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燕
“导”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导读、导析、导思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读”是前提、基础;“析”是关键、重点;“思”是发展、创新。反过来,“思”是“析”的感悟,“析”是“读”的感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导读、导析、导思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导读,有的放矢。所谓“导读”,就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教师导读的着力点不在于使学生“学会”,而在于使学生“会学”。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时,笔者做了如下阅读指导:首先,学生初步读课文,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桂花雨》的主要内容;其次,学生试着自主认读重点字词,借助字典掌握“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等字的意义和用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指指点点”“姿态”“样儿”“香飘十里”等词语的意思;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理解“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描写桂花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导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遵循了教学规律,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析,抓住重点。所谓“导析”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拓宽思路,积极思考。
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搭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笔者用课件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并让学生思考:“上了年岁的人明明急着赶路,为什么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去摆放搭石呢?”一名学生说:“他们是怕后面走路的人因搭石不平稳而掉到水里去。”笔者继续引导:“也许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后面走路的那个人,他们为什么要管那么多闲事?”学生笑了起来:“老师,您说的不对,他们心里想的不是认不认识后面走路的人,而是不能让不平稳的搭石影响后面的人走路,这是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就这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归纳出了文章主旨。
导思,积累创新。“导思”是在“导读”“导析”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导思”着眼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目的是让学生对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时,笔者出示文中的“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并引导:“作者由丁香结引发出对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思考,你们在见到身边的动物或植物时会有什么不同的思考吗?请试着写一篇习作‘《假如我是_______》’,可以写动物,也可以写植物。”有的学生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题,呼吁人们爱护树木,保护小动物;有的学生以“假如我是花生”为题,表达自己要做一个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的人;有的学生以“假如我是木槿花”为题,表达自己要正视人生中的苦难,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这样的导思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创新性于一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作者单位:宜昌市汕头路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