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翠,严 瑾,刘彩虹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政府在2013年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这是我国政府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在国际传播领域是一个引领性、方法论层面的时代命题[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2021年5月31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1]“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在中国故事的宏大叙事中,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主要的宏观主题之一[3],而玉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载体,凝聚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玉故事值得认真叙述和大力传播。中国玉文化独具特色,在全球化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进程中,如何促进他国人民对中国玉文化的了解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视角下中国玉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可行方法,以期有所借鉴意义。
讲好“中国玉故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需求下具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在新媒体时代,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助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力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国独特的玉文化,先民们采玉、治玉、赏玉、藏玉,对玉的钟爱之情已延绵数千年之久。玉融合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理念,被多维度的解读并赋予了多方面的寓意,既是中国文明的奠基石之一,又成为民族发展强大、团结自立的凝聚力[5]。笔者认为,讲好“中国玉故事”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有:(1)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中国特色;(2)传播崇美尚德、包容开放的玉文化与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相契合;(3)玉器时代开启了中国文明,确立了中国文明崇礼的基调,此后中国玉文化延绵五千余年,突显出持久的生命力,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因此,讲好“中国玉故事”有助于他国人民了解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脉络,为中华文明史的对外传播提供有力证据支撑。
讲好“中国玉故事”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层面的意义。当前世界格局之下,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必然发生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入,引起地方和国家文化的趋同,本土性和地方性的丧失将导致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开拓性地将“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外的第四个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6]。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我国本土文化走出去的底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玉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原材料之一,中国传统玉文化绵延几千年以来留下了无数玉器珍品和玉的传说及故事,历史积淀的深厚内容与新时代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交相辉映。故事驱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讲好“中国玉故事”,有助于坚定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使更多国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主动来弘扬和传播中国玉文化,有助于推动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讲好“中国玉故事”有助于国内玉石产业的发展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珠宝品牌的培育。珠宝玉石作为一种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商品,其选材、设计、生产、流通各环节无不体现与文化的关联,既深受文化影响,又反作用于文化,发挥着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当今珠宝市场已进入一个由文化引领消费的时代,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审美感受是驱动消费行为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珠宝品牌在市场上的博弈不仅是设计、生产、销售环节的竞争,也是不同文化深化交往的过程[7]。 西方的珠宝品牌在中国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文化,培育消费习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珠宝市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的认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内的品牌在深耕本土市场的同时也试水国际市场,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玉作为我国重要的珠宝品类,已形成产业优势,玉石饰品可以成为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切入点,既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又能以鲜明的产品定位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讲好“中国玉故事”,传播中国玉文化,有助于促进国外消费者对玉石的了解和喜爱,为中国玉石产业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首先,“玉”的物象和他国文化的认知有所差异。“何为玉”在中国是一个动态认知的问题,随着历史进程,人们对玉的认知是逐渐发展的,推崇和田玉的“真玉说”、和田玉和翡翠平分秋色的 “两玉说”和各美其美的 “多玉说”都有其渊源和历史依据[8-11]。根据《珠宝玉石 名称》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天然玉石指“由自然界产出,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少数为非晶质体”;“玉”“玉石”不应作为具体名称定名;直接使用天然玉石基本名称或其矿物(岩石)名称,在天然矿物或岩石名称后可附加“玉”字。由美国地质学会出版的《地质词典》认为Jade(玉)包含两种石,即Jadeite(硬玉)和Nephrite(软玉),这是基于十九世纪矿物学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当时从中国外流的一批玉器,玉被分为jadeite(硬玉) 和 nephrite(软玉),国内学界对此存在争议[12-13]。
第二,由于玉的文化意象差异性的存在,中国玉文化很难顺利纳入另一种文化视野中。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中国玉的文化意象包括其美学内涵、道德赋予、政治功能和经济价值,而这些文化意象在其他文化中是存在差异甚至是部分缺失的,在他国语言中的对应词释义中也是缺失的。因此,讲好“中国玉故事”不是遵循传播对象的思维,而是让受众跳出原有的认知、从新的角度认识和欣赏中国的玉文化。
第三,语言产生的隔阂加大了玉文化传播的困难。“玉”既是文化符号,也是语言符号。作为文化符号,“玉”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折射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世界观,这些思想和观念在语言符号中凝结析出,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从玉的字和含玉的词,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凡说中文者无不知玉,国人在交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用到含“玉”的语言,使中文习得者潜移默化地受到玉文化的熏陶。毫不夸张地说,汉语是玉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媒介,是玉文化得以传承数千年的纽带和渠道,所以中国玉文化在泛汉语文化圈的接受程度很高,也备受西方汉学家的重视。脱离了汉语语境去传播玉文化需要翻译加工,而凝结了中国思想和中国观念的汉语的词语,“在原则上无法翻译成欧洲语言”[14]。“玉”在对外传播中被译成“Jade”,在英语、德语、法语中均有“Jade”(发音不同)一词。《牛津词典》中“Jade”的释义为“a hard, typically green stone used for ornaments and implements and consisting of the minerals jadeite or nephrite”(一种坚硬的、典型为绿色的、用于装饰和工具的石头,其矿物构成为硬玉或软玉);另可指代玉石装饰品和浅蓝绿色;在古英语中还表示“a bad-tempered or disreputable woman”(泼妇,荡妇)和“an old or worn-out horse”(劣马、衰老的马)[15]。《说文解字》中把“玉”概括性地定义为:“玉,石之美者且有五德”[11],这一解释沿袭了近两千年。《现代汉语大词典》给出玉的第一条释义就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或泛指玉石的制品;可用于比喻洁白晶莹如玉之物;可用于敬词,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可形容美好[16]。由此可见,“Jade”与“玉”的释义大相径庭,在对外传播中国玉文化的过程中,将“玉”简单翻译成“Jade” 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
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全球媒介“西强东弱”的格局之下,我国国家形象受困于西方媒体及意识形态被动“他塑”的窘境[17]。在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背景下,“他塑”的玉文化不利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西方影视文学作品中为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片面读取中国玉文化,多将玉与东方神秘主义联系在一起;在世界艺术话语权掌握在西方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玉雕艺术很难走进世界主流艺术圈,仍属于小众。在此背景下,玉石文化学者和产业从业者更需要坚定文化的自我认同,以文化自塑为路径,加强与他国文化的互联互鉴,有针对性地吸收他国文化的有益养料,丰富和发展中国玉文化。
玉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亟待解决三个问题:传播什么内容、如何讲述和以何种模式去传播,厘清上述问题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需要传播界专业人士和玉石产业从业人士协作,笔者提出以下想法。
(1)以“玉之美”为核心,讲好“中国玉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古今、中外、前后三个关系,找到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18]。在玉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首先需确立传播的内容。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笔者认为,玉故事的选题可彰显中华文明魅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远古人类美意识的觉醒使玉器与石器彻底分离,经八千年的演化,玉的美打破了地域、时间、年龄和性别的审美藩篱,在中华文明史上达成了一致的审美认同。人们对事物的初步印象来源于外表,美感是激发人们对玉进行深度了解的前提,而美又是玉文化最本质的特征[19],玉文化本身就是美的产物,人类追求美的共同心理和玉石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美的特质为玉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从天然之美到工艺之美、从造型纹饰之美到内涵寓意之美、从实物之美到精神之美、从古典之美到现代之美,“玉之美”极具传播价值,亟待多维度挖掘、从跨文化视角解构和重新阐释。
(2)以中国文明史为背景来观察和叙述,忠于历史,关注当今,实事求是地讲好中国玉故事。中国文明起源于玉器时代,如考古学证据支持的最早孕育文明曙光的几支文化,如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和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均以玉器著称[20]。脱离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宏观背景,无法给中国玉文化应有的地位,也无法客观和全面地讲好“中国玉故事”。同时,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始终处于进行之中,玉故事应聚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弘扬传统,也传播新思想、新设计和新工艺。玉作为中华文明具有最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之一,既具有历史意义,也有时代意义。玉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语境,因而始终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当前玉商品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品类之繁多、市场之广大、消费群体之庞大都是历史任一时期难以望其项背,当代玉文化延续传统的同时也不断与新思想碰撞和融合,已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玉文化的传承需要继承与发展兼顾,传播者基于对中国玉文化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给中国玉文化应有的地位。在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也要关注当下,以进行的视角阐释玉文化新时代的嬗变和演化,如以现代工艺还原失传的玉器,讲好当代玉故事。
(3)建构多模态话语,跨越语言藩篱,寻求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玉文化的传播可通过丰富的语言及非语言手段来实现。新媒体时代,受众多元化,内容多样化,传统的解说式叙事方式虽然能清楚地还原来龙去脉,但形式严肃较为乏味,很难吸引年轻受众。玉故事要吸引受众注意力,叙述者通过新颖的叙事方式,充分发挥影像语言的优势,用图像和影音弥补话语传播中的语义缺失,全面地传达信息,塑造真实和立体的玉形象。多模态话语的建构不仅仅需要声画兼俱,还需要通过融合多种视听元素,打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以生动的细节、细腻的表达来还原玉器背后的故事,激活观众的多重感官,使玉故事更富于感染力,使受众更直观地感知到玉文化的魅力。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中以新颖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良渚玉琮之首“玉琮王”的故事,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增加虚构情节,以小剧场的叙事方式有机结合多种舞台元素,通过塑造立体人物形象来烘托文物,拉近了观众与“玉琮王”之间的距离。节目在国内播出后广受好评,更走出国门,以保留中文原声加配意大利语字幕的形式在意大利播出。
(4)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模式。为了更好地实现玉文化的深度传播和广度传播,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定,需要优化传播手段、改进传播方式,在传播技术和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目前,借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有益于传统玉文化在当下时代中的播撒、共享与弘扬。美好的玉器是跨文化传播的最佳媒介,然而珍贵的玉器或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被机构和个人珍藏,难以让大众近距离接触。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修复与还原技术可以对现存玉器进行信息采集、摄取和分类,还可对仅存在于历史记载中的玉器还原其三维影像,不仅能有效降低了玉文化遗产在展览中的物理损耗,突破原有的时空局限性,还可以实现观众的互动参与,更有效地吸引注意力和提升精神体验;“内容为王”的新媒体传播因其低门槛、高流通、重交互的优势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文化输出多以短视频的方式进行,个人或机构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挖掘优质的内容,达成文化积极输出的目的。现在以玉文化为传播内容的视频在国内新媒体已蔚然成风,而玉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可以在传播形式方面进行多渠道尝试,借鉴他国文化已有的传播路径,借助当地的传播平台,将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他国传播渠道有机结合,精准对接目标传播对象,实现有效传播。
(5)中国玉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庞大课题,需要依靠一大批有专业度和影响力的玉文化内容创作者和传播者的参与。一方面培养通晓玉知识、热爱玉文化、了解文化传播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和团队。新媒体时代涌现出大批有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者,创作者们作为意见领袖会对围绕类似兴趣聚集的特定社区的成员产生巨大影响[21]。玉文化传播人才在具有玉石相关知识的储备之外,还要对中国传统玉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兼具对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规律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促进中国玉文化的传播需要推动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积极鼓励多方力量尽显才能,让更多关注中国玉文化的机构和热爱中国玉文化的人、包括国外媒体和境外人士加入进来。玉文化的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持续的投入,离不开培养机制的建立和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如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玉文化研究项目、奖励有突出成就的玉文化产业内容创作和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并行的时代,玉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玉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也有助于国内玉石产业的发展。讲好“中国玉故事”不仅是弘扬中国文化,更是以玉为媒、加强和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互鉴互通,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促进了他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讲好“中国玉故事”并不是简单地用目标传播对象的语言传播中国传统玉文化,而是以文化自信为前提、以文化共享为目标,深度挖掘玉故事的价值,创新玉故事的表达形式,积极拓宽玉故事的传播路径,以平和开放的心态通过交流和对话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美好的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