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华 麦志周 钟可文 卢丽君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在正常生命活动中起到合成、代谢、分泌、解毒以及免疫防御、生物转化等重要功能。当前肝脏疾病频发,其中肝衰竭是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肝衰竭是因为药物、酒精、病毒感染、肝毒性物质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出现肝衰竭之后,患者排泄、合成以及转化等功能会出现严重障碍以及失代偿,同时出现肝性脑病、黄疸、腹水、凝血功能的异常、肝肾综合征等一些列复杂症状[1]。该疾病起病急、凶险、治疗难度很高,治疗预后较差,因此在肝衰竭疾病的诊断中,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尽早缓解疾病,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2]。当前对肝功能的诊断主要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凝血功能检查、病史等进行科学的分类及分型,但是该方法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手术,患者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为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诊断逐渐受到重视[3]。本文就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诊断肝衰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衰竭患者80 例作为实验组,同时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正常体检者80 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男49 例,女31 例;年龄35~78 岁,平均年龄(56.2±9.5)岁。对照组男45 例,女35 例;年龄32~75 岁,平均年龄(57.1±9.6)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知悉并同意本次实验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设备选择西门子BN-Ⅱ型全自动蛋白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盒选择罗氏公司的试剂,在诊断开始之前对受检者展开健康知识教育,向受检者介绍该诊断的优势,对于疾病诊断的重要意义,同时告知受检者诊断的相关注意事项,提升受检者的健康知识储备以及配合能力。所有受检者均在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在无菌操作下采集后放置在生化抗凝管当中,随后对采集到的静脉血进行有效离心后分离血清,在-20℃条件下进行检验,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分析,应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检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包括IgA、IgG、IgM。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IgA、IgG、IgM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比较(,g/L)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比较(,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目前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占80%~85%),其次是药物或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而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则常导致慢性肝衰竭[4]。另外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虫感染等也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导致肝衰竭的发病机制有两点:①肝细胞出现了直接的损伤,包括病毒和药物;②免疫机制问题,包括内毒素、细胞因子等免疫损伤[5]。按照肝衰竭的病情发展,临床将肝衰竭分为四类,包括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亚急性肝衰竭,每一类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病情进展速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6]。
疾病发作之后会出现十分明显的症状,因此结合临床症状成为诊断肝衰竭疾病的重要标准。而在肝衰竭的临床实验室指标诊断中,血清总蛋白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是最为主要的三个诊断参考指标,三个指标中,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指标的10 倍、白蛋白<32 g/L,凝血酶原活动度<40%可视为实验室敏感指标[7,8]。在免疫球蛋白的诊断分析中,主要依据是因为免疫球蛋白是在体液当中合成的,与抗体同存在于血清当中,免疫球蛋白根据重链的不同被分为IgA、IgG、IgM、免疫球蛋白D(IgD)以及免疫球蛋白E(IgE)五大类。当患者出现肝衰竭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就会发生改变,并且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对于肝衰竭病情与实验室三项诊断参考指标有着同样重要的参考意义[9,10]。
纵观各国的乙型肝炎发病率,我国的疾病发病率与发病数量高居前列,当前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6%,这就意味着每100 个人当中有>6 个可能是乙型肝炎患者[11]。乙型肝炎病毒对于肝脏功能损伤严重,可导致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周围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并不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但是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会导致肝细胞出现损伤,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衰竭的进展过程中,肝脏kupffer 细胞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够及时对自身产生的抗原以及肠道吸收的抗原实现有效的清除,从而导致患者疾病进展的同时,抗原抗体水平不断升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十分明显[12]。而患者进展到肝衰竭之后,kupffer 细胞功能失调,肝细胞大量坏死,基本上到疾病后期已经丧失了对抗原的处理能力,免疫球蛋白水平甚至会上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细胞对抗原的处理能力基本丧失,导致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在大量临床诊断数据中,升高最为明显的是IgG[13]。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中,实验组患者的IgA、IgG、IgM 水平分别为(5.52±1.21)、(5.93±1.41)、(16.13±1.62)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7±0.12)、(1.31±0.13)、(10.21±0.5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脏虽然不是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场所,但是在出现病变之后,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上升程度较大,表明肝脏是合理调节免疫球蛋白的重要功能器官,当出现肝衰竭时,大量肝细胞坏死,调节功能随之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随之提高,因此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诊断也随之成为诊断肝衰竭病变和分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指标[14]。加上常规疾病诊断需要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手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损伤以及痛苦,免疫球蛋白诊断无需造成伤害,通过分析水平变化判断肝细胞对于免疫球蛋白的调节能力变化来判断患者肝衰竭的严重程度,效果十分理想。
在肝衰竭的诊断中,采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方法能够有效的检测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水平,通过分析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为临床诊断肝衰竭及肝衰竭进程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同时在肝衰竭及可能归转肝衰竭的肝病患者治疗时,应当以护理人员与主治医生一同参与到患者的药物调整当中,分析病情,讨论疾病进程决定药物的使用种类、剂量,并且对同类药物效果进行比较,选定药物之后,考虑联用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干预情况,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15]。例如拉夫嘧啶、干扰素等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时,需要考虑配合护肝药物的使用,并且随着肝功能检查的情况调节护肝药的使用。在用药监护中,药物的使用调整务必贴近患者实际情况,确保灵活有效,除了统一的肝衰竭疾病疾病知识宣教外,对每一例患者需要针对性实施药物健康知识宣教,根据每一例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药物使用常见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为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能力,在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进行多种方式的心理引导,包括情感聆听、转移注意力等方式,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帮助患者有效治疗肝病,避免出现肝衰竭症状[16]。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诊断肝衰竭在临床中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