各党刊社都办起了网站、手机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有的建起了融媒体中央厨房。但从整体上看,部分党刊尤其是地方党刊对媒体融合的实质把握不够,融合发展还只是处于“物理组合”的初级阶段,虽然媒体种类与形态多已具备,但是存在内容生产上同质化现象突出、与报纸等媒体区分度不够,尤其是推出的融媒体产品没有特色,对新媒体的发展规律研究不够等问题。受制于生产传播体制机制和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实现“化学反应”,距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全媒体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主流媒体积极建立与市场竞争和融合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新的跨越,党刊体制机制创新相对不足

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加快改革发展步伐,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竞争和融合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部运行机制。相比之下,党刊体制机制创新相对不足,还不能适应融合发展的需要。虽然地方党刊大多为省委、市委机关刊,但刊社性质类别不同,有的为参公管理、有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的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有的为报刊集团;有的隶属关系不同,隶属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政研室的都有之;有的经费保障不同,有的全额,有的差额,有的自收自支,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党刊传播的深度、广度、力度,影响党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与党报、党台及“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兴商业化媒体、社交平台相比,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党刊发展的底子薄、实力弱,人才缺乏,经营理念、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比较滞后。比如,分配机制不灵活,一些有很强盈利能力的党刊,囿于现有体制机制,收入分配不灵活,与党报、党台等的收入差距较大,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缺乏市场竞争活力,制约了高质量发展。而且,党刊普遍存在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尤其是缺乏融媒体人才等问题。

二、党刊差异化发展的入口与优化路径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积极融入新的传媒发展浪潮,才能赢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党刊应主动拥抱时代,进行大胆变革,跟上时代步伐,掌握发展主动权。

(一)树立深度融合发展理念,赢得发展主动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经济效益萎缩、用户阅读需求和方式改变、融合发展迟滞等不利因素,党刊必须树立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功能定位,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1.进一步增强融合发展的信心

自2014年中央作出媒体融合发展部署,8年间,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进行得轰轰烈烈。从建设中央厨房、进行技术创新、加快人员转型,到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经过8年的融合发展,中国传媒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呈恢复性增长态势,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达29710.38亿元,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40%提升至13.54%”[2]。这充分说明,我国传媒行业正积极适应国际传媒浪潮,在世界传媒大潮中持续稳定输出产品力,增强竞争力。“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刊应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加快建设全媒体,构建新型传播体系,努力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全力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大局,展现应有的担当作为。

2.进一步明确融合发展的内涵

媒体融合发展时至今日,党刊在思想认识上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融合发展是什么的问题。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因此,党刊应进一步明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质在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核心在于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占居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其途径与要求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媒体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全媒体。应该说,中央对媒体融合的实质、核心、途径与要求、重点非常明确。媒体融合发展,必然是以内容为根本牵引,以技术为重要支撑,以管理为根本保障,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层次变革。

3.进一步走出融合发展的困境

党刊要在融合发展中走出迷茫和困境,必须重新审视和规划,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表达方式和营收模式,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融合发展路径。一是以质取胜。在数字化时代,媒体普遍面临这样的困境:在新传播环境下,优质内容这个新闻生产的核心常常被压缩,传统媒体在数字传播技术的牵引下得到升级,数字传播技术的作用被夸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陷入迷茫。“但如果某个行业的发展过于依赖一两种技术,其结果就会造成生产、组织模式的僵化,不仅模糊了传统媒介的定位,还会造成部分媒体信奉‘轻文本质量,重分发渠道’的错误生产理念。”[3]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境内外媒体使出百般神器,推出的大大小小的融媒体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关注度再创新高。媒体关注的主题只有一个:聚焦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正是内容的独一无二,才使得媒体产品拥有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不论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如何更新迭代,优质内容生产始终是融合传播之基,是党刊做大做强的根本。因此,党刊要始终保持内容定力、内容自信,把提升优质内容生产和供给能力作为重中之中,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二是做出特色。在数字化时代,党刊要把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出特色实属不易。这需要党刊人坚守自己的办刊理念、办刊方针,深入研究办刊规律,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要加强创意策划,推出具有党刊风格、党刊特色、党刊气派,体现差异原则、符合传播规律、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原创内容、品牌栏目、经典作品、精神食粮。要加强思想引领、理论阐释、舆论引导、政策解读、智库建设、党建宣传、典型培树、文化传承,多生产有影响力的理论精品、智库精品、党建精品、时政深度精品。要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用思想、深度和真情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成为有用好看的党刊。三是做精产品。作为主流媒体,党刊要始终坚持政治家办刊方针、移动优先战略、精品内容供给理念,始终保持对新技术的战略主动,及时创新发展思维,及时掌握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形式、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丰富产品形态,积极发展数字杂志、短视频、直播等,多推出创意好、主题好、内容好、表达好、社会效果好、具有党刊特色的融媒体产品。建立刊、网、微、端一体化发展的立体传播大格局,真正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锦观新闻、中国台湾网等主流媒体推出《亲历二十大vlog》系列等新颖、轻小、明快、灵动的vlog报道,得到广大用户的关注和好评。同时,党刊要“消肿精简”,布局好新媒体架构,不必盲目贪多求大,而要在做精品、树品牌上出新出彩。比如,《求是》杂志办好纸刊、求是网、求是手机报、电子刊等新媒体,凭借内容的权威、价值的主流、思想的深厚,拥有了众多用户,已成为党刊界公认的旗帜和领跑者。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三联生活周刊》致力于打造“一家有故事的主流媒体”,凭借既有采访深入阐述透彻的社会类新闻,又有前卫高雅的文化生活类内容,精心打造“三联中读”等品牌,并制作成数字产品,深耕内容,积极输出思想和文化,吸引众多用户在线购买阅读,凸显了思想、深度、品质的期刊特色,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些做法也值得党刊借鉴。

(二)主动“出圈破壁”,增强传播力影响力

当今时代,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合作共赢才是制胜之道。党刊作为传统媒体,要有意识地借助外部资源“出圈”“破壁”,盘活“资源池”,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出圈”是近年来业界探讨的热点,是指突破既有圈层边界,向新的圈层场景渗透的媒介现象,是传统纸媒激活存量用户、连接增量用户的一种尝试。其作用是,助推媒体传播圈或用户圈“破壁”,“实现了社会关系网络及附着其上的社会资源的再整合与再连接”[4]。

1.借势出圈:党刊间联动合作实现立体式传播

媒体内部打破部门壁垒,进行组织重构、功能重组,即组织融合,也是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一家媒体单兵作战已经不能满足增强和扩大自身传播力影响力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可以采取多家党刊联动报道,对同一重大主题,共同策划,联合采访,推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品。近年来,在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的推动下,各地党刊加强联系,先后策划组织了“重走长征路·走进红色贵州”“迎接十九大——聚焦浙江基层党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广州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增‘四力’教育实践福建莆田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党刊看河北”“百年初心·红色龙岩”全国党刊全媒体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采访等一系列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一大批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思想深刻的党刊全媒体作品及时在刊网微端发布,形成了强有力的主流舆论宣传声势,进一步巩固壮大了党刊主流舆论阵地,发挥了党刊集群效应。尤其是2021年,为深入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宣传脱贫攻坚精神,党刊分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25个贫困村为主要选题方向,组织策划了“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贫困村回访纪实”重大主题宣传联动采访活动。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各党刊社端、网、微等全媒体同步推出,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中宣部舆情中心大力支持下,“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全国地方党刊重大主题宣传联动报道》专题,将重大主题联动宣传推向了高潮。截至2021年5月底,各新媒体平台广泛转发,尤其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布后,点击量达4000万+(其中宁夏《共产党人》策划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贫困村回访纪实》一组3篇文章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连续3天头条推出,累计阅读量超过900万),彰显了全国地方党刊联动宣传的集合影响力。这样,通过将点状的、局部的宣传报道升级为跨区域、多角度的立体式传播,为党刊在组织融合方面丰富了内涵、拓展了空间,也有助于提升党刊界的整体影响力。

2.借力出圈:与非媒体机构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党刊要挖掘利用好自身的品牌优势,积极拓展合作伙伴,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可与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争取更多的协作办刊伙伴,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在“万物皆为媒”“万物皆终端”的时代,主流媒体正在积极探索更多的信息分发方式。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和网络空间综合治理的推进,各类商业平台纷纷牵手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也积极加入商业平台,各类媒体平台逐渐进入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状态。比如,红网利用湖南多个市州的LED屏资源进行内容推广;人民网与中国科协联合推出的《百年科技强国梦——同上一堂公开课》,在全国铁路系统展播,覆盖全国铁路2800余个客运车站、3800余组动车组列车。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通过智能音箱、智能床头灯等终端推出“两会”专题报道。党刊可与互联网公司、商业平台等具有强大信息传播能力的机构合作,通过不断拓展新的用户渠道和终端,持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

3.服务出圈:做好“内容+服务”助力社会治理

党刊要展现大作为,既要发挥好政治功能,也应承担好社会责任。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媒体如何发挥服务功能也作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党刊不应仅仅满足于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传统功能定位上,更应打造开放平台,吸引机构、媒体、个人入驻,在聚合优质内容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公共服务职能,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即探索建立“党刊+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做好“内容+服务”工作,以优质的内容和服务赢得更多用户,推动党刊功能从传播层向服务层深化。近年来,随着广告收入的持续下滑,一些报刊媒体积极拓展“非市场空间”,政务服务成为重要营收来源,并积极开辟政务新媒体托管、智库化转型等新渠道。据《2021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自2018年上线以来,已经吸引全国优质政务、媒体、自媒体账号3万家入驻。南方+客户端也汇聚了超过7000个政务机构、超过1.5万名新媒体运营者入驻南方号。党刊应找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借鉴党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新模式,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可以在客户端设置相应栏目,为用户提供政务、社会、商务等领域的服务项目,如设置社情民意调查热线,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尤其是各级党组织的诉求;设置“微问政”等模块,与政府部门加强连接,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可以积极拓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4.关系出圈:开门办刊扩大“朋友圈”

党刊作为主流媒体,应加大开门办刊力度,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作者和用户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一方面,要拓展办刊主体。不断扩大作者群体,扩大“朋友圈”,形成稳固的“特邀作者库”。加强与省(区)内外党校、社科院、高校、科研院所、机关、基层单位等的联系,建立理论作者库、文化文学作者库、摄影作者库等,并定期策划组织研讨研究活动,与相关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形成社内外联动发力、合力办刊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要强化用户黏性。“当新闻生产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属特权,用户被嵌入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已成事实的当下,强化用户互动参与已成为传统纸媒出圈的一种方式”[5]。传统报刊强化用户互动的范例也不胜枚举。比如2017年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穿上军装》H5,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引导用户上传不同年代的照片,生成不同年代的军装照片,上线2天浏览量即突破2亿人次,使建军90周年主题得到升华,引发全民晒美照互动参与。之后,人民日报又携手Faceu App推出《我的学生照》换装H5,将用户带回了令人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这些创新做法为党刊强化用户体验、加强用户互动提供了生动范本。当然,在用户互动中,党刊要把握住“以沉浸式技术丰富内容和服务形态,优化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的主动性和忠诚度”[6]这个关键。

(三)积极重构再造,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再造,逐步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融合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党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各地党委、政府应把推进党刊深度融合发展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科学界定党刊(社)性质类别,将党刊发展纳入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将传统党刊出版、数字党刊建设、新媒体平台建设纳入重大项目支持范围,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为党刊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党刊自身要积极探索并深入推进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内部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成生、多端发布、全媒体传播”的新格局。

2.经营体制改革方面

新发展阶段,党刊要增强自我造血机能,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加强内容创意策划、丰富产品形态、加密开发力度、多条渠道销售等,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目标。加强党刊独家策划、首发作品著作权以及党刊标识、栏目品牌的保护和开发。着力培养一批在理论、言论、党建、党史等方面有建树的首席编辑、首席全媒体记者、首席主播等,以“首席”效应助推党刊影响力的提升。发挥党刊权威性、公信力优势,在传统党刊和新媒体平台加大广告策划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广告主入驻,最大程度扩大传播效果。

(四)坚持人才强刊,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

人才强则党刊强。党刊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要求,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党刊工作队伍,特别是能够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全能型、全媒体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党刊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党刊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壮大人力资源储备,打造一支善于创意策划的人才队伍。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联合开展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两个能力”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岗位锻炼、交流互学、实操演练、业务培训等,引导党刊工作者从党的百年光辉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从新的领域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能力,并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终身课题。

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党刊要搭建好平台舞台,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重点选拔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互联网能力,在内容生产方面善于创意,对新技术较为敏感、学习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跨界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积极落实人才激励政策,打破身份界限,认真落实全媒体人才职称制度,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重点解决党刊人事管理中由于两套用人体制、两种人员身份带来的突出问题,增强编外人员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设立人才基金,加强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中青年优秀人才,用好本土人才、本系统本单位培养起来的老同志、老专家。

3.创新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党刊要不断健全成就、机会、报酬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首席制、领衔制等岗位聘用制度,打通传统党刊、党刊新媒体、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发展通道。实行定岗定责、同工同酬、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轮岗交流、双向选择的灵活用人机制。坚持业绩导向,探索分类绩效考核和晋升淘汰机制,重点向策、采、编、发等一线岗位倾斜,让党刊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党刊事业。

猜你喜欢
党刊融合用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媒体时代党刊如何做好选题策划
《融合》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注重党刊学用 确保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