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平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创作背景是19世纪80年代,当时的法国处于动荡时期,而且面临激烈的矛盾。人们处于两极分化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切身感受到无产阶级塑造的“理想王国”,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对上流社会的羡慕,导致基层社会群体逐渐形成爱慕虚荣、自怨自艾的心理。莫泊桑在此背景下创作了《项链》,揭示当时法国社会的病态,通过玛蒂尔德这一复杂的人物角色,描述了无产阶级小职员因贪慕虚荣酿成的悲剧。
纵观英美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达到创作目的,这是其重要手段。尽管每部作品都会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观念的影响,为人物形象赋予差异性,但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其实有共同点。莫泊桑刻画的玛蒂尔德这一女性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复杂环境、人物内心的凝缩。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人们生活、工作的复杂心理,从而引申至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基于此,本文以《项链》中玛蒂尔德为例,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风格与性格特征
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在每部作品中分别刻画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旨。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可以从人物形象风格、人物性格特征两个层面展开。
(一)人物形象风格
1.独立性
英美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思想等,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同时也不乏一些共性,如独立性,是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共同点之一。英美文学作品大部分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性格十分软弱,但是进入19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开始注重独立女性人物的塑造,为女性人物形象赋予男性角色性格特征,甚至还会优于男性。例如,玛蒂尔德在遗失朋友的项链后,表现出来的担当和真诚,让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立性。
2.自我意识
19世纪之后的英美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反而非常关注自我意识。例如,玛蒂尔德的丈夫尽管是一名普通职员,但没有放弃对自己命运的渴望,希望能够进入上流社会。尽管玛蒂尔德采取的方法并不值得提倡,但是其所表现出来地想要依靠自己改变命运的精神,可以证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
3.悲剧命运
在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英美文学作品通常都是以社会现实作为主要的创作依据,主人公命运也极具悲剧性。玛蒂尔德处在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上流社会非常渴望,而且其爱慕虚荣的性格,也凸显她的内心与现实的极度反差,是酿成其最终悲剧的原因之一。
(二)人物性格特征
1.爱慕虚荣
《项链》既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也是十分著名的短篇小说,针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始终是文学领域的重点。面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有非常多的评价,比较常见的便是“虚荣”。很多读者认为玛蒂尔德是虚荣女性的代表。结合小说情节,如果将玛蒂尔德完全认定为虚荣女性是不完全合理的,但是虚荣确实是其性格层面比较显著的特征。莫泊桑在作品中描写玛蒂尔德有非常美丽的容貌,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其对上流社会抱有诸多幻想,想要跻身于上流社会;回归现实生活之后,玛蒂尔德尽管是一个没有名贵衣物与首饰的普通人,但是这也没有对她想要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产生任何影响;甚至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玛蒂尔德花光了家中的存款,定制一套礼服,向好友借名贵的钻石项链。这种虚荣心理,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十分常见,对于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言,也是虚荣人物形象的直观体现。
2.勇于承担责任
尽管玛蒂尔德给读者的直观感觉是虚荣,但是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不能单就这一个方面定义玛蒂尔德的人物性格。反之,立足于客观视角,玛蒂尔德虚荣的性格,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其实是能够被理解的。面对因自己虚荣所付出的代价,玛蒂尔德选择勇于承担责任,花费十年努力赔偿丢失的项链,这便是其性格上敢于担当一面的体现,即便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她依然能夠有强大的责任心。
首先,玛蒂尔德参加舞会,花光家中所有积蓄定制礼服,或者是向好友借钻石项链,其实对于玛蒂尔德而言,均是其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主观层面作出的选择。她想要利用这次舞会改变命运,进入上流阶层。尽管玛蒂尔德的方法并不是非常高尚,然而对于一名普通的女性,依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方法。其次,玛蒂尔德发现向好友借的钻石项链遗失,而且寻找之后未果,其作出的决定表现出这一人物性格的担当:利用借贷购买相似度高的项链,再由玛蒂尔德和丈夫偿还债务。通过玛蒂尔德作出的这个决定,我们发现玛蒂尔德面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勇于作出选择,并且承担这一选择带来的所有后果,即使最终造成的后果会给她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当玛蒂尔德决定偿还钻石项链的债务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直到十年以后还清欠款,其间不能够忽略的依然是玛蒂尔德的责任与担当。
3.对待朋友与丈夫的真诚
玛蒂尔德在当时的法国,属于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莫泊桑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也为其赋予了多面性。立足于人物的正面形象角度,玛蒂尔德在面对借来的项链丢失这一重要转折点时,表现出来的真诚,也是其人物性格中比较重要的一点。玛蒂尔德面对需要偿还的巨额债务,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搬家、隐瞒朋友等渠道躲避,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依然可以满足自己对于上流社会的向往;但是玛蒂尔德并没有这样选择,反而正面问题,弥补因自己贪慕虚荣造成的后果。玛蒂尔德作出的这个决定,既体现出她性格上的善良,又可以让人了解到她性格上真诚的态度。
在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十年间,其实有很多机会选择放弃并且向朋友隐瞒真相,特别是在朋友没有发现玛蒂尔德还给她的项链已经不是原来那条时,玛蒂尔德有无须承担责任的“理由”。但是,玛蒂尔德在偿还了所有的赔偿款之后,还是将真相告知朋友。对待朋友的真诚,是玛蒂尔德非常珍贵的品质。项链遗失的前后,尽管玛蒂尔德非常的虚荣,但是也没有过于苛责、嫌弃身为小职员的丈夫,而且在得知赔偿项链的全部金额后,也对丈夫所能够承受的偿还能力进行了考虑,而非一味地要求丈夫全额赔偿。玛蒂尔德表现出来的对丈夫的理解,也是其性格上真诚的体现。
4.自尊心
在作品中,其實有很多情节都能够展现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自尊心。例如,当玛蒂尔德发现项链丢失后,尽管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惶恐,但是依然作出了偿还的决定。她不愿意欺瞒朋友,不仅体现出玛蒂尔德的诚信品质,还是其性格上自尊心的体现。即使玛蒂尔德的家庭情况并不富裕,但是她依然不愿意以欺骗朋友的方式逃避责任。
玛蒂尔德在参加舞会前,尽管有佛莱思节夫人这种家境富裕的朋友,但正因为双方在家境上的差距,所以没有“看望她”,这也是与玛蒂尔德自尊心有直接关系。在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若玛蒂尔德选择直接告知朋友真相,可能佛莱思节夫人会让玛蒂尔德少一些赔偿,或是无须作出赔偿;但是因为玛蒂尔德的自尊心,所以她没有向朋友询问项链的价值,而是用十年的时间按照原价赔偿,从而造成故事最后戏剧性的结局。
二、基于《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启示
阅读《项链》这部作品,玛蒂尔德的人生充满了悲剧的内核。综观所有对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分析,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因贪慕虚荣而起,并以此来抨击玛蒂尔德最终是自食恶果。但是,通过深入分析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结合其人物性格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发现玛蒂尔德也是动荡时代下的受害者之一。作为普通人,玛蒂尔德想要过上优渥的生活,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在当时价值观错乱的时期,普通人对于优渥的定义,只是局限在物质层面。社会价值取向的摇摆,使当时的人们形成了物质至上的思想,更是对思想和价值认知带来直观影响。因此,对于玛蒂尔德而言,其贪慕虚荣的性格,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价值的看法。莫泊桑在了解社会病态源头之后,站在普通市民的视角,在创作时安排了大量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其中假项链即为当时社会价值思维扭曲最为直观的展现。在以假乱真的外表下,其实内核却是虚假的。在作品的最后,读者对玛蒂尔德偿还债务付出的十年纷纷表示惋惜,认为她为了一条假项链白白付出了十年时光不值。对于玛蒂尔德来说,尽管丢失了假货,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十年时间获得了真品。
另外,造成玛蒂尔德最终悲剧的原因,也离不开丈夫路瓦栽对她的爱。玛蒂尔德的丈夫路瓦栽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而且在作品中也是一个配角,并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但是通过一些侧面的描写,可以看出路瓦栽对玛蒂尔德的深爱,以及在玛蒂尔德决定偿还债务时,依然想要与妻子同甘共苦的心。路瓦栽作为小职员,收入不高,不能满足妻子的虚荣心,因此对妻子感觉非常歉疚。当部长组织晚会、晚宴时,为了让妻子有参加的机会,路瓦栽也会想办法获得宴会请柬,但是他忽略了妻子可能会因为参加宴会没有华丽的衣服而伤自尊心。所以,路瓦栽为了让妻子购买参加晚宴的礼服,放弃了本来想要购买的猎枪,根据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路瓦栽的爱与包容。玛蒂尔德有了参加宴会的衣服,却没有首饰,因此路瓦栽为妻子借了钻石项链,想要让妻子在宴会上出尽风头。当宴会结束之后,通过路瓦栽给妻子披衣服、找车等细节,我们均可发现其无微不至的爱。当进入作品的转折点—玛蒂尔德遗失了借来的项链,路瓦栽也没有生气,而是帮助妻子寻找,并且拿出家中所有的钱,与妻子一起偿还,甚至每天工作到很晚。
对于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言,莫泊桑用“漂亮动人的女子”“没有陪嫁的资产”等进行描述,塑造了平凡的女性人物形象;但是面对想要进入上流社会的渴求与虚荣心时,玛蒂尔德依然能够维持尊严,并没有想尽一切办法达到目的。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和无奈,玛蒂尔德经历了短暂的虚荣。昂贵的项链丢失,对于玛蒂尔德及她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转折,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作出错误的决定,欺骗朋友或者逃避责任,通过这些情节可以发现玛蒂尔德坚强的性格和勇气。项链丢失对于玛蒂尔德这种普通人而言,无疑是生活中的沉重打击,还有可能会背上巨额债务,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犹豫,快速回归现实,并且决定“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在偿还债务的十年里,玛蒂尔德不仅容貌发生了改变,而且精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年间辛苦的劳动,加上现实生活的打击,打消了她所有幻想,并真正回到现实,最后选择告诉朋友真相时,意味着玛蒂尔德已经重生。
尽管作品中玛蒂尔德的经历十分不幸,但在不幸中也有一些现实使玛蒂尔德能够保持清醒。莫泊桑使用这种戏剧性的手法,表现出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这既是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在《项链》这一作品中的体现,也是作品想要透过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想要体现的思想。
莫泊桑刻画的玛蒂尔德只是当时法国社会中的小人物,他虽然细致地刻画了小人物在面对经济窘迫时的心理,并通过人格结构论展开人物形象的分析,但没有总结出比较统一的评论。读者普遍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这好比幻想、现实存在的矛盾性,使得玛蒂尔德在现实生活和上流社会的幻想中纠结。从玛蒂尔德这一人物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环境,作为普通人的小职员面临激烈社会竞争的思想状态、生活条件等。作品的笔调看似没有任何起伏,却揭示出玛蒂尔德与自己乃至社会对抗的悲剧命运。
综上所述,玛蒂尔德在《项链》中是核心人物,也是推进情节的重要主体。通过分析《项链》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复杂性:面对生活的虚荣心,她想要进入上流社会;面对丢失朋友项链的担当与真诚,她选择用十年的时间偿还丢失项链的款项。通过上述对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莫泊桑笔下玛蒂尔德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