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瑞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由此,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对生态系统、环境空间和资源体系的合理利用、科学改造和有序改善,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50,因为生态修复能力、环境净化容量和资源承载阈值是有限度的。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更是中国生态治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62的高度,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五个世界”做出了原创性的重大贡献。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63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推动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是中国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和生存发展挑战提出的重要理念,不仅要靠物质动因上的不懈努力,也要靠精神动因上的支撑引领。“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2]1,孕育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中国生态治理精神,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精神指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转换和生命要素数量质量制衡多样涌现,以及由此呈现相互联系和协同发展的良序状态。由此“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2]10,加快推动形成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方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之策。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改革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目标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3]47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3]120,是中华民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对改革中的阻力要敢于破除。”[4]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世界各国应正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稳步改革体制机制,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2012—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2012 年下降12.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约34%,相当于少用了14 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二氧化碳,使绿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为世界各国树立绿色发展样板。国际社会要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因技术落后等原因,产业结构具有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要坚定不移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三高”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5],也是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举措。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以此为契机,实施必要改革,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奠定基础。
发扬开拓精神,拓宽眼界、拓展思路是关键。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开拓全新合作领域,将气候变化、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等重要新兴议题引入各国视野,进行深入讨论,并着力推动产生重要成果。习近平于2013年3月在坦桑尼亚尼和2018年2月春节团拜会上均强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6]16,[7],就是强调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国际社会要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更好促进国与国之间生态合作,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各国要将本国目标与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国与国之间的区域规则制定也要对接国际规则、标准,推动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能源合作关乎人类长远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强调着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并提出在“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基础上,“共建清洁美丽世界”[8]5-6。中国2015年提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以来,多次以东道国身份举办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为全球能源合作提供信息共享平台。2017年《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后,沿线国家低碳能源投资和开发利用等合作整体呈增长态势,开拓出以工程总包、建厂、并购、研发为主的能源合作新模式。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要秉持开拓精神,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突破发展困局,在国际合作中敢为人先,引领世界发展和改革潮流,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精神特质,也是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精神底色。习近平在瑞士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提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9],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10]540,为国际社会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指明方向。创新是涉及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治理手段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发展思路创新方面,要打破旧思维定式和束缚创新的条条框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2]116。在治理手段创新方面,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2]145科技创新是发扬创新精神的主战场,也是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点领域。有学者考察2003—2019 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绿色技术溢出机制和增长机制两个渠道显著促进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互联互通合作水平越高,绿色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11]中国应发挥日益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引领并支撑生态,解决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急需科技问题,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并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1]49。人类是安危与共、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2]37,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合作精神、共赢精神、伙伴精神,以推动携手共建美好生态家园为目标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建设美好生态家园是人类共同梦想,“我们应该坚持合作精神,继续加强团结,照顾彼此关切,深化务实合作”[6]141。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年度报告《2021 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和海洋酸化等关键气候变化指标全部创下新纪录,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具有持久危害。[12]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各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全部资源参与国际生态合作进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方案。[2]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国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13]多年来,中国发扬合作精神,累计安排资金约12亿元人民币,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3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采取共建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设备、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等多种合作方式,取得良好合作效果。从2016年起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 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十百千”合作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提出“积极参与多边框架下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拓宽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遇”“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指导意见,推动各国共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挑战,“我们应该坚持共赢精神,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做到惠本国、利天下”[6]14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维护好人类共同家园是共赢精神的集中体现。2020年6月,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巨大沙尘暴越过大西洋进入加勒比海域,肆虐墨西哥、美国等多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2021年3月,蒙古国遭遇超强沙尘暴天气,直接影响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导致中国遭遇近10年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沙尘暴天气。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运作将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环境和公民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环保公约、法律、法规、标准,人为设置“绿色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部分制成品和高利润产品向其流动,意图使沿线国家继续充当原材料供给国和环境污染承接地。发展中国家被迫承受发达国家消耗资源带来的严重性后果,不断重复以环境换发展老路,所带来的结果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输”局面。“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2]144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将本国生态环境与发展利益与他国利益相结合,树立共赢理念,不仅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也是各国携手应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基本诉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应将绿色“一带一路”作为本国发展方式转变重大机遇,发扬共赢精神,促进人类共同享有生态资源、共同抵御生态危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习近平多次强调发扬“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伙伴精神”[6]391,给那些国情、文化、发展阶段不同,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相同的国家提供精神指引。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国际社会携手共建美好生态家园的正确选择。2020年6 月,习近平在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领导人时指出:“加强中欧绿色和数字领域合作,构建绿色发展伙伴。”[14]2021 年4 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将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10]494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已得到众多国际合作伙伴响应。在“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期间,阿富汗、孟加拉国、智利、中国等29 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主要聚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沟通与协调、环境合作、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绿色金融、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绿色发展交流与合作。[15]“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是中国在发扬伙伴精神基础上,与各方合作建设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的具体举措,将进一步整合各种绿色资源、规则和议题,引领“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中国家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真朋友”,是中国推动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进程中的最可靠助力。发展中国家之间要加强在联合国、G20、“金砖”等多边场合的协调和配合,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
全球生态治理是系统工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1]2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增长,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减少,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2]247-248。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扬科学治理精神、担当精神、法治精神,以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为目标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全球生态治理是系统工程,“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2]231。科学治理“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2]145,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西方生态治理主张诉诸资本与市场,通过诸如碳税、生态税等手段进行自我调节,但现实却因无法控制资本无序扩张造成的过渡生产、资本快速积累造成的消费膨胀等情况,造成生态危机随资本积累体系传播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象。即是说,生态危机是自然与资本矛盾运动的表征,并集中反映资本生态系统地理景观的非均衡与物质利益的不平等。[16]生态环境绝非无法治理,“只要有关方面携手努力、下大决心,生态环境是可以治理好的,不是什么绝症”[17],关键在于要发扬科学治理精神,加快构建生态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把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与治理技术融入生态治理中,摒弃过去人们在追求农业、工业现代化而对自然进行无限索取的行动。[18]绿水青山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需要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而消费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19]发扬科学治理精神要求各国突破短期利益格局壁垒和局部利益格局藩篱,统筹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标准生态、以高标准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意大利学者马里内利认为,探索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发展是亟须确立的全新治理模式。[20]各国应携手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21]全球气候治理是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方面,气候资本主义虽发明碳市场、碳技术等气候治理工具,但这些工具是新自由主义环境主义政策的体现,不可能成为气候治理根本之策。[22]中国呼吁构建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治理产生示范与推动作用。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2]269-270的倡议,展现大国担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2]283《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是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经过艰苦卓绝谈判才最终达成的共识,饱含中国努力和贡献。时任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比尤斯在肯定中国贡献时说,一些国家还在犹豫是否同意该协定,是与我们共事的中国朋友帮助说服了那些国家。[23]中国多次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并庄严承诺将提高自主贡献力度,使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252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展现担当精神,先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纲要。截至2021年底,中国约6.8亿吨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约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大国和发达国家应发扬担当精神,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实现互利共赢。
法治是人类文明重要成果,是全球生态治理基本手段。习近平在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法治精神真谛[24]的同时,指出:“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6]261这要求各国无论大小必须发扬法治精神,以制度和规则协调各国关系和利益,不能谁拳头大听谁的。中国自古就有“礼法合治”“执法原情”“明德慎罚”等法治精神,这要求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有学者将习近平的生态治理观解读为德法兼备的生态治理观,既提升人们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道德自觉,又通过制定严格生态制度、法律法规硬性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25]这种德法兼备治理思路与今后国际生态治理法治体系乃至整个国际法的构建方向相一致。在德治方面。中国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保组织和制定国际环保规则中有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选拔更多发展中国家人才进入国际环保组织,推动国际环保组织进一步畅通“血液循环”,打破国际组织由欧美人包揽的“政治陋习”,推动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贡献者。在法治方面。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搞双重标准。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建设国际法治”,但他同时也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2]115,体现深刻的德法兼备治理思路。《巴黎协定》签署表明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时代呼吁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世界,以国际法与国际规则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表明新时代中国全球生态治理的新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2]261,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孕育出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等中国生态治理精神,在携手推进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中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务实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品质,自古就强调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治国理政。务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沿线国家环境具有区域差异性,根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的区域特征可划分为几个相关的子区域:中东欧气候寒冷湿润次区域、蒙古和俄罗斯气候寒冷干旱次区域、中亚和西亚干旱次区域、东南亚气候温暖湿润次区域、巴基斯坦干旱次区域、孟加拉国-印度-缅甸等气候温暖湿润次区域。[26]可见,沿线国家资源环境差异显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务实有效的生态合作方式。因此,我国在东南亚、非洲东北部等水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水电项目,打造如柬埔寨甘再水等水电站,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水电站的启用更使该国发电量增加2倍以上;在中东、中亚、非洲等日光充足地区开展光伏产业合作,打造阿联酋迪拜光热光伏混合发电项目等;在西亚、南亚、中亚、南美等风力资源丰富地区开展风电合作项目,如智利蓬塔谢拉风电项目满足13 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减少15.7 万吨碳排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27]今后,中国将继续发扬务实精神,尊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国家政策方面差异,照顾发展中国家特殊困难,不搞一刀切,将我国技术、资金等优势与沿线国家资源禀赋相结合,在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的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品德。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将继续尽己所能,为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是说,中国成为环境治理体系中世界性领导者的时代理据,在于做出贡献,而不是争夺霸权。[28]《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20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三分之一,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增加15%,分别占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25%和全球增长3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2]90。21世纪以来,全球绿化面积增加5%,相当于多出一块亚马孙热带雨林,中国在全球绿化面积增长中的占比达到25%,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29]为了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目标,中国开展绿色债券、信贷、保险、投资基金、发展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2019年4月,中国与来自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7家大型金融机构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截至2021年9月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家签署机构和12家支持机构参与其中,这些机构持有或管理的资产合计超过49万亿美元,是“一带一路”项目的主要贷款机构。同时,“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负责实施绿色丝绸之路使者计划,通过培训研讨等将我国先进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无私向沿线国家进行传授。中国发扬奉献精神,树立正确义利观,为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提供一切力所能及支持。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自古就明白,要幸福就要奋斗。同时,中华民族深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10]443,只有“弘扬光荣传统和奋斗精神,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部署落到实处”[30],才能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上实现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宏伟目标。新时代以来,我国累计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25%。森林覆盖率提高2.68%,达到23.04%,成为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从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到沙漠变绿洲的毛乌素、库布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不断呈现在世界面前,正是中国将奋斗精神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10]227,而“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2]292。世界各国应转变发展思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力发展[2]26,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发扬奋斗精神的正确方向,也是化解世界经济低迷风险的有效途径。奋斗的目的是追求幸福。“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2]26-27国际社会要警惕发达国家为解决本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将低附加值、高排放、高耗能的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行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各国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保证各国人民共同享有优美生态环境的权利,在经济发展同时更加关注各国人民幸福感。
中国生态治理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追求,由改革精神、合作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等构成并提供支撑,既来自从古至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来自对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扬和对古代生态治理经验的总结与扬弃,必将在推动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百年变局条件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仍然严峻,需要弘扬中国生态治理精神,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实现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