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企业运行过程中,盈余管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会计理论跟公司治理研究关注的部分,同时也是实务界所重视的部分。在最近几年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财务频频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件,致使投资者在盈余管理上开始心生嫌隙。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就企业盈余管理策略展开分析。
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只要在法律法规及相关准则内,盈余管理的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展开研究,能推动会计跟税收之间的作用,可以为治理盈余管理问题及避税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盈余管理概念
当下,关于盈余管理定义,我国学者尚未明确。产生分歧的根本在于盈余管理合法性的确定上,一些人认为企业以会计准则为前提,对会计数据展开弹性操作的行为有一定的合法性。但也有学者不认可,觉得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经济效益目的而做出一些对财务报告进行改变的行为,这种职业判断的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合法。因此,在概念上,有几类:一类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私人利益的目的,对外财报告进行控制,让投资者披露的信息可以在管理人员预期范围内的一项管理内容。第二类是在会计准则基础上,企业管理人员在不同会计政策的运用上实现自己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第三类就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对外部信息需求者的决策产生影响,或在对财务报告内容进行改变的基础上,运用编制财务报告、职业判断等手段、方式,实现财务报告达到粉饰效果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特征
从一个时间段看,盈余管理不会对企业实际产生盈利,但会对企业在不同会计时期产生的盈利反应有影响。简言之,盈余管理会对会计数据产生影响,特别是会计中呈现的盈利报告,并非企业实际盈利。会计方法上的选择及运用都是可以实现盈余管理的方式与手段。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部分,从当下一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中的“主角”都是企业的管理人、负责人或者是董事会。不管是在会计方法上的选择还是方式上的运用,最后决定权都在这些人手中。当然其中也有会计人员,但自然是处于配角状态。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公认会计原则及方法、会计估计。另外,时间尤其在时点上的选择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
盈余管理有着明确的目标,其目的在于得到私人利益,盈余管理跟公众利益及中立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可以说盈余管理目的是极其复杂的。
三、盈余管理动力理论
盈余管理以影响利益相关的决策或二者契约执行的结果为目的,结合契约双方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将盈余管理动机分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以及政治成本动机。
(一)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下的盈余管理,债权人对风险投资进行规避的时候,要保障债务资金足够安全與稳定。以便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干预,就契约条件提出保障自身利益的要求。研究中发现,通常情况下,一些管理者会为了完成债务契约设置的要求,最终选择盈余管理。
薪酬契约下的盈余管理。结合委托代理理论,所有权跟经营权是互相分离的,委托人为了降低代理人承受的逆向及道德风险,往往会选择在既定利润前提下,实行企业绩效水平关联代理人薪酬,进而促使代理人在利益上趋同于委托人,以此,促使代理可以更好负责于委托人。
(二)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为了确保投资者利益得到保障,往往会对企业在进入市场前就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上市企业第一次公开的股票、收购兼并等行为都设置了要求。上市公司要想在盈利能力及盈利水平两方面都达到这一要求,很大可能就需要展开盈余管理。
对于首次公开进行募股的企业,因为公众对其了解的很少,因此,缺乏很多信息。因此,投资者只可以借助企业财务报告展开了解,比较依赖注册会计师。结合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配股时持续3年的,净资产平均收益不能在6%以下,这就发展成上市公司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具体指标。
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企业在其中有一些战略优势,这是比较难得的资源。中国证监会的存在是为了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对上市企业的相关资格展开审核,同时上市后退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符合一定要求后才可以。为了能保持上市优势、以免面临退市风险,上市公司往往都会展开盈余管理。
(三)政治成本动机
政治成本是指因为政治监管,造成运营成本的升高,导致企业面临诸多不利影响。为了避免企业因为政治管制陷入不利困境,引起利润自企业内部往外部转移,企业管理人员就会选择向下展开盈余管理,掩盖企业实际业绩情况。政治监管过程中,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反垄断监管,特别是在能源、通讯等大型行业。
四、企业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在企业盈余管理上,国内外不少学者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下展开研究,但尚未达成相同意见。主要有这几种类型:一类是企业审计跟盈余管理;第二类企业盈余管理跟商誉减值;第三类是企业盈余管理下的同伴效应研究。展开的研究内容,基本是以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其中起到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等内容为研究方向。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用到的方法就是会计方式及非会计方式等手段,综上,企业盈余管理在界定上是在会计准则及法规的范围内,使用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实现期望报告盈余内的一种盈余管理行为。
五、盈余管理依旧存在的原因
(一)相关合约的推进
从上数阐述中不难发现,学术界有部分人认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是跟道德标准不相符的,甚至有人对其合法性产生质疑,觉得盈余管理的存在让会计信息真实性完全受到影响,然而盈余管理依旧存在于企业中,并未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其受到其他合约的不断推动。企业对合约关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债权人通常会签署一些额外的条约,实现对自己权益保护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能得到债权人的贷款,往往都会在即将违反财务报告数字或者合约规定时,借助盈余管理实现企业这一行为风险的降低,让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拥有相同的目标,从企业股东角度看,是将管理层看做实现目标。
(二)盈余管理发挥的正面作用
就会计信息而言,对外披露,是企业管理人员跟外界传达企业内部信息的手段之一。公司管理层能获得较多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资料,有时会将这些消息透露给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就公司盈余情况进行粉饰与调整,股东基于此能够意识到企业哪些地方还有发展的空间,这其实等同于对企业市场价值反映的一种方式。此外,由于企业在环境上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股东及管理层之间的合约具有不确定性。在盈余管理中,可以将这一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盈余管理发挥的负面作用
盈余管理的存在,让股东跟企业关系有了保证。不仅可以提高股东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同时能协助企业降低合约可能面临的风险。然而,它的存在在实际运用中,其实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度,让外界对企业产生不信任,而它依旧存在的原因,是由于股东层面的人为了自己在自身利益及企业利益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总而言之,企业需要对盈余管理作出有效治理,不能任其发展,以免出现盈余现象过度严重的情况,从而让企业面临损失。
六、管控盈余管理的策略
(一)在会计准则基础上实现完善与约束
当下,我国一些企业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一情况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不规范的体制以及未在会计准则前提下作出完善约束。针对这种情况,有关企业需要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同时在此前提下依照国际惯例标准展开,以便会计准则可以更高效。完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会计程序及方法进行删减,特别可供选择部分,充分压缩其中空间范围,同时要随时依照财务信息作出变动,要结合国家经济准则及相关法规变化进行补充与完善。其次,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后,还需要以此为基础展开约束。在落实约束过程中,要对企业盈余情况有深入的了解,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对应的措施,要及时地依照企业变化展开调整,以免企业盈余管理情况出现过度严重的现象,让企业遭受损失。总之,企业在管控盈余管理上,在会计准则基础上实现完善与约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一项重要事件,必须提高重视程度。
(二)企业内部进行治理结构的优化
站在企业管理角度看,企业管控盈余管理,就需要防止管理模式中出现“一言堂”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导致个人利益跟企业利益相冲突的时候,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不受损失,进而作出损害企业利益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对内部治理结构作出优化。企业要下放管理层权利,在财务部门及行政等相关部门,发放一定权利,实现权利最大化利用。当企业要展开重大生产经营的决策时,企业各相关级别的管理人员就需要集中讨论,并作出正确的表决。此外,企业内部还需要设立审计部门,并在管理层中也设计相关职位对审计部门进行直接管理。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治理结构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优化治理结构,从而提高企业发展中决策的正确性及科学性。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盈余管理上的判定严格程度
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展开科学、合理的管理。离不开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盈余管理上的严格判定。审计在会计信息体系中起到保证作用,不仅能负责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对失真信息给出处理方法,同时还能对企业盈余管理展开有效把控,能对盈余情况作出治理。当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并未真正发挥出该有的作用,使得设立的出发点出现了偏颇,未取得预期的审计效果,造成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加重了企业盈余情况。为了能让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真正作用得到发挥,就需要对应地建立起科学的审计准则,以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方式,为审计的落实铺垫基础。此外,要对注册会计师的水平及素质方面展开综合评定,强化培训的强度、力度及广度,提升专业素养。在企业内部,同时还需要保障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仅能在经济上更需要在工作流程上实现真正独立,可以完全在各部门管理之外,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从而可以对企业盈余管理展开严格管控与判定,减缓企业盈余现象,让企业获得更高的创收,加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进程。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规范程度
企业开展盈余管理,最大密切者就是会计人员。所以,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规范性就需要进行强化。首先,从源头开始抓起,在会计人员招聘环节,就需要为考察会计人员的水平设置一些关卡,基础要求是会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证书,同时在会计实践性上有较强的能力。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会计人员需要具有能对盈余管理及会计造假两者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就对应环境理论产生的经济后果及影响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會计人员从业需要掌握基础能力就是会计理论,需要不时进行学习与巩固,确保能在企业会计行为上提供精准的判断与准确的界定,从而能保证会计信息足够的真实性。除了会计人员自身需要不断加强专业提升外,企业也要不定期地为会计人员提供培训,并聘请会计行业专家,对会计人员强调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及遵守的准则,加深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规范及标准上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日常工作中判断的准确度。企业展开盈余管理,会计人员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因素,影响着盈余管理是否可以正常有序进行。因此,怎么用人、应该如何培养人,这些都是企业当前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五)对企业经济考核及招聘机制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业绩考核过程中,相较于其他方面,利润始终是重中之重,而利润又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计算得来的,这就极易出现应急项目管理。在一些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类方式会形成一定的矛盾,所以,这跟当下时代发展契合度是不高的。为了能推动企业展开有效的业绩考核,针对相关管理人员,要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其中指标上的确立最合理的就是进行长短期的结合。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实行完善,让业绩考核上跟实际更为贴近,对企业对员工都能达到最大的公平。在提升企业信服度的同时,还能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因此也能最大限度地收获经济效益。此外,对招聘机制进行改革。无论是哪方面人员的聘用,都需要进行综合的考量,尤其在部门负责人的聘用上,离任时要展开严格的审计,以免企业内部存在腐败的情况,让企业盈余情况更为严重。目前,在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管理人员在薪酬上往往跟实际接不上轨,就会出现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私人利益,无视企业利益,在决策上做出偏向于自身利益提高的行为,未从企业现实所需出发,导致盈余现象严重。因此在考核机制上,要将管理人员薪酬变更为固定工资为主体,以具体业绩展开薪酬累计,避免管理人员跟股东在利益上产生冲突,最大程度规避出现管理者操作利润的情况。
结 语
总之,企业在盈余管理的运用上,能为企业带来一些积极的作用,具有一些正面意义。同时,开展盈余管理过程中,企业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意识到盈余管理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及手段,以免超过法律法规范围。倘若对盈余管理无法做出有效控制,企业在会计信息上可信度就会降低,进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度。无论是企业资金管理还是正常运行,都会受到一些影响。企业在平时的管理中,需要处理好股东及管理者两者的职责,借助盈余管理实现关系协调。因此,针对以上一些措施,企业可以展开针对考量,基于企业自身的情况下,对盈余管理进行适当修改,确保其中的有效性,使其不仅能为企业创造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推动企业发展。
(作者单位: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