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乾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妇科疾病属于女性多发性疾病与常见性疾病[1]。妇科疾病发病、发展和环境因素、个人作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习惯等具有密切关系[2]。妇科疾病具有较多类型,如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症等。这些疾病不仅危害女性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及夫妻关系,甚至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心理负担及精神负担[3]。本研究观察疼痛教育用于妇科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96例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单双数法分组,有单数患者48例、双数患者48例,分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平均年龄(40.65±7.82)岁,平均病程(8.87±3.25)年,平均体重(60.32±9.75)kg。观察组:平均年龄(40.41±7.81)岁,平均病程(9.02±3.26)年,平均体重(60.65±9.77)kg。两组资料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指导。观察组采用疼痛教育:a)教育内容:妇科疾病患者涉及较多疾病,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诊疗操作、注意事项也不一样,需针对患者疾病展开教育,保证教育有效性。护士需结合妇科常见病,明确各种疾病的疼痛教育内容,结合疼痛教育特点,做好疼痛教育方案。b)传统教育:安排患者参加疼痛教育讲座、发放疾病知识手册、安排护士一对一口头讲解与口头教育,或安排患者参加科室内部举办的知识普及小课堂,提升患者、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c)线上教育:指导患者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将患者拉入同类疾病群,微信公众号以及疾病微信群中均有医护人员专门打理、定时上线,患者可结合自己需求,及时提出问题,在医护人员线上帮助下解决相应问题。医护人员还需定时上传妇科疾病相关知识,比如疾病形成原因、疾病和日常生活的相关性、疾病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女性患者的自我防护、预防疾病复发的日常小诀窍等等。d)手术教育:分娩疼痛与一般的头痛、胃肠绞痛有较大的差异,其与产妇的生理、情感、社会、文化以及产程等因素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分娩之前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提高产妇对分娩疼痛的认识。在待产期间需要通过多途径的宣教方法减轻产妇的焦虑情绪,使其更好配合临床护理。在产前检查时,需要积极开展宣教,提高产妇对阴道分娩以及分娩镇痛措施的认识,同时指导产妇如何利用视觉模拟评量表评估自己的疼痛感,指导产妇学习拉玛泽呼吸法以及肌肉放松技巧,有助于产妇在分娩时放松肌肉,改善胎盘供血供氧。
1.3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在手术之后对患者疼痛等级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越疼痛。生活质量评分:在护理前、护理后应用 SF-36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估,评估项目包含人际交往、生理机能、健康状态、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单项总分均是100分,分值越高,显示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当天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共有10个问题,单项评分0~10分,问卷总分0~100分,评分结果(<60分、60~80分、81~100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评分的差异 分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分析 分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估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妇科疾病属于常见病,多数患者对症治疗期间,仅仅能得到简单的常规教育指导,虽然可了解部分疾病知识,但并不能保证知识掌握度。部分患者的错误认知难以纠正,或长期观看一些不准确科普知识,最终导致行为不良、疾病反复、疾病迁延不愈,对生理机能与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基于这一情况,需明确妇科疾病的特殊性,积极分析妇科患者对疼痛教育的需求,结合相关需求提供适宜疼痛教育,保证患者能够全面了解自身疾病,最大程度上掌握疾病治疗及保健内容,约束患者的不良行为。疼痛教育可针对患者的现有认知,以专业科学途径向患者传输医学知识,继而影响患者的认知、精神、心理以及行为,最终达到辅助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4,5]。疼痛教育主张基于患者个体差异与认知现状,分析患者的教育需求,针对性的提供疼痛教育,满足每一位患者的个体需求,达到疼痛教育效果最大化的目的。疼痛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可循序渐进的向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疼痛教育后,患者的知识掌握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更优,提示疼痛教育效果优于常规健康指导。原因分析如下:疼痛教育主张以患者为中心,要求护士全面调查患者现有认知,明确患者文化水平,从多方面着手进行教育,转移患者注意力的同时,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继而约束患者的不良行为;疼痛教育主张针对疾病,明确疾病教育内容,所以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及完整性特点,患者可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
综上可知,在妇科护理中应用疼痛教育,整体护理效果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