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海外华侨的“援八”“援四”运动

2022-02-12 00:24林卫国
党史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暹罗侨胞八路军

林卫国

“援八”“援四”分别是“支援八路军”“支援新四军”的简称,是中国抗战期间广大海外华侨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爱国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统领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正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所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随着抗战形势的深入发展,八路军和新四军奋勇抗击日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海外华侨的信任、爱戴和向往,在中共中央的鼓励、号召和安排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援八”“援四”高潮。

中共中央决策号召

中共中央经过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认真研究,深刻认识到海外华侨是一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因此鼓励和号召海外华侨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特别是支援在艰难条件下同日军鏖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遣廖承志到香港,与潘汉年等人在皇后大道中18号建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简称“香港八办”),遵照周恩来“不公开挂牌”的指示,对外称“粤华公司”,以销售茶叶为掩护。香港八办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做了许多华侨统一战线工作。首先创办了油印刊物《华侨通讯》,大量报道八路军等国内抗日武装的英勇战绩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深受南洋与欧美各地华侨的欢迎。他们还派人先后到菲律宾、槟城、纽约、印尼、新加坡等地协助华侨办报,加强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海外的宣传工作。他们恢复整合香港等地中共组织,领导发展抗日武装力量,接收并转运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捐赠的抗战物资。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还通过领导下的青年爱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海外青年侨胞中做了大量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同年6月,在香港八办的筹划与协助下,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廖承志亲任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保盟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抗日。

此外,香港八办还与爱国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等建立了良好关系,通过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不断增进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与支持,促进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救亡运动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其成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就收到海外华侨汇款220万元及大量抗战物资。大批华侨和港澳青年舍弃安逸生活,涉险来到香港八办登记报名,经香港转至延安学习或直接奔赴前线参加抗战。自1938年至1939年,经香港八办介绍转运去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港澳华侨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就达600余人。

1938年2月,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见。毛泽东先后两次单独接见领队辜俊英,听取他关于南洋革命形势的介绍,并欣然题词:“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为在南洋比较有影响的《南国日报》题词:“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题词发表后,广大侨胞深受鼓舞,迅速掀起更大规模的抗日救亡热潮。

为了加强海外华侨工作,1938年9月,中共中央从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单位挑选出20多名学员,以华侨青年为骨干组成海外工作团,由朱德亲任主任,蔡克明、蔡白云为正、副团长,拟派遣人员到海外从事侨运工作,发动侨胞支援祖国抗战,特别是“援八”“援四”。后因形势变化,海外工作团不宜公开出国,便化整为零分散出国开展工作。

华侨领袖挺身疾呼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陈嘉庚于8月15月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倡议组织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筹款支援祖国抗战。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宣告成立,陈嘉庚被选为主席。他在成立大会上沉痛而激昂地说:“悲观失望,见义不为,有钱不出钱,有力不出力,是对祖国大不忠!”同时,他还被选为马来亚各区华侨筹赈会通讯处主任及新加坡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主席。从抗战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发生4年左右时间,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捐款每月达到1350万元左右(换算为国内货币),每年总计1.6亿元。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先后到重庆和延安考察抗战情况。两地给他留下深刻但截然相反的印象。在陪都重庆,到处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骄奢淫逸景象:达官贵人个个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嘉陵新村里富丽堂皇的建筑,都是大官私宅;高档豪华的嘉陵宾馆,竟是时任财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的孔祥熙私人所开……凡此种种,皆令陈嘉庚大为惊愕,看来,“国民党大员发国难财”的说法绝非谬传。

而在延安访问的短短8天里,陈嘉庚发现这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平等、无苛捐杂税、实行民主政治。中共领导人个个爱国忧民,真诚坦荡,勤奋俭朴,奉公敬业。他看到民众的吃穿不是很好,但精神面貌好,社会治安好。几天见不到军队,他问毛泽东:“来延安前,我听说延安有10万计军队,为什么看不见?”毛泽东告诉他:“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军队将士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平时很少出来,有的战士所穿衣服也与老百姓一样,一时也分辨不出来。”朱德总司令陪同检阅部队时,陈嘉庚看到人民子弟兵列队整齐,步伐有力,精神饱满,气势如虹。他激动得夜不能寐,心想世界上哪有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靠自己养活的军队?只有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才有这样的军队,这是人民的福气啊!

陈嘉庚在此获得了大量边区和抗戰的真实信息,进一步了解了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返回南洋途中,他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激起了强烈反响。广大侨胞更加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

广大侨胞捐钱捐物

密切关注祖国抗战局势的海外华侨通过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救亡。加拿大温哥华抗日救国会曾给八路军拔汇2万元国币,为八路军筹募寒衣;还组织两个剧社义演筹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留学生和侨生成立了“中国游击战士之友社”,利用假日时间为八路军筹款。法国里昂200多名侨胞节衣缩食,两周内筹得捐款1.3万法郎。比利时侨胞还专门组织了“购买防毒面具劝捐团”,动员侨胞踊跃援助八路军。

特别是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侨总会成立后,马来亚、荷属东印度(今印尼)、暹罗(今泰国)、菲律宾、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沙巴州)、沙捞越(今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和缅甸等地华侨掀起支援祖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涌现出许多感人事例。

旅居缅甸的华侨叶秋莲,以毁家纾难的决心,变卖所有家产,捐助祖国军民抗战,而自己却削发为尼,栖身寺庙。她说:“只要祖国战胜,自己饿死又何妨!”

新加坡恭锡街和惹兰勿刹红灯区的风尘女子,组成“菊芳姐妹”团体,上衣襟统一绣上一朵小红花,分成十几个小队走上大街,参加“卖花救国”活动。这些生活在底层的风尘女子,仍然秉持着“民族存亡,人人有责”的信念。

旅居暹罗的爱国华侨、企业家蚁光炎,把支援八路军、新四军当作最重要和最光荣的事。他曾前往香港面晤廖承志,商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暹罗,他捐款资助黄耀寰(暹罗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和吴琳曼创办进步学校——树人中学,并始终承担该校费用开支。毕业生则多半前往中国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很多人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暹罗爱国华侨陈子谷继承家族遗产,分得14万余元,连同募捐所得6万元共20余万元,全部捐出并寄回国内。这笔捐款解决了新四军2个月的粮饷及当年的寒衣。新四军军长叶挺称赞他“真是富贵于我如浮云”。军部《抗敌报》称他为“爱国华侨的榜样”。

1938年,马来亚柔佛州士乃区华侨汽车司机服务团一行15人,驾驶侨胞捐献的两辆救护车,带着绷带、药品等救护物资,从香港经广州、长沙到达武汉,将一辆救护车交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转送新四军,然后驾驶另一辆救护车继续北上,经襄阳、西安,安全抵达延安,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从马来亚到延安,他们长途跋涉1.4万余里,历时约3个月的义举,感动了许多人。

1939年初,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以下简称“劳联会”)成立以后,开展了一系列支援八路军、新四军的捐献活动,影响广泛,成效显著。他们主要采取3种方式捐献:一是爱国每月捐,即发动所属劳工团体的会员,根据各自的经济能力按月捐献一定数额;二是临时捐献,即劳联会利用各种机会在会员内部或在华侨社会,发动临时捐款;三是义卖筹款,即各行业工会在特定日子(纪念日或事件发生日),制作特定物品上街义卖,所得款项由劳联会采取灵活的方式,排除国民党顽固派干扰,通过香港八办转交给八路军、新四军。

热血青年参军参战

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敬仰,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海外华侨青年报效祖国的首选。延安是当时海外侨胞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先后有菲律宾、马来亚、暹罗、越南等南洋地区和欧美等20余个侨居国的600余名爱国侨胞,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他们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公学等校学习深造后,有的留任各级抗日机构,有的被派往华北前线。如菲律宾归侨黄登保,在抗大学习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主动要求上前线参战,被分配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新组建的炮兵团,边学习边打仗,被选为模范党员,参加了百团大战,成为爱国华侨参加八路军抗战的光辉典范。

全民族抗战期间,大约有400多名华侨健儿直接奔赴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战场,参加八路军队伍,其中有不少人喋血疆场。闻名遐迩的八路军女指挥员李林,就是一名杰出的闽籍华侨英烈。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雁北第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晋绥边区第十一行政专署秘书主任等职。在1940年4月反“扫荡”战斗中,李林率骑兵营突围,终因寡不敌众,接连开枪打死6名日本兵后用最后一粒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年仅24岁,被称为“民族女英雄”。全民族抗战时期,驰骋华北敌后战场、英勇牺牲的还有陆益、林烈、余自克、梁传燊、庄儒邦、朱田、韩道良、刘振东、谭金洪、刘金宇等10多位爱国归侨。他们为坚持抗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悲壮战歌。

全民族抗战初期,回国参加新四军的华侨青年,主要来自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亚(包括新加坡)、暹罗、荷属东印度和缅甸。其祖籍大多数为福建、广东和海南岛。

暹罗爱国华侨可谓回国参军参战的排头兵。据《崇实学校》记载:仅从1937年底到1938年夏,由暹罗华侨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组织回国的暹罗华侨即有数百人。侨胞创办启明学校期间,也派出“抗日义勇队”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

菲律宾爱国华侨也是回国参军参战的急先锋。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于1939年初,经过挑选确定了以王西雄为团长、沈尔七为指导员的22人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简称“慰劳团”),任务是到抗日前线慰问新四军,然后就地参加新四军。慰劳团成员多数是青年职工和店员,个别是自由职业者,还有两个十四五岁的学生和一位担任铜管乐教练的华侨学校教师。有的成员已有家小,是家中的顶梁柱,但为了抗日救亡,他们义无反顾抛家舍业,奔赴前线。

慰劳团成员历经千难万险于1939年7月抵达江西上饶。在叶挺安排下,終于在8月中旬到达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受到军首长及广大军民的欢迎。经过两个多月的慰问和演出,他们把菲律宾各界爱国华侨和抗日团体赠送的锦旗、款项、医药物资及铜管乐器等交给新四军,然后全体加入了新四军。王西雄到《抗敌报》,沈尔七到军政治部,其他成员经集训后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他们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有的将热血抛洒在艰苦卓绝的对日斗争中,有的在皖南事变中壮烈殉国。

把分到的遗产全部捐给新四军当军饷的爱国华侨陈子谷更是有着传奇的经历。他从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后到新四军苏南某部敌工处工作,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囚禁于上饶集中营,受尽各种非人折磨,仍坚贞不渝,在囚室与难友互相鼓励,积极串联,秘密成立暴动委员会,并于1942年5月25日发动茅家岭暴动,夺取国民党军一个排的武器,杀出重围。幸存者8人被打散后,他靠乞讨、出卖苦力,流浪近一年到达上海才找到地下党,回到新四军军部,重返军政治部敌工部。

暹罗华侨青年郭创波,其父是暹罗的殷实商人,兄长是当地颇有声望的侨领。他初中毕业后开设郭茂丰商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思想进步的他阅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尼姆·韦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向往中共抗日根据地,一心一意要投奔八路军。1939年上半年,他舍弃商铺,辞别已怀孕的爱妻,搭乘英商汽车经滇缅公路进入云南昆明,历尽艰险,通过国民党军警的重重封锁和盘查,抵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投奔陕甘宁边区,辗转至河南渑池县黄河渡口时被国民党军警抓捕,送往西北青年劳动营囚禁。国民党威逼利诱其放弃投奔共产党,加入国军,郭创波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被残害致死。

尽管有的华侨青年未能实现参军报国愿望即不幸被害,但更多华侨依然不畏艰险回国投奔八路军和新四军,其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感天动地。由此可见,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何等信赖和向往!

(责编 张艳兵)

猜你喜欢
暹罗侨胞八路军
“侨之家”服务侨胞有温度有力度
凝聚侨胞向心力 谱写时代新篇章
侨胞侨眷老当益壮 坚持18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暹罗水泥公司剥离在暹罗稳定剂和化学品中的股份
“侨胞之家”:以侨之名 行家之实
《暹罗馆译语》与现代泰语读音差异
曹曦文&暹罗猫 世界那么大带它一起去看看
夏之味 暹罗游记 曼谷篇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