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卓
结膜炎是眼科中较多见的一种疾病,依据病因可分为感染型和非感染型,而感染型更常见[1]。致病微生物中包括了细菌、病毒或衣原体,偶尔会发现真菌、立克次体和寄生虫感染。眼部产生许多的脓性代谢物是急性结膜炎最典型的症状,急性细菌结膜炎可以自我治愈,一般无须干预。在眼睛局部使用抗生素能够加速症状的改善,快速祛除致病的细菌,并显著减少全身不适症状[2]。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结膜炎的最常见和高风险的细菌,本研究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急性细菌结膜炎患者进行了研究,从结膜囊分泌中分离出致病细菌,并且进行细菌检查。现将详细的试验过程报告如下。
1.1材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中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30 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4 株为研究样本。
1.2试验操作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 版)》的标准进行细菌提取和培养的过程。所有菌株通过BD 公司生产的凤凰-100 自动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仪测量;最小抑制浓度(MIC)方法用于药物敏感性试验。2019 年的测试结果根据美国2019 年的临床实验室标准化(CLSI)标准标准评估,后续结果根据标准在2020 年进行。
1.3抗菌药物使用计算指标 定义每日剂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解剖-治疗-解剖治疗化学(ATC)分类系统(2014 年版)计算用药频度(DDDs);澳元是基于平均每天服用抗菌药物的DDDs(即DDDs/100 人)的数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 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低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株(%)]
2.22019~2020 年抗生素总体AUD 值分析 2020 年β-内酰胺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总体AUD 值低于2019 年,喹诺酮类高于2019 年。见表2。
表2 2019~2020 年的抗生素总体AUD 值分析(%)
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全球化的威胁。目前,抗菌感染的MIC 治疗方法是利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敏感细菌,并依靠人体防御系统清除变化的细菌,达到控制感染、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然而,从公共卫生和健康的角度来看,大量患者反复使用抗菌药物产生的选择压力使一些感染细菌中的某些相互作用逐渐发展为优势菌群,对不同程度的细菌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在细菌中迅速蔓延,并在世界各地传播,这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进入21 世纪,中国急性细菌结膜炎的致病物种的变化已经很大了。以前阶段,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被认为是我国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菌[3]。然而,自2000 年以来,我国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病原菌谱的研究发现,病原菌谱明显向机会性病原菌迁移。2016~2017 年,相关学者[4]报告了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发病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色链球菌,主要致病菌为淋病奈瑟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2016 年,相关学者[5]对1000 例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进行研究,从结膜囊中的代谢物培养出细菌,并对其进行观察。已证实了,革兰阳性菌的占比为83.33%,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嗜酸葡萄球菌最为多见。2017 年,相关学者[6]对2010~2017 年我国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细菌特点统计并评估,已证实了在2010 年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结膜炎的最多见的致病细菌,但是2011 年以后,表皮葡萄球菌则成为最多见的定值菌,在致病谱中居首位,有关局部致病菌特性的研究相继发表。2018 年,相关学者[7]对兰州地区细菌性结膜炎结膜囊分泌物中的细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革兰阳性菌占总数的67.2%,表皮葡萄球菌占总数的25.0%,居首位。2016 年,相关学者[8]对当地地区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进行分析,将结膜囊的代谢物中培养的细菌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占总数的80.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比最多,约为总数的76.5%。同一年,相关学者[9]分析了对当地地区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将结膜囊的代谢物中培养的细菌特征。已证实了,革兰阳性菌占总数的77.3%,表皮葡萄球菌占比最多,约有总数的56.2%。以前,从结膜囊分泌的细菌培养被认为是有条件的病原体时均考虑为外界污染标本。但实际上,当细菌培养明显提示,其中一种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巨大的菌落时,可以将其鉴定为病原体。临床眼科医生已接受葡萄球菌椎板虫葡萄球菌癫痫发作的概念。从那时起,在白内障萃取后葡萄球菌引起的多种内腔炎病例术后一再举报了与眼内晶状体植入植入。据信,结膜囊中的葡萄球菌表皮在操作期间粘附在眼内透镜的表面上,然后移动到眼睛中,导致术后眼球炎的发生。现阶段的试验证实,表皮葡萄球菌具有生物膜形成的特点,可以在组织中定植。此次试验结果证实,表皮葡萄球菌不仅是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的第一致病菌,也是抗生素滴眼后非阴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占阴性培养总数的56.2%),眼科手术和治疗涉及多种聚合物植入物或镜片,如人工晶状体、青光眼瓣膜、角膜接触镜等。当表皮葡萄球菌结膜感染患者准备进行植入手术或配戴角膜镜之前必须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预防眼内细菌感染,并防止因角膜细菌感染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青霉素类药物是最有效的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肠杆菌感染,但如果出现耐药性,将直接面临无法比拟的使用情况,证实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威胁本院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10]。在这项研究中,通过ADS 用于评估院内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暴露的宽度和强度,并与患者的耐药性进行相关性比较。试验过程中,患者的AUD 总数在50DDS/100 人左右波动,没有明显减少或增加的趋势。在过去的20 年中,国内外许多研究都集中在使用抗生素和细菌抗性之间的联系。最早2016 年,宁永忠等[11]对2010~2016 年某地的革兰阴性菌进行观察,探讨其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的联系,其充分证实了细菌的耐药性和大量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关系密切。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基因突变和染色体膜通透性改变导致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然而,细菌的多重耐药和水平传播,尤其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更为复杂。1998 年发现质粒介导的QNR 基因引起了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即机械地利用QNR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合喹诺酮类药物靶点,从而产生保护细菌的DNA。在喹诺酮类药物选择的压力下含QNR 基因的菌株易于染色体突变,或者QNR 基因可以通过在合适条件下具有染色体突变的菌株捕获QNR 基因,并且菌株具有质粒和染色体。在这两种情况下,喹诺酮耐药机制导致高水平的喹啉耐药性[12]。
综上所述,因为不规范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出现耐药性,这已经成为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通过强化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才能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