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吴灵姝接过父亲吴元新的接力棒,一头扎进染坊,当起“染布匠”,刻版、织布、印染,坚守在纯粹的“蓝白世界”里。
南通蓝印花布在宋代被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布面上具有染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冰裂纹,朴素优美。
1976年,吴元新16岁,到南通启东工艺品印染厂当学徒,刻版、制靛、印染……学会了全套的蓝印花布印染制作技艺。1987年,全国第一家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在南通筹建,蓝印花布成为其中一项研究内容。吴元新应聘入职,一头扎在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研究中。后来,研究所被其他厂合并,他割舍不下跟蓝印花布的感情,辞职创办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自己开办染坊生产蓝印花布,决定把技艺传下去。
吴灵姝最初没想过要接手父亲的事业。吴灵姝大学学的是产品设计,打算毕业后留在北京发展。她的决定让父亲发慌,父亲找不到人接手,这项技艺眼看要断了。父亲带着她拜访了老一辈艺术家张仃先生、作家冯骥才先生、韩美林先生。前辈们都跟她说,应该回到家乡,把父亲的事业接过来,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前辈的指引,让吴灵姝留在大城市的想法开始松动。回家后,吴灵姝遵照父亲的安排,每天都待在染坊里。她虽然熟悉蓝印花布的工艺,但是缺乏长时间的磨炼,而传统的技艺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要把自己“浸泡”其中,才能得其精髓。打好基础,才能去谈创新。
吴灵姝和父亲都注重对蓝印花布的收集和研究。博物馆已经收集了46000多件古旧的蓝印花布,有清朝中期的、清朝后期的、民国初年的,她和父亲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出版《中國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十多部研究专著。
不同的印染技艺,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吴灵姝尝遍了制作夹缬的艰辛。夹缬是一种防染印花工艺,用雕镂吻合的两块图案花版夹紧织物,浸入染缸染色。夹版必须具备防染和染色双重功能,阳纹防染,阴纹染色。制作,失败;再制作,再失败。转眼间,10年过去了,她终于做出了精美的产品。
辛苦耕耘多年,吴灵姝的付出获得社会各界认可,先后囊括山花奖、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摘自《风流一代·青春》2021年第12期 张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