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密切党群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2022-02-13 17:50汪善翔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群众制度工作

汪善翔

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宏阔的视野、深邃的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党性与人民性、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重构了政治生态,重塑了政党形象,为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强烈的使命担当:着眼于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党群关系是关乎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强调唯有与人民群众结成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着眼于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从执政党建设角度,对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党群之间关系作了系统阐述,并把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作为党长期执政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越是长期执政越要密切联系群众,并把解决好党群关系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

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命运所在。”[3]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4]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为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供重要保障。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性、重要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归根到底要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追随和支持。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人民群众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基于这样的执政理念,要守住江山,就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唯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治国理政核心理念,从党的自身建设入手,先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得到加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党内气象更新,赢得了党心民心。习近平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6]这些重要论述的立足点,首先在于夯实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二)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奋斗,需要党永远做人民的主心骨、领路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9]这就必须密切党群关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成磅礴伟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密切党群关系重要论述的目标指向和鲜明主题。

二、深切的为民情怀:始终坚守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关于密切党群关系重要论述最鲜明的品格在于其人民性。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贯穿于习近平党群关系重要论述的又一主线,是其党群关系重要论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把人民群众向往作为党的价值追求

在密切党群关系上,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本源问题,使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一是坚守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群众之所以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就是牢牢站稳了人民立场。这就要坚守为民情怀,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凡事想着人民,把“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站稳群众立场,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提出“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10]习近平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做起,把为民情怀落实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

二是群众向往就是我们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至上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幸福作为“国之大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发展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等。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利益主体

利益问题是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是政党的政治属性、阶级立场的体现。在群众利益问题上,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主体。在如何对待利益问题上,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3]“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人民幸福生活。”[14]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人民利益与党员自身利益关系上,强调要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习近平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15]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16]在利益目标指向上,强调共享发展、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7]共享发展在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利益实现路径上,强调要健全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利益协调机制。要平衡各阶层之间的差别,着力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收入差别。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促进收入分配朝着更加有序、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指出:“‘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8]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在利益问题上,如何对待群众利益诉求,如何看待党员干部自身利益需求,明确了实现群众利益的目标、途径、方式等问题,对于新时代正确处理党群之间的利益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19]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我们依靠了人民。”[20]“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21]在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2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答。”习近平这些论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真正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决定力量,依靠人民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四)人民群众是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在党群关系中,由谁来评价、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依然是执政党需要作出选择与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影响着党群关系的基本方向。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3]这一论述明确回答了执政的成效“由谁来评判”的问题,彰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为民情怀。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的,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绝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24]他提出群众哭笑观:“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25]他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不能有半点自满与懈怠。”[26]把人民作为党执政的评价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是党和人民保持血肉相连的重要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从坚持人民根本立场、人民利益主体,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由人民群众评判,构成了完整的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性是习近平密切党群关系重要论述最显著的特色。

三、务实的工作方法:顺应群众工作规律,贴近群众工作实际

习近平关于党群关系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的坚守与弘扬,也是面对党群关系深刻变化,顺应群众工作规律,不断探索、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过程。其包含的一整套贴近实际的群众工作方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可操作性,是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行动指南。

(一)顺应群众工作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群众工作,要顺应群众工作规律,善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指出:“做群众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27]在此基础上,“要深入思考研究,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28]做到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要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为保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服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29]“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30]提出要重视人情人性,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也要过好人情关,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也按原则办。强调要选好先进典型,发挥好先进典型的激励带动作用。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和关键,点准穴位,打准靶子;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强化组织管理和群众监督,形成强大势场。强调要充分运用网络化、智能化方式推进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的实效等。这些论述不是单纯对密切党群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和逻辑推演,而是来自实践检验的科学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为当前和今后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群众工作实效

群众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群众工作成效。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在做群众工作上,习近平尤其重视以下能力建设。

一是调查研究能力。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更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31]在调查研究要求上,习近平强调:“当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县区市。”[32]在2020年秋季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上,习近平要求中青年干部“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33]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真正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是科学决策能力。习近平多次强调,决策能不能充分反映群众需求,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满意度。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领导干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决策。他指出:“要体现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增强群众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4]

三是沟通协调能力。面对群众需求多元,利益表达多样的现状,习近平提出,要进一步拓宽党群之间的沟通渠道,提倡群众的事要商量着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协商互动中密切党群关系,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狠抓落实能力。习近平提出要从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盼点痛点出发,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有钉钉子精神,要找准靶子,有的放矢。要“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积跬步以至千里”。[35]这些论述,对于新形势下提升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增强群众工作实效指明了方向。

(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开拓群众工作新境界

习近平强调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36]强调群众路线的实践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并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强调群众路线的永恒性,“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37]习近平还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群众工作新境界,要以互联网新兴技术为契机,扎实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他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38]各级党政机关需要运用互联网新兴技术广开言路、集中民智,依托“互联网+政务”的模式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发挥好网络服务与监督作用。“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39]用网络搭起党和群众良性互动的“连心桥”。这些论述大大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外延,创新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拓宽了密切党群关系的视野。

四、有力的制度保障:构建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体系,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

习近平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最大优势,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40]重视制度建设,使制度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强保障;形成党群关系良性互动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这是习近平关于密切党群关系论述的又一鲜明特色。

(一)规范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从现象上看,党群关系是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实质反映的是党同公权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党群关系,关键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41]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党内法规入手,加快党内立法进程,新修订、制订党内法规180余部,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的能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提出:“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受到约束。”[42]“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纪依规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43]习近平强调,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44]坚持权力为民所用,人民群众才能真心拥护党,党群关系才能和谐稳定。

(二)注重务实管用,提高制度的质量效果

习近平对制度建设有深刻认识,他强调:“法规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花哨,而在于务实管用;不在于内容繁杂,而在于简便易行。”[45]要重视制度的系统、完备,提出要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善于把反映人民群众愿望的主张上升为法律。要重视制度的衔接配套,做到制度建设与从严治党决策相统一,与从严治党进程相适应,与从政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国家法制建设相协调,[46]提高依法执政水平。要重视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制度体系的建立要本着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47]强调制度的刚性约束。以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48]保障各项制度的良性运行,实现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这些重要论述对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如何发挥好制度作用作了系统深入的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推动机制创新,实现联系群众常态、长效

密切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本质上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可或缺的政治资源。通过密切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创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是习近平同志的一贯主张和行事风格。如在总结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实践活动中好做法、好经验,通过建章立制,实现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常态化。面对党内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49]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密切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如信访举报、意见表达等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群众决策参与机制,群众参与评价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问责机制和反腐倡廉机制等,建立了一套规范稳定、可操作、可考核的体制机制,解决了党群关系运行、监管、考核与评估等难题,形成了党群关系的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这是习近平党群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之一。

五、严密的监督体系: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织密群众监督网络

密切党群关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习近平善于运用系统思维考虑问题,高度重视监督体系建设,强调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畅通监督渠道、织密监督之网,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确保党群关系良性互动,和谐稳定。

(一)畅通群众建言献策渠道

习近平指出:“让人民支持和帮助我们从严治党,要注意畅通两个渠道,一个是建言献策渠道,一个是批评监督渠道。”[50]党员干部形象如何、作风怎样、是否清廉,群众感受最深切、最有评判权。畅通群众建言献策渠道,有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习近平强调要在基层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将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他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51]认为只有实现全过程民主,畅通群众建言献策渠道,群众参与权利才能落到实处,群众监督才能真实有效。

(二)织密群众监督网络

习近平多次强调,密切党群关系,必须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式监督。他指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52]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就要合理确定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理清权力清单,强化权力流程控制,把权力运行置于党和人民监督之下。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身上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53]让群众监督评议,要开门搞活动。习近平强调要切实发挥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协同作用,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权力清单制度,扩大公民知情权;要发挥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监督作用;要高度重视网络在监督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要让互联网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他还指出:“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守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54]强调依靠群众监督来警示、鞭策,通过群众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达到党群关系良性互动。

(三)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

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就是要解决党群关系上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指出:“巡视不是摆样子的,就是要发挥管党治党的利剑作用。”[55]他还多次强调,巡视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群众痛恨什么、反对什么,就重点巡视什么、纠正什么,“巡视发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不能放过,必须在整改落实上较真碰硬。”[56]要一件一件抓,一件一件改。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发挥了独特的监督作用和震慑力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并对发现的问题和线索,明确责任、分类处置、限期整改、督察督办、严肃问责,推动问题解决。通过发挥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从而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支持。

猜你喜欢
群众制度工作
多让群众咧嘴笑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