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颖
颈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心血管疾病,以动脉管壁变厚变硬和管腔缩小并丧失弹性为主要特点,该疾病会对各个部位造成累及,临床初步认为诱发因素与急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性[1]。近年来,老龄化日益发展提升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临床既往的治疗以单药为主,但是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本文选择本院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期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 例,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共选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依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研究组及参照组,每组34 例。研究组中,男20 例,女14 例;年龄最大64 岁,最小52 岁,平均年龄(56.2±2.7)岁。参照组中,男24 例,女10 例;年龄最大65 岁,最小53 岁;平均年龄(56.1±3.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治疗前未接受阿司匹林药物或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患者伴有心功能异常;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伴有脑梗死;妊娠期女性。
1.3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使用剂量为10 mg,1 次/d,睡前服用。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使阿司匹林用剂量为100 mg,1 次/d,两组患者共进行6 个月的治疗[2]。治疗期间需配合低脂饮食等辅助治疗。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标本留取:确保患者空腹时间为12 h,之后对其肘静脉血采集10 ml,静置30 min 后将血清析出,2500 r/min 进行离心,10 min 后将血清分离出,放在-20℃条件下保存。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指标、炎症指标进行检测,血脂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炎症指标包括超敏C 反应蛋白。②对患者治疗6 个月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数量进行检测,在舒张末期经颈动脉超声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分叉处内中膜厚度进行测量,共进行3 个心动周期的连续测定,最终取平均值作为劲动脉内中膜厚度。其正常范围<0.85 mm,>1.2 mm 定义为粥样斑块,最后将斑块数量进行测定。③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经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小>75%,说明显效;患者经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小50%~75%,说明有效;患者经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小<50%,说明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研究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 反应蛋白低于参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
表2 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3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数量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68±0.10)mm,颈动脉斑块数量为(2.1±0.3)个;参照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82±0.17)mm,颈动脉斑块数量为(2.5±0.9)个。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小于参照组,斑块数量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89、2.4585,P<0.05)。
在心血管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炎症的发生会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起到促进作用,该疾病会对颈动脉造成累及,若血脂相关指标相对较高,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指标相对低下,超敏C 反应蛋白超过正常范围,说明此类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且发生炎症反应[3]。
通常情况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在发展期间,病灶内可见大量超敏C 反应蛋白沉积,致使白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动脉血管壁有大量白细胞粘附,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同时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起到促进作用[4-7]。与此同时,超敏C 反应蛋白结合血液脂蛋白后会将补体系统激活,产生复合物后会损伤动脉血管内膜,若病情严重会发生斑块破裂。
临床既往的治疗首选瑞舒伐他汀单药治疗,该药物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抑制,加快血管生长速度的同时使内皮功能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也可使血液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瑞舒伐他汀可将血脂水平明显改善,高密脂蛋白胆固醇上升的同时,使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从而使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充分发挥。除此之外,该药物有较高的亲和力,对胆固醇的合成进行阻止的同时可使载脂蛋白含量明显减少,最终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减少,从而使血脂水平得以改善[8,9]。阿司匹林可对血小板中环氧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起到促进作用,使血栓素A2的形成明显减少,将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该药物可将各类粘附分子减少,从而将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充分发挥。另外,阿司匹林含有的成分可对患者核因子κB 有效抑制,使炎性因子减少,病情趋于稳定,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从本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联合用药可获取确切的治疗效果,可有效逆转斑块并发挥抗炎作用。研究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敏C 反应蛋白低于参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小于参照组,斑块数量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更具有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炎性因子有效控制,从而使病变的发生和加重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治疗可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将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炎症因子得以改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由于本次试验的研究样本有限,后期还需通过大量样本进行深入讨论,并对本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