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丽
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一本书信体著作。这本书记录了十封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回信,这里面既寄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诗人对即将走上这一道路的青年人的希冀,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其中便有他最为注重的诗意与孤独。《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自公开出版以来,便对奥地利和其他国家的诗歌及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的现代诗歌也受其影响较深。
里尔克的童年比较悲惨。在其幼年时,父亲的职业缘故而辗转于各个军校之间,这也带给了他许多的恐惧与孤独感,以至于长大之后,他也无法克服这种恐惧,反而使恐惧更为深刻且无可名状。一方面,这种孤独也使他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自己的内心及生活的细节当中;另一方面,孤独和恐惧也使他对青年人有更高的期冀。对外界的恐惧与孤独感也使里尔克能够少受外物的影响,真正与内心进行对话、了解本我的深刻的重要前提,这也促使了其创作诗歌时具有丰富生命力的特色。孤独对里尔克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喧嚣的城市,孤独感的体验是里尔克固有的一种情感状态,这也是使他更能够习惯于独处与孤独,是减少根本性的焦虑非常重要的实现方式。不仅如此,里尔克还学着去深入地认识,去接受及去享受内心的孤独。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体现了里尔克孤独的诗意。古往今来,诗意与孤独总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诗意的产生总是与孤独相伴,而孤独本身也有着很浓郁的诗意。通过对该作品的解读,读者可以了解里尔克对世界、自我孤独与诗意等的具体看法。在里尔克生命当中,孤独与诗意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孤独也使他学会了以真实的自我去面对世界。在该作品中,里尔克对青年诗人提出了许多建议,表达了里尔克在人生态度及写作诗歌过程中最重要的看法。
一、创作更应该关注自身的真实感受
里尔克在作品中用了大量的文笔表达对青年诗人的一个忠告:写作时不应该有外在的一些物欲的追求,而应关注自身的真实感受。前四封信都是里尔克对青年诗人提出的创作要关注自身的真实感受与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建议。在他看来,被外物所影响是创作时最不应该做的,诗人应该深刻地体会诗歌艺术带给自己的熏陶与影响,真正浸染内心。
在第一封信中,里尔克对青年诗人请求他给出建议的来信没有表现出任何高高在上或是盛气凌人的态度,也没有一丁点儿不耐烦,而是循循善诱,说出写诗要遵循的原则,那便是—写作应该是有感而发,应该从内心出发,本其自然,以我手写我心,真正去窥探自己的内心。里尔克认为,作为青年诗人,最不应该做的事情便是“向外看”。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出主意。想要创作,唯一的办法便是走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自己为何写作的缘由,应该在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自己是不是必须写作,挖掘一个深的答复。如果用“我必须”来回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应该从生活中最琐碎、最寻常的时刻,去创造冲动,接近自然,去感受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与感受。如苏格拉底所说,是需要“认识你自己”的,不仅是写诗,无论写作任何内容,最能打动人心的,并且最能引发共鸣的,只有来自内心的想法,以及人心最深处的真切的情感。
在第二封信中,他谈到的是“暗嘲”。里尔克对文学创作本质的剖析可谓深刻。信中强调了创作真实的重要性,强调寻求事物的最深处,探求事物的本真,渴望看到事物的本质之真,不愿意被外界所干扰。在作者看来,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应该是发自本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受外物的影响。不管外界有任何干扰,都不应该影响创作。写作应该是伟大而严肃的事情,使自己的诗歌真正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事物的看法。
尽管里尔克的诗歌充满孤独与悲观的思想,但其艺术造诣非常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和雕塑美,还表达了许多难以言说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里尔克对艺术的认识是极为高尚的,这一点在第三封信当中有深刻的体现。在里尔克看来,高尚的艺术或是文学带给人们的震撼是永恒的。我们因真而享受的精神润泽只会逐步深入,而其对人生的信仰则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加幸福而博大。在里尔克看来,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爱与孤独,只有通过爱才能理解它们,也只有通过孤独,才能真正认识它们的价值,不为外物所干扰。寂寞,是艺术创作的必要环境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更加淳朴,使创作者更加能够积淀自己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真实所想。
里尔克对青年诗人成长中的错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并不急于求成、要求过高。在他看来,即使犯错了,那么他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也会慢慢地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将自己引到另外一条正确的路上。判断力跟进步一样,要自然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追求艺术真实及深层情感的流露。
在第四封信中,里尔克也同样强调,创作不能够失去自己的真意。在里尔克看来,诗人圣言的听者要一直保持想要谛听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它;而先于语言所出现的事物才是万物世界的本源,因此言语并不能够极尽描述,反而会将其破坏,只能是“喃喃”。微小甚至不可见的事物有独特的魅力,诗人应该依托自然去发现自然事物之美,依托自然中的单纯,心中怀有对微小事物的爱,才能够真正与自然和解。很多人都害怕孤独,但是只有孤独才最能塑造人。要爱寂寞,它产生痛苦后所带来的成就远比热闹喧嚣带来的多得多,它使人更早地开始做准备,所以说当我们感到事物同自己疏远时,不必担心与焦虑,那正是有所成功之事的准备时期。
二、探求事物的自然与内在本真
在里尔克看来,诗歌一定不能随大流及服从世俗的成功,而应该遵从事物内在的自然与深刻。用世俗的成功与否去衡量诗歌创作是没有价值的,青年诗人也不必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看似重要的别人的目光与声音中。只有观照自己的内心,探求所有事物的本真,關照自身与事物本身,才可以用心做自己的事。
在第五封信中,里尔克提到了“少数”。曾经被世世代代所看上的对象经过俗手修补,都变得没有意义和价值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多数回到少数,从外界回到观照自身,认识自己的内心,慢慢回归本我,真实回归到自我内心,承担自己的寂寞。里尔克在信中描述了流水、白石盘、夜色、星光、清风等多个自然景色。他深爱着自然,觉得自然能够给他无限的灵感,甚至认为经过俗手修补的东西都会损伤其价值;他只希望去寂寞而简单的地方,消失在园林之中。这样的寂寞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寂寞,而应当是指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独处时产生交流的状态。
在第六封信中,从生死爱欲与孤独、恐惧两方面探讨了里尔克存在主义诗学的生命观。他以循循善诱的口吻劝告年轻诗人,不要害怕或是抗拒寂寞,因为寂寞的生长,虽然是痛苦的,但代表着走向内心,代表着我们更加成熟、更加独立。里尔克在作品中谈到他最真性情的想法,他丝毫不被世俗影响,以世俗的成功去衡量一颗年轻的心所热爱的是否有价值,甚至认为不必浪费精力和时间在别人身上。这只是写给收信者,也是写给我们这个年龄所有人的劝告,也不必羡慕别的。看起来更自由、更有趣的工作,都有其价值及其枯燥之处,都难免被谬误连累。我们能做的只有观照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的事。
大多数人更喜欢把复杂的事情变得轻易解决,不愿意面对复杂,但里尔克在第七封信中提到—那是不太可能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抵御外界,反对力量都是十分寂寞而艰难的,难的事总是更有利于生长和防御。外界因素对青年诗人的干扰总是很大,各种习俗及人们的看法都很容易使诗人产生劳累与懈怠。里尔克劝告卡人斯先生,坚持忍耐寂寞的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情,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在外物干扰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初心,不再轻易于轻浮的事物中失了自己;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只有忍耐与寂寞才是无限广大和永恒存在的,才是生命最真实的状态。
三、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与书写
在第八、第九封信中,相较于之前的几封,里尔克更加着重强调生活,虽然其他信中也有提到对生活的信任。里尔克崇尚自然,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来源于最真实的、最平凡的生活,我们一定要信任生活,信任自己的寂寞,顺应生活与自然万物的发展,不被俗手修补的才最有价值、最有意义。在里尔克看来,创作诗歌应该像人类最原始的冲动一样,只要一切都从本性的自我欢悦出发,从一切生活出发,生活赋予我们便都是好的,这更需要耐心,更需要忍耐。但他所谓的自然,并不是要远离生活,去到荒山野岭或者脱离人世,而是一定要信任自己寂寞当中的生活,顺应自然万物。当然,这里的顺应自然并不是指脱离人类社会,而是要从自己生活当中的细节去敏锐地捕捉值得书写的内容。他还指出,不能将艺术凌驾于生活之上,而应该植根于生活当中,寻找生活细节当中的艺术性,艺术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第十封信中,里尔克仍然提到了寂寞。里尔克希望青年诗人在寂寞与忍耐之中进行工作,甚至将寂寞看成是血液里流淌的东西,在艺术创作之中只有保持内心的沉静,才能让艺术创作仿佛风一般在山谷中游荡,不受世俗的束缚;只有远离现实的浮躁,拥有内心的宁静,对生活、生命才能更有深度的体验,才能最终获得创作的自由。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怎样生活,只要是真实的生活,便是艺术的真正来源。而我们应该做的,并非刻意创造,而是用心发现平凡生活当中的艺术,以此为基础,观照真实的自己、走向内心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创作。
四、以人的方式去爱人
在附录《论“山水”》当中,作者提到了“山水”,里尔克这里所说的“山水”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还指精神上的,也就是人的精神和外在的物质之间的有机互动。“山水”对于人的本体来说是对自然沟通的个体存在,我们必然要受人本身之外的物质世界的影响。里尔克从超验性视角切入,总是通过与无限者的对话来追问有限的人们的存在意义,具有非常浓厚的超验性价值。在他看来,诗学艺术观就等于艺术的本质,再加上艺术创作。
在附录《工作而等待》中,冯至提到,人们需要什么就会感受到什么是亲切的。冯至在里尔克的诗中学会了等待,这很明显地表明了冯至的态度:他与热闹的世界想要分离,并且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中,寻找诗意;而想要在等待当中工作,要成熟,便应该处于孤独之中,使自己努力像大树一般成熟起来。如果是为了一份伟大的工作,里尔克选择沉默和孤独地去创作。
在冯至的《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中,作者提到里尔克将眼前的事物与景色都褪去了世俗的外在,而使其原始地保留,以自己纯洁的心去小心翼翼地发现当中许多自然物体的灵魂与精神,并将其把握的事物用文字创作出来,以文字去进行雕琢。冯至作为诗人,也经常沉浸在寂寞中,因此他在阅读到里尔克的诗时感觉格外亲切,并且从中受到启迪。他们两个共同的认知是长时间的孤独会使灵感创意充溢,产生更浓郁的诗意。
總而言之,里尔克作为诗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这本书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诗学观念。书中主要记录了他对诗歌创作必须关注自身的真实感受的核心观点,以及希望青年诗人在创作之时要探求事物的真实,抛却外界的雕琢与修饰,通过对生活中细节的捕捉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并非是脱离生活的,它就是生活本身。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一定要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尽可能在孤独中找到真正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