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莹 | Hu Ying
郑 玥 | Zheng Yue
认知症(Dementia)[1]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在此过程中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持续下降,并将逐渐出现记忆下降、性格改变、日常生活能力异常、丧失生活能力、记忆力严重衰退等行为与精神症状。
我国认知症患者数量超过千万,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20%,成为世界认知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且以每年5%~7%(30万)的速度继续增加[2](图1)。认知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在我国快速老龄化背景下,急速增加的老龄人口也将进一步加剧我国认知症患病状况。
图1 中国2010年—2050年老年人各年龄段认知症患病人数变化趋势[2]
认知症老年人的照料个性化强,目前我国针对性养老服务尚未健全,90%认知症患者选择居家养老,留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对认知症老年人的心理、生理、情绪状况都有所帮助,相关的环境支持能够对认知症发展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3]。
针对居家养老的认知症老年人,让老年人可以有尊严地生活,便利地使用公共服务,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显得尤为重要[4]。应运而生的认知症友好型住区概念旨在为患者及照料者建立一个透明、安全、包容、尊重的居住环境,在社区内所有区域均设有配套设施以提高每个居民的生活质量[5]。近年来我国在认知症友好住区方面所做的努力参看表1[6-7]。
表1 认知症友好举措
目前我国对于认知症老年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的关注日益提高,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的建筑空间。安圻(2015)[8]等对养老设施案例进行调研,提出以提高失智老人生活环境为目的的相关建筑环境设计要点。李佳婧、周燕珉(2016)[9]对北京两个空间布局相异的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中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并就公共空间中空间布局、家具细节、空间氛围、物理环境等相应建议。国外对于认知症的研究起步较早,因此研究深度和范围大大超过我国,大部分研究集中在SCU、DSCU、CCRC 等,主要研究点为养老机构中友好型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构建[10]。
本文对苏州市5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既有住区(滨河花苑、嘉业阳光假日、彩香二村、马浜花园北区、大儒巷社区)中的老年人针对住区公共空间的满意程度以及公共空间的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研,共分发问卷120份,回收118份,问卷有效率97.5%。并对12个认知症家庭的家属进行调查,验证和补充他们对于住区公共空间的需求及满意度。同时对部分认知症老年人家庭进行质性研究,通过较为长期的跟踪调研,总结得出认知症老年人在住区公共空间内的行为与空间关联性,据此提出设计建议。
从调研结果来看,在住区公共空间内活动的老人中97.5%是由自己或亲属进行居家养老照料,以60~70岁的年轻老人为主(55%),认知症家庭活动区域偏好以小区中心绿地(83.33%)、专门的体育活动场地(66.67%),路旁(66.67%)、宅旁院落(58.33%)为主,通过与认知症家庭的照料者访谈,各区域的选择原因参看表2。
表2 认知症家庭活动区域选择偏好原因分析
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11],由于认知症患者参与必要性活动较少,本文不做讨论。根据认知症家庭所参与的活动类型根据参与的难易程度、交往范围将其分为3个类别,第一类:孤立式自发性活动,指认知症老年人有主动参与意愿,但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活动,此类活动对认知症老年人的体能和活动能力要求较低;患者家庭存在病耻感,在活动时避免与他人接触,减少相互影响。包括:晒太阳、纳凉、散步等;第二类:孤立式自发性活动与低参与度社会性活动相结合,此类活动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老人能增加社会生活的代入感,但需要考虑参与人数有限,避免对认知症老年人产生过大的环境压力。包括有:看周围人活动、体育锻炼、聊天、喝茶;第三类:参与度较高的社会性活动,包括:购物、广场舞、打牌、下棋;其中选择较多的为前两类,这两类活动对于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
通过对12个认知症家庭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认知症老年人主要出现的异常行为有方向感减弱(83.33%)、感觉不敏锐(83.33%)、记不清楚东西和人物以及注意力无法集中(75%)(图2)。
图2 认知症老年人异常行为情况
结合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归纳以及对认知症家庭的访谈,总结出认知症老年人在户外公共空间中容易发生的异常行为类型主要有下面几种:激越行为、徘徊行为,走失行为、跌倒行为[12]。
通过对认知症家庭的访谈可知,认知症老年人常发生异常行为、发生原因和地点参看表3[13-18]。
表3 认知症老年人异常行为发生原因及地点
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19]中提出的老年友好城市主题内容以及国际认知症协会(ADI)指出的认知症友好住区的组成要素,本文将认知症友好型住区的标准归纳为:可达性、安全性、健康性、可参与性、可识别性。
通过将康复花园的相关理念和设计原则引入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针对认知症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其行为特征[20],提出下列5个设计原则:①安全性原则、②舒适性原则、③可及性原则、④可认知性原则、⑤可参与性原则。对景观要素中的地形、水景、小品、铺装以及建筑要素中的空间、布局、道路系统、标识系统等进行区别于普适性环境的针对性设计,强调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针对性,从而创造出对于认知症老年人友好并且不会对大众产生困扰的住区空间。
住区内公共空间根据其分布位置可以分为集中式、条带式和散点式(图3),分别与认知症老年人在住区中活动频率最高的三类区域对应:中心景观公园、道路旁区域和宅前宅间绿地。集中式公共空间面对人群广,所能开展的活动类型和设施种类最多;而散点式空间的可达性最高,数量多且具有较强个性化,便于进行针对性设计,而条带式空间过于开敞且所能开展的活动较为单一,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考虑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以散点式辅以集中式空间为主。
图3 住区公共空间类型
在进行公共空间布局时,应将主要活动区域布置在建筑物南侧,避免周围过多大型树木,使得活动频率较高时段的公共空间中为单片阴影或没有阴影。
当认知症老年人在公共空间中时应确保其可以看见全貌,并且总体布局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如果出现某些被建筑物或植被遮挡的“隐藏区域”(图4),则会对老年人的识路能力产生障碍。
图4 “隐藏区域”示意图
在道路模式的选择时应该将道路选择度降到最低,同时避免死路,形成环形或“8”字型首尾相连的形式。在单层环形道路的基础上优化变形,形成内外双层环形路网(图5),以提升认知症老年人的行走积极性,道路节点之间的距离每10~15m 距离设置休息座椅。
图5 适合认知症老年人的道路形式
超过10%的轻度认知症和59.30%的中度认知症老年人都存在漫游徘徊的行为,通过在环形道路周围加设趣味性节点,引导老年人沿着道路行走,将无意识的漫游行为转化为有引导性的活动,道路系统可以与凉亭、公共活动场地、康体设施等联系起来,或以故事为线索形成连续的空间序列。
在道路铺装上尽量选择平整、防滑的地面材质,保证道路系统平整、安全、无障碍,路旁可单独设置鹅卵石步道,鼓励认知症老年人在有照料者搀扶的情况下行走。道路的颜色需要与周围植被绿化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认知症老年人辨别道路边缘。同时降低地面的硬度,采用合成树脂等材质,在老年人摔倒时起到一定缓冲作用。
本文中的公共停留空间指可供认知症老年人和照料者休憩、娱乐的公共空间,根据其位置可分为楼内电梯厅空间、门厅雨棚空间、室外活动空间3个主要部分,其中室外活动空间根据功能又包括有交往空间、康体活动空间等。
门厅和雨棚空间作为室内外转换的过渡空间,是天气不佳时和行动不便的认知症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在此可以开展茶话会、剪纸、插花等静态活动。雨棚空间可结合门厅设置成半开敞形式,一方面保证人流集散;另一方面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侧面的玻璃使照料者可以随时观察到老年人的情况并且保证认知症老年人与外界的视线交流,顶部采用透明玻璃结合遮阳卷帘,侧面悬挂遮阳板,减少直射光保证散射光线充足,同时避免夏季阳光过强温度过高(图6~7)。认知症老年人从户外照度很高的阳光下移动到照度较低的门厅内时,易产生短时视盲发生跌倒,因此门厅雨棚空间首先需要避免台阶,改为坡道,其次需要加设照明设备形成阶梯视觉缓冲空间,在室外照度不足时提供持续光照。
图6 门厅雨棚空间平面示意图
康体活动空间可以分为动、静两部分,其中动区针对腿脚较为灵活的居民和保有一定活动能力的认知症老年人,通过对现有运动功能的训练,减缓肌肉退化。静区主要针对无法进行体育运动的普通居民和认知症老年人,认知症老年人和照料者是以观察他人作为主要活动类型。因此,可以在动区附近设置休闲座椅,利用植被形成半围合空间,保证视线交流,同时注意静区和动区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相互干扰。静区中可以设置一条由不同铺地类型组成的感知训练小道,如混凝土—砂石—大理石—卵石—木材等,使认知症老年人在照料者的搀扶下通过触觉、视觉的变化训练空间认知水平,在小道上同时标注距离,使认知人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取得成就感,激发行走积极性。
住区内的绿化系统可以为认知症老年人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同时形成的空间序列对建筑空间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为认知症老年人提供较为舒适的交往空间支持,根据其作用可以将住区内的绿化分为功能性绿化和景观性绿化,功能性绿化除了最基本的遮阳挡雨、美化环境外,还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为认知症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康复支持。
认知症老年人由于视觉退化对于冷光色的辨识有困难,不适当的颜色或光线容易使其产生混乱或亢奋的现象。在绿化环境视觉方面首先要保证公共区域的光照充足,在阳光过于强烈情况下树荫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光线不足时需要额外照明保证视线。2.5~4m的高位路灯基本可以覆盖主要活动区域,半透明灯罩保证照度平均避免直射光,路边的低位路灯一方面使得老年人能够看清道路边缘;另一方面可以消除自身阴影(图8)。
图8 遮阳与照明
在认知症老年人开展动态活动的区域附近尽量暖色植物,有利于营造活泼、温暖的气氛。偏向于静态的休息区域则可以选择蓝色、紫色等如牵牛花、薰衣草等,塑造平和、静谧的气氛,为了避免过于沉闷,其中点缀黄色等亮色系植物。
认知症老年人对环境的调节能力逐渐减弱,尤其噪音容易对其情绪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幻听、幻觉等,因此在住区边缘除了传统围护之外还需要通过密植的方式形成绿篱声障。实际操作中可根据住区所处区位选取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及绿篱混植的栽种方式。在屏蔽了外界噪音的基础上在住区内人为创造适合认知症老年人的声环境(图9)。
图9 绿篱声障
除了听觉之外,也可以利用芳香植物形成令人愉悦的嗅觉环境,栽种时需要注意不同季效植物交替种植。植物优先选择生长周期短、栽种难度较小。老年人由于肢体灵活性较差,长时间下蹲等动作容易引发危险,因此可以将栽种区域的操作高度提高至无需弯腰的高度,轮椅使用者则将高度设置600~850m m,同时考虑轮椅的腿部。对于没有栽种意愿的认知症老年人,可以在花坛内栽种含羞草、碰碰香等植物,鼓励老年人接触不同植物感受不同触感(图10)。
图10 种植池设计要点
对于认知症老年人,其认知、定向、视觉等能力相对普通老年人更弱,在寻路时可能会存在下列障碍,因此,简明的标识系统可以针对上述障碍帮助优化其在公共空间中的使用感。
根据上述设计要点绘制的示意图中不同高度的花坛、浅盘种植池、抬升草坪等对于认知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认知症老年人在进行园艺活动中可以得到满足感,并有助于维持认知能力。三种类型的座椅分别适用于行动能力较好的居民、需要辅助坐下的居民和轮椅使用者,感知小道可以锻炼认知症老年人的触觉能力,康体设施则针对于能够自主行为的人群,周围的树木可以隔绝一定的噪音,清晰的标识对于识路有很大的帮助(图11)。
图11 绿化场景示意图
认知症老年人所产生的异常行为与空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对于空间的优化策略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需求和异常行为中总结出,认知症老年人对住区公共空间存在安全性、舒适性、可及性原则、可认知性和可参与性的需求。落实到建筑空间上,要求在总体规划布局、道路系统、公共停留空间、绿化空间、标识系统等方面进行特殊设计。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本文提出的认知症友好型住区公共空间的结论应用到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中,以便营造对于认知症老年人更为友好的城市环境。
资料来源:
图1:李昂.2010—2050年中国老年痴呆的预测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译自 https://www.alz.co.uk/info/earlysymptoms。
② 李昂.2010-2050年中国老年痴呆的预测研究[D].苏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