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雪莲 朱忠贵
摘要 在“十四五”规划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并作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要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平衡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解决粮食安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F 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1-026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1.069
Research on Food Secu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
GUO Xue-lian,ZHU Zhong-gu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put forward a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prioritizing food security as a top priority and making a series of related requir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 to balance the balance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how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food security, and how to build a food secur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hot spots of conc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Food;Security
作者简介 国雪莲(1992—),女,湖北当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通信作者,硕士,教授,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19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的生存之本,而确保粮食安全是保障国民生活的基本因素,粮食安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习总书记在2020年两会期间就提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充足,市场基本保持稳定,但新冠肺炎疫情使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完成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同时党中央以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险体系为目标,从粮食的种植、耕地、储备、人才、销售、服务等各方面出发,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并明确对谷物、口粮的安全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为粮食安全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1 粮食安全概念
粮食安全是联国粮农组织为了保障世界人民的粮食质量安全,让全球人民都能够安全、放心获取食物所提出的概念。1996年时,食品安全的概念除了食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足够、安全、有营养也是食品安全所关注的问题。在时代变迁下,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变得更加宽泛,粮食的生态安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2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1/10,但总人口占全世界的1/5,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确保农业产业稳定发展并能够保障食品安全,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多措并举,粮食数量有了质的飞跃,全国人民摆脱了“吃不饱”的局面,并过上了“吃得好”的美好生活。近3年我国粮食产量都非常稳定,持续创历史新高,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 695亿kg,获得了大丰收[1]。目前,我国耕地面积1.234亿hm2,为了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安全生产,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粮食种植补贴政策,尤其是水稻种植的扶持,此外还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对粮食的最低收购价进行限制,来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为了保障生产和销售市场安全稳定,我国实施了粮食安全战略,以提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2017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累计投资800亿元,共同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粮食的生产服务、存储、质量监督检查、市场销售等为抓手,引导粮食产业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这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粮食保障基础。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糧食生产结构不平衡
虽然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所提升,但是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长期以来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人口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这对粮食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食安全的生产结构不平衡,导致一些粮食虽然能够满足现有需求,但剩余不够,存在着可能供应不足的风险,粮食的质量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例如,在粮食品种结构方面,我国目前稻谷产量大于需求,小麦虽然产量大,能够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但是高质量的小麦产品仍然供应不足,存在着缺口,必须从国外进口,2020年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小麦达到838万t,比2019年增长了140.2%。而玉米、大豆都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尤其是大豆,2020年进口量已经突破新高,达到1亿t[2]。当前全球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频频打压中国农业,这些都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一旦我国与进口国发生贸易摩擦或矛盾,将会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造成巨大冲击。
2.2 生态资源环境制约了粮食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耕地面积是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耕地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位,但是而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可发展成耕地的土地资源少,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相比我国众多的人口而言,耕地面积是相对短缺。近些年,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小,曾一度达到人均耕地红线,虽然经过努力有所改善,但是在2020年,仍然存在着1亿亩(666.67万hm2)以上的缺口,耕地的缺口势必对粮食的数量安全产生威胁[3]。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短缺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我国南北地势相差较大,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造成水资源与粮食产地的不匹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不足40%,这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4]。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大力倡导不同产业结构的企业发展,而部分企业缺少环保意识,尤其是一些工业企业、农药化肥生产企业等排污不规范,对水和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给粮食的安全生产带来影响。
2.3 粮食生产从业者短缺
农业生产从业者是确保产粮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给众多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于在我国种植粮食的收益低,尤其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农民缺少提高收入的新渠道,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了提高收入放弃农业生产,从农村转向城市就业。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很多地方大力倡导发展农村旅游或高收益的农村特色产业,这也造成了一些粮食种植和生产人员的转移,出现了“有地无人种”的现象,造成粮食生产力短缺,制约了粮食规模化的发生,降低了粮食的生产效率,给粮食的产业安全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能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农业从业者少之又少,仅占0.2%,现有农业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有限,在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上仍然有待提高,这非常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5]。
2.4 粮食安全保护政策不够完善
粮食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对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的种植补贴和价格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民的补贴范围和面积不断增加,但补贴主要是根据农民耕种面积来进行补贴,当前的补贴政策不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种植热情,而对于一些从事粮食存储、销售等其他环节的补贴政策没有做到结合实际来进行,存在着跟风现象,导致一些粮食生产及销售相关的企业和个体户的利益不能得到提升,粮食市场的活力不够。另外,在价格政策上也存在着不完善。价格政策的实施存在着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对于粮食产业链的支持和保护措施不完善,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2.5 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薄弱
在國外很多国家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以及投入不足等各种原因,很多粮食产地都没有实施现代化的种植和生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研究存在着重复现象,不能结合粮食安全生产实际,缺少创新实效,而当前所研究的一些科技成果要快速转化到粮食安全生产中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设施设计配置弱。一些地区虽然基本设施配置齐全,但是对设施设备的维护不规范,部分设备使用的年限和频率已经超过标准,一些设计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虽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党中央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规划,但是很多地区由于投资不足、道路不畅通、粮食种植效益低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振兴中很多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基本用于新增项目,投入粮食种植及生产设备的资金不足,而对一些设施设备的管理也没有进行科学规划,难以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粮食产业品种结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要立足于筑牢粮食安全的底线,强化粮食品种的研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品种以及种业的整体质量。要严格粮食品种的审定、试验和标准3个关键因素,提高粮食品种的审定标准,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种植环境来选择品种,突出粮食种植的导向性,解决粮食产品同质化的突出问题,在提高粮食质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粮食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同时还需要提高品种审定门槛,增强品种评价的规范水平,加快品种审定由“数量”转向“质量”,统筹粮食新旧品种管理,健全品种退出机制,助力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不断补足我国粮食品种和数量的短缺[6-7]。同时更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来科学布局粮食产业发展规划,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的粮食产品,建立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化新型经营模式,鼓励农民通过农村合作社、集体经济等方式来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形成产品结构优、经营模式强的发展趋势。
3.2 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
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是基础。一方面,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作用,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对农村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控,明确土地资源的作用,提高占用耕地资源的标准,控制非农占地的权限和数量,严格禁止私自变更耕地用途,确保耕地红线不被逾越[8]。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大家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杜绝因耕地面积减少而产生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资金投入,加强粮食产地水利工程的建设,采用现代化的耕地灌溉方式,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降低灌溉成本、增加效益,让现有的水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同时提高工厂、企业对污水排放和处理的标准,加强监管,对那些违规的企业进行大力处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生态资源保障。
3.3 提升粮食产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我国农村现有粮食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关键劳动力也逐渐流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稳定,就必须重视粮食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充分借助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加快对农村生产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机会,减少农民种植与外出务工的收入差距,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来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大学生、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从事粮食产业,壮大粮食生产队伍,减少耕地荒芜的数量与规模。其次要加强粮食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培養,完善相关的教育培训机制,通过科技下乡、产研结合、技术普及、职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粮食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4 完善粮食安全相关的政策
首先,要完善粮食生产相关政策,以提高粮食的数量和质量为前提,建立科学有效的粮食产业政策体系。除了水稻,加强对玉米、大豆等其他粮食种植的扶持,提高农民种植其他粮食品种的积极性。优化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根据粮食市场价格、产量的波动、品种的差异等来制定粮食种植和经营者的补贴政策。优化粮食价格政策,完善价格保护机制,对粮食的收购最低价、销售最高价进行科学的调整,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稳定。完善粮食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对粮食产业的融资、保险等制度进行优化,为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3.5 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求为指导,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粮食产业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加大对粮食产业科研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对当前粮食产业所存在的突出科研问题进行突击攻关,激发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新生态。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提高投资效益和投资效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高度重视项目建成后的管理维护工作。对已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要创新和完善项目长效管护机制,在落实专门管护力量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维护好农业基础设施,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效益[9-10]。
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和实施的战略,也是我国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虽然我国粮食产业近年来发展平稳,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粮食安全问题,如粮食生产结构不平衡、生产资源环境恶化、粮食生产从业者短缺、粮食安全保护政策不够完善、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都给粮食安全带来了威胁。我国应立足国情,合理地优化粮食产业品种结构,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提升粮食产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粮食安全相关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打造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岳岷.中国粮食安全治理:重大问题与远景战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4):43-53.
[2] 余雷.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三)[N].农资导报,2020-05-22(A02).
[4] 韩国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9):28-29.
[3] 赵和楠,侯石安.乡村振兴战略下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体推进的经验证据[J].贵州社会科学,2021(5):153-160.
[5] 吴宇雄.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筑牢八桂粮食安全防线[J].中国粮食经济,2021(8):28-30.
[6] 王炫凯,曲宝成.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粮食问题研究,2021(4):16-19.
[7] 王一钊,唐树生,吴勇昊,等.“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21,67(4):1-6.
[8] 郭丽果,蔡海燕,郑佩佩.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8):332-334,362.
[9] 曾晓昀.构建“安全法学”:粮食金融化立法应对与粮食安全理念[J].甘肃社会科学,2021(4):214-219.
[10] 马云飞.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现状和对策[J].粮食储藏,2021,50(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