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延军
甲状腺结节疾病特征为甲状腺腺体中出现可移动性肿块,致病原因为腺体组织中发生局部异常增长所致团状病变发生,触及存在明显异物感,疾病发生后患者颈部病变处普遍无异常感受,但有较高恶变几率,需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控制疾病进展[1,2]。手术治疗对甲状腺结节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较传统切除术手术方式在临床应用可见良好效果,因术中具有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长度等特点,对患者预后及甲状腺功能均能够起到显著促进作用[3,4]。本文比较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的效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采取手术治疗的72 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 例。对照组男10 例,女26 例;年龄28~62 岁,平均年龄(42.53±6.49)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03±0.99)岁;结节位置:单侧20 例,双侧16 例;结节直径15~42 mm,平均直径(26.18±5.28)mm。实验组男7 例,女29 例;年龄27~64 岁,平均年龄(42.81±7.07)岁;病程2~5 年,平均病程(2.89±0.71) 岁;结节位置:单侧19 例,双侧17 例;结节直径17~41 mm,平均直径(26.47±4.85)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传统切除术:术前采用临床影像学检测方式,对甲状腺结节所在位置进行确定,患者仰卧位,充分显露颈部,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在锁骨和胸骨连接处位置做手术切口,长度6 cm 左右,依据病灶患病情况适当调整,切口操作完毕后,逐层对颈部深筋膜、甲状腺外层被膜、固有膜等组织进行逐层分离,充分暴露甲状腺腺体,对已发生病变腺体组织整片切除,切除后采取止血措施,同时安置引流管,排出除组织液,处置后缝合切口。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
1.2.2实验组 采取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麻醉起效后,选定胸骨切迹2 cm 左右位置做4 cm 手术切口,逐层游离皮下组织及皮瓣,推进至甲状腺软骨位置,触及软骨后,采取纵向角度,分离颈白线,显露胸骨上窝,上行游离各层筋膜、被膜等组织,待甲状腺充分显露后,观察腺体组织病变情况,如有必要可直接切断胸骨甲状肌,同时采用结扎方式阻断侧峡部血管,游离静脉,保障手术顺利实施,以牵引方式引导甲状腺上下极,游离腺体组织后,阻断腺体静脉血管,多次结扎腺体上极,操作期间需确保与甲状腺上极贴合,保护甲状软骨侧板,完成后于手术切口位置置入引流管,术后抗感染,48 h 后拔除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分别为FT3、TSH、TT4、PTH,时间为手术实施前和术后90 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长、出血量、预后切口长度。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感染、皮下结节、术后疼痛、吞咽功能异常、颈部麻木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手术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FT3、TSH、TT4、PT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实验组FT3、TT4、PTH 高于对照组,TSH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甲状腺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甲状腺功能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0.05
2.2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长、预后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
甲状腺位于颈部两侧,形态类似蝴蝶,均位于气管前甲状软骨下方,甲状腺腺体组织是由甲状腺滤泡所构成,经由对机体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合成,调节机体循环、代谢功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以此稳定机体状态[5,6]。甲状腺结节在甲状腺疾病中较为常见,患者颈部腺体组织中出现局部肿块,可随颈部吞咽而出现移动。甲状腺结节致病因素较为多样,多见由甲状腺炎症、囊肿及增生等导致甲状腺结节疾病发病,部分患者则受自身机体中恶性肿瘤细胞影响[7]。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特异性,以女性居多,因无明显症状,因此多数患者对自身甲状腺腺体病变情况并无察觉,随时间推移,腺体中结节组织可受机体状态、环境等原因进一步增长,从而压迫颈部组织器官,对呼吸和进食造成影响[8,9]。
临床上对甲状腺结节可采取手术治疗方式,缓释因疾病所致不良感受,以往手术多采取传统切除术治疗方式,通过对已发生病变的甲状腺腺体进行切除,能够使腺体组织患病情况得到有效控制[10]。但传统切除术治疗需要在患者颈部做较大切口,手术过程中对腺体周边组织进行游离,由此导致腺体及周边组织会因手术影响,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增加术中出血量的同时,术后肌肉粘连、感染、咽部吞咽功能异常等情况发生率较高,且术后存在较大瘢痕,降低颈部运动范围,严重者可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诱发头部、颈部疼痛等并发症,影响预后生活质量及康复进程,临床疾病治疗价值尚不理想[11]。
随着医疗领域手术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小切口手术方式改变了以往手术形式及方法,从根本上提升了手术实施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归属微创技术范畴,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切口愈合速度快等优势,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做小切口,探入手术器械,结扎甲状腺腺体组织周边静脉血管,能够使术中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因手术采用纵向分离颈白线方式,使颈部神经组织得到充分保护,避免颈部肌肉组织出现断面,引发组织受损,因此不会对颈部运动功能造成影响,降低术后疼痛[12]。此外,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术中采用可吸收线对分离组织进行缝合,能够显著缩小手术切口长度,更好保障颈部美观度,在甲状腺结节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治疗优势性及实施效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后,术后90 d,实验组FT3、TT4、PTH 高于对照组,TSH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长、预后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两组术后甲状腺功能比较,实验组患者更为良好,且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在临床甲状腺结节疾病治疗中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优势性显著。
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虽然都能够对甲状腺结节疾病起到治疗作用,但二者相比,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在实施安全性、疾病治疗效果、患者预后机体状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切除术,且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实施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能够促进术后恢复,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感受,治疗优势性和临床实施价值均较高,具有显著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