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袁天元 李文强 郭 睿 柴国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新技术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智能化、无人化等未来作战样式已成为主轴、主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创新越来越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源动力。
面向未来战争演变趋势的能力需求,装备发展整体呈现规模需求异常旺盛、升级换代不断加速、多能武器亟待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国内军工企业技术能力快速提升,“拼技术、抢市场、占未来”的全级次竞争日趋白热化,武器装备领域创新拓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笔者以武器装备领域为背景,在分析预研创新市场形势基础上,针对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围绕市场推动、设计集成、引领发展3个维度,聚焦技术需求、技术规划、技术体系、产学研用来推动管理链路闭环,提出创新管理4个方面的能力需求,形成探索新方向、培育新装备、重塑新体系、布局新技术“四新”管理方法,部分措施已在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开展了有益探索与实践,有力支撑了军工企业持续跨越发展。
预研创新是市场开发的前沿阵地,是拓展新技术领域的先锋,是技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装备技术创新,就是要研判战争规律,寻找发展方向,集成新技术应用,着力建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创新主体活力高效、创新生态开放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新一代武器装备,孵化颠覆性前沿技术,建设核心关键专业,持续引领武器装备领域发展。
先进的创新理念是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前提。预研创新已成为市场开发的前沿阵地,市场竞争焦点前移前置。预研领域全面、全程、分级竞争已成为新常态,在市场竞争采购思想主导下,一家承研的模式不复存在,武器装备领域全面竞争的态势格局已经形成,传统科研体制下的惯性思维模式难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军工企业必须转变理念,重视先期技术开发,注重市场需求牵引,树立客户至上、技术至高的先进创新理念,高效协同、快速反应,才能有效引领需求、占有市场。
领先的核心技术是驱动自主创新发展的关键。未来新技术革命将重塑世界,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的趋势明显,技术优势在竞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先进的总体方案可以复制,领先的独有核心技术难以替代。为确保核心在手,军工企业必须加强基础前沿布局,把握创新节奏,孵化战略性、领域性技术,落实战略定位和战略方向,从被动跟随发展向自主创新发展转变,以有限小量撬动未来无限增量,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跨域融合是驱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无序无界是创新领域竞争的极致体现,武器装备同业竞争、跨域竞争、越级竞争现象越来越普遍,各军工企业打破原有分工,进入各自传统优势领域或专业学科交叉创新领域抢占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同时,针对国家高效率、高效益发展要求,必须在限定经费投入条件下,对应输出更多研究成果。为确保领域优势地位,必须加强预研力量,专注创新工作,成立创新自由、思想开放、机制灵活的创新特区,实施预研与研制一体推进,面向作战推动新质战力生成。
技术创新聚焦不准,新一代装备图像不清晰。一是研究市场不够,未准确把握市场关注的痛点难点,不能有效满足项目竞标需求和交付战斗力的要求;二是新领域新技术跟踪不够,对行业动态不了解、对先进技术不掌握,技术牵引需求不多;三是规划系统性和指导性不高,缺少高水平人员持续研究,难以动态形成企业长期优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
专业能力有差距,新装备孵化支撑不足。一是基础专业力量分散,共性“卡脖子”技术攻关不足,新方向基础技术布局不够,对新技术论证支持不够;二是数字化设计仿真能力建设不够,快速研发产品、协同设计、验证手段不够,难以快速形成数字量化可信的论证结果,创新效率不高。
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合力发挥不够。创新管理链条不闭合,创新激励、考核力度不够,创新发展通道不清晰,成果转化机制缺失,导致原始创新孵化动力不足,对创新人员的反哺不明确,创新后劲乏力;另外,技术创新联合协同深度不够,“小核心、大协作”的局面尚未有效形成,核心竞争力不强。
对标创新管理使命定位,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与个人需要具备工作统筹、市场开发、协调沟通、行文办事4 个方面的创新能力。
一是工作统筹能力。创新管理工作市场方向多、规划论证多、项目对接多,具有创新性、复杂性、不可预见性,经常需要多线并举进行处理。工作中要轻重有别,工作标准要有所区分,切记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二是市场开发能力。预研创新是市场占位的关键阶段,“十三五”以来,创新项目采取立体竞争:横向引入多家竞争,纵向从系统总体到分系统、单机采取多层次竞争。工作具有客户多、技术新、变化快的特点,需要创新管理人员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技术对话能力、需求研判能力及奉献担当能力。
三是协调沟通能力。沟通协调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把问题协调解决、快速部署落实”是工作目标。工作中需要具有矛盾思维能力,及时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搞清正反双方的不同诉求,用引导而非压迫的方式推动工作进展,用个人魅力而非权力地位协调解决问题。
四是行文办事能力。行文办事能力是创新管理工作的核心能力。行文就是具备各级机关报告的编写能力,需要文思清晰、认真细致,编写报告要格式正确、输入明确、观点明确,文风简洁、层次清晰、易读性高。办事能力强调按程序办事,需要清楚管理办法和流程,知悉前置输入条件,摸清主要矛盾,提出明确处置建议并快速落实反馈。
对标能力需求,综合考虑创新方向不聚焦、专业能力不达标、创新机制不健全等影响创新活力的问题,运用系统思维、跨界思维、矛盾思维等方法,按照“打破创新思维、打破单位利益壁垒、打破按级定薪收入分配,构建基于激励引导的大胆创新文化、构建基于项目制的集中协同管理、构建基于收入回报的成果转化”的指导思路,围绕市场推动、设计集成、引领发展3 个维度,聚焦技术需求、技术规划、技术体系、产学研用4 个方面推动链路闭环管理,构建“四新”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探索新方向、培育新装备、重塑新体系、布局新技术,形成“创新发展链+平台内核圈+共赢生态圈”联合创新局面,上聚需求,内生活力,外聚合力,支撑军工企业持续跨越发展。
图1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架构
军工企业对标未来发展,分析市场形势和深层次原因,以打通技术到装备产出链路为目标,以技术创新规划、创新制度体系等为抓手,开展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的有益实践,完成创新体系重塑,取得了良好效果,部分方法、模式已在武器装备创新管理中推广应用,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方法支撑。
围绕创新方向聚焦,建立规划论证机制、需求管理机制;围绕专业能力提升,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差异薪酬机制;围绕创新合力发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分类管理机制、创新考核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团队和个人机制。以下为各项机制的具体内容。
规划论证机制。长期密切跟踪研判装备发展,动态跟踪市场需求,及时追踪行业技术最新动态,定期更新装备规划发展方向及重点项目,解决技术创新规划“质量不高、约束不强”等问题。
需求管理机制。统筹管理市场需求,定期组织到一线部队交流调研掌握实战需求,定期统计收集专家、技术队伍、项目主管等人员的市场信息,统一纳入技术需求库管理,并发布需求征集创意方案,发榜召集攻关团队开展技术研究,解决“新创意新技术不多、瓶颈技术攻关缓慢”等问题。
人员流动机制。加强创新队伍与型号项目队伍人员流动,每年定期互派人员,一年后开展独立评估和考核,根据双向意愿明确后续职业发展路径,推动型号队伍人员解放思想、开拓眼界,推动创新人员实事求是、丰富研制经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队伍活力。
差异薪酬机制。创新队伍平均薪酬不低于型号项目平均薪酬,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创新管理,引导高水平专业人才专注创新。结合武器装备创新发展需求,择机建立前沿技术研发创新特区,统筹市场开发和技术研发,严控项目准入、节点考核和人员选用,推动技术创新做大做强。
协同创新机制。对内强约束形成“总体牵引、专业配合”的快速协同创新机制,对于重点项目立项论证工作,快速组建协同论证团队,在论证周期内实施“论证优先”原则,固化人员配置并纳入年底创新考核。加强与国内优势高校等单位合作,形成优质供方名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研发格局。
分类管理机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规范项目实施管理,完善以背景项目和飞行演示验证类项目为代表的项目制,以专业技术类一般课题为代表的课题制,推进“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管理模式落地。项目制配置总指挥、总师和管理机构,任命副总师和主任设计师等;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等课题设置课题负责人,待遇同副主任或设计师。
创新考核机制。设立创新指数榜,建立预研创新评价体系,衡量各研究室在创新能力的表现,实现对各研究室的量化考评,使创新要素得到持续评估。每月公布结果,纳入部门考核要素;在年度创新大会中,公布创新工作排名。
成果转化机制。实施重点项目成果转化和单项技术应用转化分类管理。对于进入集成飞行试验阶段且型号背景明确的项目,转入型号室抓总,创新人员随项目划转,同等资格条件下优先提拔;在项目成果奖励申报阶段,根据贡献将创新人员纳入获奖名单。对单项技术课题,完成结题后统一通过会议评审鉴定,并明确应用转化方向和建议型号,纳入成果转化平台发布应用需求,对于获得应用的项目,在申报奖项时,相应型号部门在申报名单中予以体现。
创新团队和个人机制。制定创新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评奖管理办法,对成功孵化重大项目和型号立项的创意提出人和创新团队予以重奖,量化指标遴选优秀团队和个人,树立标杆、表彰先进,提升对创新人才的效益和荣誉激励力度。
“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适应深度市场竞争的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是以武器装备领域为背景,以需求、规划、管理、转化并重为目标的一次重要探索和积极尝试。笔者提出并形成了“四新”的创新管理方法,部分措施已经先行先试,效果十分显著,对后续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等管理借鉴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