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陕西西安市,710077) 侯宏录 徐 静
关键字 新工科;电子信息;专业集群
2017年2月,教育部召开的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议形成的“复旦共识”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1],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把握行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综合实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打造专业集群,提升专业集群建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新的历史特征[2]。
2017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通知中指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应着力培养适合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复合型人才[3]。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2.0”等重大战略推动下,经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随即改变,迫切需要具有跨学科融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能胜任新形势下行业新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专业结构的重构,如何与新兴产业接轨来加快传统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转型升级是当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之关键。
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和模式,以及产教分离的长期惯性因素制约,使得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存在着校企合作未形成长效、稳定、紧密的合作机制,专业群内各专业发展不均衡,科教分化、协同不足等问题[4]。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建设的重要时期,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能够避免高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突出和均衡各专业发展特色,实现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是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重要输出口,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性矛盾反映了人才就业问题,社会需求和人才质量的偏差,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矛盾,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背景下,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结构,才能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西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国西部的重要枢纽,承担着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角色,它是“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已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5000家,已启动首个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西安正在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5]。本文立足西安,面向创新发展试验区,新科技,新产业,明确新一代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定位。
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定位,从自有专业优势出发,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明确专业集群中各专业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形成两个中心,三个骨干,两个前沿的专业群结构定位,即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中心;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骨干;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前沿。通过共享教学资源、融合知识边界、协同教学过程,实现专业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专业间的协同与共享,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面向西安人工智能产业链人才结构的需求,明确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集群的毕业生岗位目标定位,培养产业需求的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硬件开发工程师、机器人开发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等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高校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办出专业特色,需要从人才培养着手,充分发挥专业集群的凝聚作用,发挥学校的核心优势,谋划合理布局,设计科学的架构,分模块逐步实施。为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目标,采用“三对接、四汇集”策略构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体系。
3.1.1 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相对接
为满足西安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双创”基地、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对人才和技术的迫切需求,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三大学科为基础,对接新兴的人工智能产业,构建两个中心,三个骨干,两个前沿专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
3.1.2 实现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全链相对接
通过产业链需求对人才岗位进行定位,对岗位能力进行定位,重新设计专业集群中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电子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真正对接,培养应用型、综合性人才,最终实现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链对接。
3.1.3 实现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资源相对接
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打破体制障碍和属性差别,以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为指导,通过人才培养毕业要求的指标点与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的关联关系,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将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并建立相关制度,使得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汇集专业、汇集课程、汇集资源、汇集特色”等集群建设方式,形成“四汇集”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思路,实现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目标。
3.2.1 汇集专业
紧密围绕西安市重点发展的信息产业,以人工智能产业链所急需的专业人才为主线,整合计算机、电子、自动化学科各专业,形成两个中心,三个骨干,两个前沿专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7]。
3.2.2 汇集课程
围绕岗位能力需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一是打造基础课程群、学科平台核心课程群、岗位方向课程群;二是创设具有阶梯式的有递进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以项目研发为主线,打造创新创业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和实践、创新和创业多元共享的课程群资源体系。
3.2.3 汇集资源
对接西安市发展战略,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下,整合龙腾公司、数字圈公司、科豪防务技术公司等企业资源,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三者融合一体的创新团队,以“鱼化龙创客空间”国家级创新中心平台为支撑,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3.2.4 汇集特色
将学校、政府、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汇集起来共同进行专业集群建设,在国际化办学方向上彰显特色。
4.1.1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对接产业需求的资源集群体系
以“鱼化龙创客空间”为支撑,将现有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及研究平台资源整合,面向行业需求,形成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平台,建设学院、政府、企业三方协同的创新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协同有机联合,共同发展。
4.1.2 汇聚多方载体,构建共同发展的协同育人体系
探索建立以学校、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合作企业协同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委员会”机制,推进多方协同发展,高校作为主导,在专业建设、创业教育等方面与企业的产业发展形成共同的目标,共享多方资源,最终实现惠及多方的育人体系。
4.1.3 构建多方参与,互惠互利的协同创新师资队伍体系
组建起一支由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师资队伍,开展对接产业需求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将多方需求融合共享,开发多方位多角度的科研项目及应用研究。
4.2.1 重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建设专业集群共享课程体系。一是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电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二是通识课程群。主要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专业英语、文献信息检索等。三是岗位共享课程群。按照专业集群岗位目标定位设置岗位共享课程群。例如:嵌入式开发课程群,包含单片机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等课程;物联网开发课程群,包含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以专业集群内的这种共享课程机制,来实现良好教学资源的共享,达成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4.2.2 重构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利用模块化结构的课程体系,以项目组织开展课程实践,项目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定期开展研讨、任务分配、完成报告、相互评议等,使学生能够协同开展创新实践。结合学科知识体系,设计循序渐进贯穿于不同学期的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4.2.3 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是体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我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的师资队伍,一是以创新类基础课程为载体,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二是拓宽创新创业课程这种教学载体,利用学科竞赛基地开展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创新创业活动及学科类赛事。三是构建特色课程工作室,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以学科竞赛为手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研发中,实现师生共同研发和发展。四是建立创新创业协调机制,实现专创有机融合。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打通,创新协同培养模式,构建协同创新的师资队伍体系,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集群建设要紧跟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紧密对接新兴产业需求,同时对接学校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因此,专业集群建设在完成机制和制度的体系化建设后,应抓住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推进专业、课程、学科、产业一体化建设,共建教学、科研条件及平台等资源,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要求,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