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形制特点的研究综述

2022-02-11 13:12刘荣荣张倩芸
纺织科技进展 2022年12期
关键词:汉服服饰研究

刘荣荣,张倩芸

(陕西科技大学 镐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近年来的“汉服热”现象使汉服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汉服同袍(汉服资深爱好者的统称)们的日常着装。汉服浪潮的再次兴起,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汉服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拓展,取得了颇为丰富的学术成果。在对“汉服”及“形制”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将目前汉服形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分为史籍资料、近现代书籍资料以及当下学术论文研究现状三部分,主要对目前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从不同研究视角进行剖析,指出其薄弱环节,最后就汉服形制的研究难点与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评述,以期为汉服形制研究梳理出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脉络,扩充汉服形制知识,助力汉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1 汉服概念的界定

“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亦有人称之为华服、国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其历史可追溯到炎黄时期,是汉民族以汉文化为背景自然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

“形制”一词一方面是指服装的款式,另一方面还有“典章制度”的含意,因此在谈汉服的时候一般讲“形制”。中国历朝历代对衣冠服饰极为讲究,在封建专制时代,服饰更是等级地位的象征。历代《舆服志》中对服装的形制、材质、颜色、纹样、佩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划分、明确的规定,衣冠制度用来“分尊卑”“别贵贱”,来维护统治与礼教[1]。汉服形制从黄帝时代到唐宋明时代,一直以大袖、深衣、右衽为主流形制,直到清代改冠易服,汉服的冠冕制度才宣告结束。

2 汉服形制特点的研究概述

2.1 史籍资料

史籍中对于汉服研究的记载较多,其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三类资料:第一类主要是对章服制度的详细描述,以历代《舆服志》为代表的正史类史籍。作为“二十四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舆服志》讲述了历代对车旗、章服、冠履等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其款式规定等,包括规定帝王百官服饰制度的舆服令,是可信度较高的服饰制度史籍资料。第二类主要集中在典制文献中,以服饰礼俗、服饰制度的记载为主,内容较为详细。如唐代杜佑等人所著的《通典》[2],该书主要对前代经文和文集所涉及的服饰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大到君臣冠冕制度、后妃命妇服章制度,小到后妃命妇首饰制度都做了详尽收集记载。第三类主要是历代文人墨客整理的笔记和语录等,如《周礼》[3],通过该书可以了解当时的汉服冠制、社会风俗和礼法制度;《仪礼》[4]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传统礼仪和程式,包括成年礼、婚礼、丧礼、朝礼、祭礼等,为服饰礼仪制度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论语》[5]是把服饰文化与儒家礼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论著,是研究服饰形制文化和审美蕴意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2.2 近现代书籍资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代的专家学者对汉服形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1909年出版的由王国维所撰的《古胡服考》[6]一书对胡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近现代服饰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汉服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沈从文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7]一书拉开了近现代服饰研究的序幕。作者以时间轴为主线,通过图形分析、文献比较及综合分析等方法,辅以详实的历史材料,分析了自殷商至清代3 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历史沿革的情况。1946年杨荫深先生编著的《衣冠服饰》[8]是一本较早的系统研究服饰形制的专题论述,该书介绍了20多种常用衣冠的起源与流变历程。从帽巾到鞋袜,从布料到脂粉,对其源流演变进行了考证,同时又附有历代冠服的汇总介绍,内容颇为丰富。书中对各朝代衣冠服饰的演变做了详细介绍,除了对袍、衫、袄、帽等正统服饰的介绍外,还对脂粉、首饰等偏女性化的配饰做了介绍。1966年王宇清所著的《冕服服章之研究》[9]一书中全面汇集了古代冕服服章的形制、色彩等方面的知识,为古代冕服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细说中国服饰》[10]一书以时间为主线,对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的服饰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服饰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级制度、文化内涵等多种维度,全面、深层次地解析了中国服饰。《中国服装史》[11]一书以中国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宋、元、明、清、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服饰,从大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挖掘,将服装与社会发展进行融合研究,图文并茂,对历代服饰文化进行了系统综合介绍。

另外,作为汉服复兴运动的一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汉服研究者杨娜从2008年开始从事汉服复兴运动研究,2009年到英国留学创立英国汉风汉服社,在其所著的《汉服归来》[12]一书中,以2003年以后的“汉服热”为主线,从思潮的兴起,到民间的实践,再到相应团队的建立,最后到海外的广泛传播,讲述了“汉服复兴运动”的从无到有;以汉服为载体,阐述了汉服对于礼仪、舞蹈、雅乐等文化元素复兴的重要影响,此书是汉服运动发展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2.3 当下学术论文研究现状

在全球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和推广中国汉服文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汉服文化、汉服运动相关研究。21世纪以来,涌现出大量关于汉服文化研究的文章。众多期刊文章或对汉服形制四大特征进行列举并简单评论[13];或从美学角度浅谈汉服领型、袖型、穿着方式和结构方式四个方面的审美意蕴[14];或从文化角度进行符号学及其意蕴研究[15];或从冠服制度角度浅析服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作用及影响[16];或从服饰形制角度讨论单一形制(交领右衽)问题[17]。

众多学术论文也对于汉服形制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汉服在发展过程中其形制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而这个“宗”就是“上衣下裳制”与“衣裳连属制(也叫深衣制)”两大核心形制。其中两大核心形制所具有的四大形制特点(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与系带、上衣下裳)在汉服发展史上也是固定不变的[18-21]。汉服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除了对其缘起与流变、审美特征与文化意蕴、形制的改良与创新应用[21-22]等研究以外,还有更加具体的诸如对单一形制特点(如交领右衽)进行探究,基于汉服“交领右衽”的形制特点,将交领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的设计中[23]。近两年来,针对民间汉服爱好者对汉服需求量剧增以及汉服价格昂贵的现状,有研究者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对汉服进行了数字化实现和改良设计,根据市面上出现的汉服女装,收集并确定了“现代汉服”基本结构样板,对其进行了数字化实现,也有人结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从领型、袖型、轮廓三个方面对女装汉服进行了改良。

综上研究成果可看出当下学术界对于汉服形制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所选视角也较为新颖。

3 汉服形制特点的研究视角

对于汉服形制特点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并指出其研究的薄弱环节。

3.1 汉服形制与社会史

服饰的出现,起初仅具有“适身体,和肌肤”[24]的功能,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完善,服饰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汉服形制,能了解其形成和得以保留的原因,如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的“衣裳”一词,便源自于此;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使社会秩序走向条理化,最初的服式规章制度从此产生,汉服服式形制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因此西周服饰文化中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将过去“上衣下裳”制的衣裳连属在一起的形制)和胡服,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其主要形制特点是下身着长裤,上身多穿较窄的上衣,为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方便骑射,这种形制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是赵武灵王首先用来装备赵国军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体服饰风格特点呈现“丰富多彩,南北交融”的特点,南北朝时期,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提倡穿着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周书》卷七《宣帝纪》)的状况,而北方人民由于连年战争被迫背井离乡,出现了民族错居杂处的状况,因此形成了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俗日渐融合的趋势;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因空有一身才华而无用武之地而想要突破儒家思想的条条框框,开始强调自我个性解放,因此当时也出现了宽衣博带的穿衣风尚;唐、宋时期的形制受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各自成系统;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前期宫中服制延用宋式,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出现了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肩背挂大珠”服制,被汉人称为“一色衣”或“质孙服”;汉服终止于明代末期,断代于清朝,废弃异服、恢复汉服是明朝时期的着装政策,明朝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服饰制度[25]。明太祖朱元璋花30年时间,制定出明朝服制,以周、汉、唐、宋的袍衫为宗,对礼服进行大胆删减、归并和简化,创造出具有明朝特色的服装,如以补子、纹样、佩绶、牙牌等搭配组合来区别官员品级[26]。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在对于汉服形制特点与社会史的关系研究中,史籍、通史类书籍的简单记载居多,当代学术圈对其研究绝大部分资料均来源于史籍资料,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

3.2 汉服形制特点与服饰色彩

在服饰审美文化中,色彩往往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学者左娜在汉服形制特点研究中涉及了“五行与五色”的色彩内涵。汉服的服色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晰的《汉服论》对于汉服的色彩美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概述,赋予了色彩人性化的内涵,认为汉服的色彩美取决于视觉所反馈回来的信息,人的美德是由色彩美去展现的,如戏曲脸谱的化妆:黑色代表耿直刚正,白色代表阴险狡诈,红色代表忠诚、英勇,人们将红色与有德性、有品质的人划为等号。其次,汉服的色彩与社会制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商朝时期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而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比较单一;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在秦朝,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因此崇尚黑色,以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贵;唐朝唐高宗以后,官职服饰颜色有了明确规定,如三品官服为紫色,五品官服为浅绯色,六品官服为深绿色,七品官服为浅绿色,八品官服为深青色,九品官服为浅青色,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为黄色,与周朝时期的贵族服饰颜色一致。最后,服饰色彩与社会生产力也有直接的关系,起初的服饰色彩单一,直至东周、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使服饰色彩多样,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生产力遭到破坏,色彩提取受到影响,到盛唐时期,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服装色彩变得更加丰富。

因此对于服饰色彩与形制特点形成的研究,可归纳为社会制度、阴阳五行学说及社会生产力三方面因素。另外服饰色彩的研究还应该从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书画等方向去挖掘服饰色彩与形制特点的关系。

3.3 汉服形制特点的比较性研究

对于汉服形制的比较性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不同时期(唐朝-宋朝)汉服形制比较[27]、同一时期汉服与其他民族服饰(唐朝-日本)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服饰比较(文艺复兴-明朝)、同一种形制特点(左衽)经过不同时期的流变比较[28]研究等方面。

汉服形制的比较性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对汉服形制进行对比研究时,首先要找出研究对象的共通之处或找出其关联所在,如研究唐朝与日本服饰形制的关联因素是双方的文化、政治、思想的交融,以及汉服与和服概念的混淆现状;研究同一形制特点经过不同时期的流变时要考虑到该形制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或与生活习惯相关,或与政治制度相关,或与审美变化相关等。

该角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均通过参考史籍、专著等历史资料进行解读,形制不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文化内涵及审美角度等不同。也可从其他角度进行研究,例如通过挖掘四大基本形制特点得以保留的原因,进而逆向探索其适应社会的原因。

4 评 述

4.1 汉服形制特点的研究难点

从目前汉服服饰文化研究的现状来看,研究其形制特点是有难度的。(1)史籍资料收集难。汉服历史悠久,其形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变迁,无论是在宏观视野下的跨朝代研究还是微观角度下针对某特定历史阶段的研究,都需要从古籍、壁画、石刻等史料中收集资料,而这些史料或不全或残破或四处分散,往往使人望而却步。(2)汉服形制体系复杂。尽管汉服形制是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惯均会导致或多或少的差异。从穿着场合来看,汉服可分为朝服、礼服、常服、宴居服、内服等[18];从穿着人群来看,汉服可分为帝王服、官吏服、武职将帅、文人学士、贵妇及仕女民妇[21];从穿着部位来看,汉服又可分为首服、主服和足衣[22]。因此,汉服形制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研究工作不可贪大求全,应针对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从穿着群体或场合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

4.2 汉服形制特点的研究意义

从精神层面来讲,汉服研究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从学术层面来讲,目前由于汉服形制特点相关文献资料匮乏,导致大多研究内容不够聚焦、不够深入,多侧重于对传统汉服款式的概述以及形制审美文化研究,进行表象解读,并未对具体朝代(如明制、唐制、宋制、晋制等)的汉服形制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对具体朝代的汉服形制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扩充汉服形制知识,进一步完善汉服形制体系。

从现实层面来讲,汉服运动的发展使形形色色的现代汉服涌上街头,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形制问题。其一,由于汉服爱好者缺乏汉服形制知识,在穿着汉服时随意搭配,显得不伦不类(如穿汉服戴新疆帽子)。其二,由于汉服爱好者在购买汉服时只考虑外观因素,再加上某些商家的促销误导,因而出现了穿着错误形制汉服的现象(如魏晋风汉服,是商家们根据看到的后人临摹的魏晋时代画像想象出来的形制并进行混搭售卖,没有文物依据)。其三,影视作品里出现演员服装形制搭配错误,同一套衣服出现了跨朝代搭配的现象。有的影视剧在拍摄时为了获取更好的视觉效果,在传统形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改造,导致形制夸张变形。

通过对汉服形制的具体研究,有利于避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汉服形制问题,减少汉服爱好者们随意穿搭等现象,同时可以根据传统的形制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修改形制细节,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体型特征以及活动习惯的现代汉服,为汉服爱好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为汉服设计者、影视作品服装造型师们提供设计依据。

5 结束语

汉服形制特点的深入研究需要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对于汉服文化的继承和推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汉服形制进行创新设计时既不能摒弃传统的形制特点又要考虑新时代人们对于汉服的审美、生活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汉服形制研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汉服服饰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动物“闯”入服饰界
汉服新“江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上台说汉服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