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多层螺旋CT 及MRI 在HCC 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2-02-14 11:29赵姝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门静脉螺旋检出率

赵姝娟

HCC 是肿瘤科常见疾病,致死率较高,该疾病是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的终末期[1]。对于HCC 来说,在疾病早期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但转移可能性较高,而且恶性程度较强,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期或者晚期,导致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影响预后生活质量[2]。因此,对于该疾病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不断成熟,多层螺旋CT、MRI 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日益广泛,特别在HCC 诊断中优势明显,可显著提升HCC 的早期检出率,进而有利于临床开展针对性治疗,为患者赢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多层螺旋CT 和MRI 诊断HCC 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诊治的102 例HC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5 例、女47 例,年龄34~76 岁、平均年龄(52.3±8.1)岁。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HCC 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肝痛、上腹部饱胀、低热等,有肝炎史,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HCC;患者经过相关医学检查包括凝血功能、电解质检查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和家属对于此次试验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实验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认证。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肺、肾等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病毒感染;智力障碍;精神异常;造影剂过敏;妊娠女性;合并其他部位肿瘤。

1.2方法 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RI 和病理检查,对患者和家属开展相应的指导工作,告知影响因素等内容。

多层螺旋CT 检查:使用16 层多层螺旋CT 检查,先常规平扫然后增强检查,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20 mA,层厚10 mm,从膈顶到双肾下进行全范围检查,增强检查联合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注射碘海醇造影剂100 ml,速度3 ml/s,增强扫描时间节点为动脉期25 s、门静脉期60 s、平衡期120 s,在扫描后,层厚设定3 mm,层间距1 mm,开始冠状面和矢状面检查。

MRI 检查:扫描范围与多层螺旋CT 相同,矢状位T1WI、T2WI、DWI 常规检查,然后进行反转序列检查,视野200 mm×200 mm,然后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同相位、反相位等成像检查,矩阵设定参数256×256,层厚3 mm,间距0.3 mm,注入造影剂,增强扫描时间点动脉期10 s、门静脉期50 s,平衡期90 s,在扫描后,进行图像重建。

1.3观察指标 对检查获取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由本院专业医师对其作出判断,记录病灶的相关信息,根据相应的资料判定疾病情况。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多层螺旋CT 和MRI 对不同病灶直径的检出情况,多层螺旋CT 和MRI 的阳性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多层螺旋CT 和MRI 对不同病灶直径的检出情况对比 102 例患者手术病理检出病灶110 个,其中病灶直径≥3 cm 81 个、<3 cm 29 个。多层螺旋CT 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对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高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MRI 在T1WI、同相位、反相位对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高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T2WI、DWI、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对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 和MRI 对不同病灶直径的检出情况对比[个(%)]

2.2多层螺旋CT 和MRI 的阳性检出率对比 102 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 检测阳性82 例,阴性20 例;MRI 检测阳性92 例,阴性10 例。MRI 的阳性检出率90.20%(92/102)高于多层螺旋CT 的80.39%(82/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8,P=0.048<0.05)。

3 讨论

HCC 是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肿瘤疾病中位居第6 位[3],导致该疾病因素较多,包括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4]。肝脏是重要的供血器官,早期治疗难度较低,但HCC 的早期检出难度较高。研究显示,疾病早期血流动力学会受到一定影响[5],因此,可根据这一变化对疾病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早期检出率,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进而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HCC 检测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患者肝功能等指标,特异性较强[6],但无法对病灶进行观察,不能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不利于后期治疗。近年来,多层螺旋CT 在HCC 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肝脏情况进行观察,能够确定病灶位置,准确呈现病灶与胆管、肝门血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病灶形态进行分析。扫描时可以进行容积扫描和高速扫描,尤其是在动脉期中,对比剂没有到达肝脏部位,病灶供血出现明显强化,能获取到相应的峰值数据[7],通过与正常实质对比,实现对疾病的诊断。注入对比剂之后,对<3 cm 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在动态扫描检查中,可以对病灶状态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轮廓大小和淋巴结情况对病灶是否出现远处转移做出分析[8]。影像表现为病灶为结节样,锐利的边缘消失,周围出现晕圈征,肝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强度减弱,延迟期更弱。

MRI 检查技术临床应用广泛,不仅能清晰观察到病灶组织情况,而且对患者不存在辐射,可以对脂肪变性情况进行分析。由于MRI 检查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对比度,在检查后获取到肝组织解剖信息以及相应的功能状况,而且可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诊断优势明显。注入造影剂后,在动态增强检查中,可对病灶部位的血流情况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并对HCC 情况进行分级。在强化扫描中,图像表现为“快进快出”,而且病灶强化非常快速,在门静脉期病灶强化下降,在平衡期病灶为低密度,在门静脉期对静脉癌栓的观察更为清晰,可评价血管侵犯的情况。实际检查中,对直径<3 cm 的病灶检出率仍较为理想,其中T1WI 检查表现为中等信号,结节状肝动脉期强化,在门静脉期消退,在平扫或者延迟扫描中发现囊状影。T2WI 检查表现为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出现轻度或者高度强化。

本次研究发现,102 例患者手术病理检出病灶110 个,其中病灶直径≥3 cm 81 个、<3 cm 29 个。多层螺旋CT 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对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高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MRI 在T1WI、同相位、反相位对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高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T2WI、DWI、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对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不同病灶直径检查时发现,多层螺旋CT 对于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不是很高,而病灶直径≥3 cm 的检出率高,可见,病灶大小对多层螺旋CT 诊断检出率影响较大。MRI检查方法对<3 cm 和≥3 cm 的病灶检出率在T2WI、DWI、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都比较高,数据差异较小,提示病灶的大小对MRI 检查结果的影响较小。MRI 的阳性检出率90.20%(92/102)高于多层螺旋CT 的80.39%(82/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RI 检查HCC 准确度更高,误诊、漏诊情况更少,优势更加明显。分析原因,多层螺旋CT 检查准确度较低可能与肿瘤部位的血运和个体血液循环时间存在关系,特别对于脂肪肝下病灶,血液循环缓慢,导致在多层螺旋CT 检查中出现误差。但是MRI 检查的时间长于多层螺旋CT,检查的花费也比较高,存在检查禁忌证,不适合所有患者,在检查中存在缺点。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 和MRI 检查在HCC 诊断中的价值均较高,但MRI 在小病灶诊断中存在一定优势,临床检查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科学选择。

猜你喜欢
门静脉螺旋检出率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