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聚焦“双减”,增强教学效益,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强化德育、提升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深入探索增效的策略、方法和途径,用行动引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减负增色,让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真正落地
“双减”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国家坚定的改革决心,“双减”之下,学校面临新一轮的提质与创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当前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
从2021年8月份开始,“研究‘双减’下的作业布置”,已成为我校教师的重要课题。校领导带领大家学习文件、政策,教导处制订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总量调控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出台学校管理措施。教师心中有方向,行动有力量。学校随之出台了《加强作业管理的方案》《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求》《作业的批改与评价》《作业管理与监督》等一系列管理规定,规范了教师的作业布置数量、质量和形式,为深入探索“高质量低负担”的作业布置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业总量控制必然要求优化作业设计,改进作业评价。“双减”政策规定,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学生作业尽量在1小时内完成。作业量的减少,要求教师优化作业设计,作业布置在内容、形式、要求上更要突出目的性、趣味性、活動性,杜绝随意性、重复性、机械性、惩罚性等作业的布置。教师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分层次布置作业,学科作业有特色,增加实践作业,周三定为无作业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加强作业指导,增强作业辅导的针对性和反馈的时效性。
2021年10月,学校举办了“‘双减’下的作业设计”教学论坛,全体教师参加,各抒己见,资源共享。教师从作业设计的内容、形式,作业量的把控,作业布置方法,作业评价方式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大家认为要深入研究,既要“眼中有作业”,更要“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整体,从提高兴趣入手,从基础巩固作业、分层个性作业和拓展实践作业上创新,让所有学生“吃得了”,让中等以上学生“吃得饱”,让优等生“吃得好”。大家齐心协力,用集体智慧推动“双减”政策真正落实。
二、深耕教学,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课堂效率决定教学质量的高度。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到减负提质?教师需要严格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全面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使课堂教学实践有的放矢;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全方位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
教师积极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作用,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课堂教学上,开展有深度的备课、专题化的课例研究,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研讨,开展“同课异构”、研课磨课等活动。教师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为抓手,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争取课堂效益最大化。
学校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名师的引领作用,全面开展骨干引领课、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学科教师优质课系列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2021年秋期开学至今,一百余位教师讲了过关课,同年级组教师互听互评,年级主管领导随听随评,及时指导。
“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教师精心备课,目标准确,策略得当,训练合理,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以问题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体现核心价值,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展与提升。
三、改革评价,推进内涵发展
“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教育的“归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落到实处,学业成绩的评定要更科学、更全面、更多元。
教师减少考试次数、降低学生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取消考试排名,从品德行为、学业发展、身心健康、个性特长、劳动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发展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坚持过程评价与学期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多元评价,例如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给出反馈,点拨指导,通过家校携手,为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做好规划;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学习品质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改革作业评价,从重视学生作业的“量”到重视作业的“质”,从枯燥重复走向趣味个性,从简单的对错评判走向探究问题的师生对话,让学生真正对完成作业的过程产生深刻的认同、饱满的热情。
学校先后出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等评价文件,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纠正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倾向。学校采取传统笔试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以动手实践、交流表达、学习能力、文明礼仪、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设计多项测评内容,采用口头回答、实践操作和行为表现相结合的形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本栏责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