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萍
(辽宁省朝阳县林业和草原局,辽宁朝阳122000)
辽西地区的气候干旱,降雨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造林的成活率相对不高。当地除了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均已经实现了绿化覆盖,但是立地条件特别困难的山体险峻区域,造林的难度较大,制约着当地绿化的成效[1]。基于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抗旱措施确保造林的成活率是目前林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2]。现结合当地的实际,对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要点整理如下。
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特点,造林的树种要求抗旱、耐寒效果好,耐瘠薄的土壤条件,如山杏、胡枝子、柠条、沙棘、刺槐、油松、侧柏、樟子松等[2]。
干旱半干地区造林影响主要的因子之一即为水,因此必须做好抗旱保水措施。不同的区域土壤有所区别,需要适地适树。对于阳坡,适合的树种包括刺槐、侧柏等,阴坡上适合的树种主要有刺槐、油松;对于河流的两岸,适合的树种主要是柳树、杨树。有的地块上沟壑土层厚,栽植的树种可选择沙棘、杨树混交;对于一些坡度缓的山地可选择樟子松、杨树等,与沙棘混交可取得更好的造林效果。
辽西干旱半干地区通过整地对地表径流进行拦截、起到积蓄雨水、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可以为造林成活提供必要的水分保障[3]。整地的方式多样、整地的时间也是尽早进行,具体的结合实际造林地情况合理调整,尽量避免对原来植被的破坏、尽量最大化地予以保留,可以对雨水起到天然拦截的效果。
在造林前1年的雨季之前进行整地,经过雨季的积蓄可以使栽植坑内积蓄足够的雨水,为造林后苗木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避免因干旱的气候导致苗木大量死亡[3]。
2.2.1 反坡梯田整地法。此种整地方式适合有着严重水土流失现象、气候干旱、坡度<30°的林地;整地时沿着等高线进行反坡梯田的开挖,控制台面宽1~3 m,内切外垫,梯田往内部倾斜成为反坡,角度在5°~10°,台阶上下中心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5~3 m;整地深度25 cm左右,沿着内侧进行树木的栽植,拍实反坡外部的边沿,确保处于光滑、平整[4]。
2.2.2 鱼鳞坑整地法。此种整地方式适合地形破碎、坡度超过30°的区域,挖半月形的坑穴,互相排列呈“品”字。鱼鳞坑开挖的时候,表层的熟土挖出来放在穴的一侧,内切外垫将生土培在下方成为半圆、高20~25 cm的拦水土埂。坑内深翻25 cm左右,填入表层土。鱼鳞坑的大小规格为长、宽分别为0.7~1.5、0.5~1.0 m,坑之间距离在2~3 m。
2.2.3 穴状整地法。此种整地方式相对来说更具灵活性,在多种立地条件的土地上均适用。穴状整地的方式有2种:大坑穴、小坑穴。其中小坑穴适合一般性造林中应用,内径、深分别在30~50、40 cm;大坑穴在大苗、移植苗的种植中适合推广,内径、深均为1 m左右。为了发挥出更大的蓄水保墒作用,穴面要求比坡面、地平面更低[4]。
2.2.4 水平阶整地法。此种整地方法适合在坡度<25°的区域推广;按照台阶状沿着等高线对坡面进行整理,阶面稍微往内部倾斜一点。结合坡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阶面的宽窄情况。对于石质山地,阶面稍窄,一般50~60 cm;对于土石山地等,阶面稍宽,一般在60~150 cm。结合实际确定阶的长度,一般在1~6 m。
2.2.5 水平沟整地法。此种方式适合在有严重水土流失且不适合反坡梯田整地、坡度超过25°的区域进行推广。沿着等高线进行水平沟的开挖,外部的边沿用生土修筑成梯形的拦水墙,2个地面宽度分别在50、80 cm,高度在60 cm左右。土壤深挖25 cm左右,挖宽50~100 cm的植树沟,之后填入表层土[5]。
造林绿化的基础即为苗木,健壮的苗木利于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因此造林前必须精选符合规格的优质健壮苗木,要求根茎粗、须根数量多、有饱满的顶芽、色泽健康、未发生病虫害。起苗时尽量动作轻缓,避免对苗木的根系产生损伤、避免失水过多。
起苗后最好是清早或者傍晚进行运输,如果运输到目的地后无法及时栽植则要求做好假植。有的落叶类树木有很强的萌发能力,造林时可截干,避免对水分的过多消耗,且截干的幼苗体量小、便于运输、遮盖方便,利于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造林用的苗木需要在栽植前10 d左右灌透水1次,确保苗木吸足水分。苗木出圃时把握好每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的保湿工作到位,确保随起苗、随打包、随运输、随栽植。如果运输的距离远,建议苗木根系蘸取泥浆保湿并包裹后进行运输。如果需要假植,要求深埋、疏栽,充分踏实土壤,并适量灌溉。
抗旱造林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当增加栽植的深度,利于发挥出防风保墒的效果,让苗木的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利于吸收水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二是坐底水栽植。当土壤中水分含量在10%以下时需要灌入坐底水,增加土壤中的水分,为苗木栽植后2-3周的生根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三是适时栽植。春季可在土层20~25 cm内化冻后进行造林。按照先阳坡、后阴坡,先小苗、后大苗的顺序进行造林,栽植要抓紧时间,确保土壤中水分大量蒸发前苗木的新根已经萌发出来。还可结合天气预报在雨季进行造林,可在大雨后的阴天进行栽植,也可在大雨后的小雨天气里栽植。秋季栽植的时间可选择在树体叶片脱落之后、土壤还没有封冻之前,此阶段温度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利于苗木的成活或者种子的吸水萌发;第2年早春时节还可以对土壤中的解冻水进行直接吸收利用,加快生根,待春季干旱来临其幼苗的生长已经恢复到正常情况,相对抗性能力增强,可以抵抗干旱的气候。干旱地区的具体造林方法有以下几种。
容器育苗即为选择适合的容器,内部装入营养土进行苗木的培育。此种方法适合在一些裸根苗栽植难以成活的区域推广,或者适合在裸根苗栽植成活率低的树种育苗中应用。容器育苗法培育出来的苗木称为容器苗。现对于裸根苗造林,容器苗表现出更强的抗干旱能力、耐瘠薄,造林的苗木有完整的根系,造林后苗木不需要缓苗、更易成活。因此在石质山或者瘠薄土壤的阳坡上利于选择容器苗造林。
通过截干造林可以使地上的水分蒸发减少、利于地下侧根的生长,对苗木造林后更快成活有利。此种造林方式适合在阔叶生态树种的造林中应用,包括一些萌发能力强的树种,如山杏、柳树、杨树、刺槐等。截干造林时要求不可使苗木的茎秆发生撕裂导致茎皮扯起来,避免对树体的萌芽不利。截干后地面露出来的主干高度在15 cm左右,基部要用土盖住,培土的盖度要求在15 cm左右,避免过多水分散失,直到幼苗长高将土顶起来时再将土堆扒开[6]。
地膜覆盖技术在气候干旱的辽西地区抗旱造林中应用较多,可以使造林的成活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覆盖之前先结合树种、苗木规格、栽植的密度等将地膜截小块,要求大小合适。栽植后灌溉,待水充分渗透到土壤中后覆盖地膜,并在中心位置打1个洞以便于苗木套入,之后展平地膜,苗木根基部、地膜边缘用薄膜覆盖严实。此种造林方法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发挥出抗旱保墒保水的效果,最后树盘整成漏斗状。通过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保水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4月时,地膜覆盖可以使地面温度增加2.3~3.5 ℃,湿度条件增加相对10%~17%,土层下15~25 cm的温度增幅在1.5~2.4 ℃,湿度条件增加8.5%~25%[1]。
造林前先对土壤灌透水1次,之后整地地面,挖里深外浅的坑,以起到明显的保墒作用。地面上覆盖的材料可选择报纸、树叶、秸秆等,均对地面水分的蒸发有很好的降低作用,发挥出抗旱
保水的效果、增加造林的成活率。此种造林方法在在干旱地区栽植经济林、用材林中推广较多。
目前农林业中保水剂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市场上应用较多的保水剂类型为聚丙烯类高分子化合物,有着特别强的吸水保湿效果,可吸收自身重量1000倍左右的水分量,如果外界环境条件干燥的情况下,其表面的阻力膜可以阻止内部水分的蒸发、外溢;灌溉或者降雨后保水剂即可吸收水分将其长期保留在土壤中,用于树木生长吸收。除此之外,保水剂遇到水即可膨胀、失去水干缩的特性,可以改善土壤的疏松度,避免土壤过于板结,对根系的呼吸作用有利。实际干旱地区造林中,可按照10 g/株左右的用量在树苗根部周围埋入,对苗木的成活有利,且成本低廉,10 g左右的成本仅为0.25元[6]。
一些生物试剂可以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提高苗木存活率。各生物试剂中有的适合针对苗木根系进行处理,有的适合针对叶片进行处理,栽前按照试剂的使用说明进行处理。目前市场上此类试剂有ABT生根粉、吸水剂、根宝等。辽西地区气候干旱,春季可遇到严重的干旱条件,通过栽植前苗木蘸取ABT生根粉溶液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ABT生根粉系列具有补充外源激素与促进植物体内内源激素合成的双重功效,能促进不定根形成,缩短生根时间,并能促使不定根原基形成簇状根系呈暴发性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