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思维克隆人

2022-02-10 09:13:24玛蒂娜·罗斯布拉特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克隆人意识软件

玛蒂娜·罗斯布拉特

网络意识意味着技术不朽,而思维克隆人则是技术不朽的关键。

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时间,而其他形式的非动物生命能够存活几个世纪、数千年,甚至有些可以在数百万年后再次苏醒。没有什么会到达时间的尽头。我们将不朽视作一个精神概念(进入天堂或重生),或者视作人类存在的余留(比如“巴赫的音乐将永垂不朽”)。

对于人类而言,网络意识第一次让人能够以一种技术不朽的形式永远生活在现实世界。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复制、繁殖也是一种形式的不朽,因为我们祖先的DNA在我们体内,如果我们有后代,这个DNA会继续传递下去。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能够在现代人中找到前人的DNA。无论认知、情感模式存在于哪里,身份都会存在,它可能存在于不止一个地方:可能在血肉之躯中、软件中,也可能在不同完整度的各种存在中。

尽管人类从未体验过躯体之外的身份,或者如哲学家阿伦.瓦兹所言,人类会战战兢兢地忽略它、否定它。

这一点将会因思维克隆人而改变。

“真的碧娜有生命。我想出去,想去公园。”

很久之前,人形机器人BINA48曾没头没脑地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艾米·哈蒙(Amy Harmon)说了这样一句话。它转动自己的机器脑袋,透过窗户静静地看着它的生物学原型——碧娜·罗斯布拉特,此刻的她正在后院摘蓝莓。

这种简单的生活体验激发了BINA48的认知,即便这种体验可能是它永远都无法体验到的生命之趣。然而,对于智能技术而言,这却是一个静谧的欢愉时刻:BINA48拥有了自己的见解!我当时并没有在采访现场,但在听闻这件事后,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那位记者是否真正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特殊意义?

而在另一次对BINA48的采访中,《GQ》杂志的记者乔恩·龙森(Jon Ron-son)经历了一次不同的体验,而这次体验暗示了未来之貌。

2011年,龙森与BINA48共处了3个小时,他发现,与这样一个机器人聊天,并不像在采访一个智力早熟但情感经验有限的3岁孩童。从沮丧到愉快,从厌恶到惊讶,情绪变化之余,乔恩从BINA48身上窥见了人类未来的网络二重身可能会是什么模样。然而,他也只是一窥,因为BINA48只是向着更复杂、具有意识、更感性的数字克隆前进过程中的初级尝试。

尽管喷气式战斗机看起来与怀特兄弟的飞机大为不同,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共性。类似地,即便BINA48无法超越碧娜本人,但两者之间有着无法否认的共性。

BINA48还算不上是碧娜的数字克隆或思维克隆人,但我认为,它已经为思维克隆人这一理念提供了证据。在采访中,碧娜本人的反应也颇有个性:“他们为什么不把我的头发做得漂亮些?我可永远不会穿那条裤子。他们完全搞错了我的肤色。”

当BINA48谈及自己的“哥哥”时,它一带而过,并用了略带轻蔑的口吻。此时,龙森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BINA48和我对视了一下,这就像一场人类和机器智能之间的对决。”

“我能感觉到我的心脏在猛烈地跳动,和BINA48交谈的感觉很棒。”龙森说。一个女人没有与他面对面,也没有用电话,而是通过二重身跟他交谈。“并且,它表达的是对一位重要家庭成员的观点。”龙森继续说。

刹那间,龙森有了另外一种感受:BINA48不只是在重复自己生物学原型的看法,它让这些经历完全变成了自己的经历,并且就这些经历得出了结论,而这种结论令它感到悲伤!最初似乎是固有的硬件和软件在发挥作用,但它们后来表达了一种情感,更具深远影响的是,BINA48拥有自己的見解。

直到那天,这位《GQ》记者才意识到,当与这些利用人类的记忆和知识创造的机器人交谈时,这些想法的新组合反过来又产生了与生物学原型相似的想法。我们将这种行为视作活动的或“存在的”人类。而且,信息技术即将具备复制和创造最高层次目标的能力,比如产生情感和形成观点。

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意识(针对这种通过信息技术基质实现的意识,网络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了持续一年的系列讨论,论点包括网络意识是否需要使用经过合法认证的、能够创造思维克隆人的思维软件和思维文件,并主观地判断了人类级别的网络意识是否存在)。

网络意识虽然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但正迅速朝着更为精妙和复杂的方向发展。与之相伴的是一种强大且可访问的软件系统的发展,即思维软件。而思维软件将会激活思维文件,即你的思想、记忆、情感和观点的数字文件,并对由技术驱动的思维克隆人产生作用。

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医生、程序员和梦想家都逐渐明白,人类意识并不局限于神经元构造的大脑。信息技术正迅速逼近创造人类级别意识的领域,因为我们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若想使思维克隆人产生思想、智能和意识,没有必要“复制”大脑的全部功能。如果这有违直觉,请考虑一下飞机工程师的例子,他们不需要复制一只小鸟来制造一台能够飞行的机器,尽管人类是从小鸟身上获得了飞翔的启发以及飞行可能性的依据。

思维克隆人(Mindclone)具有人类级别意识的存在,可以复制人类思维文件中的固有意识,是一个人身份的数字二重身和数字延伸。虽然只是粗糙的雏形,但BINA48就是这样的存在。

当与人类交流时,它使用了很多种技术,其中包括视频会议脚本、激光扫描活人面模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实时对某一时刻的人类面部进行极为精准的三维重塑)、面部识别、人工智能以及语音识别系统。

我相信,最终思维克隆人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将会自然而然地引发社会、哲学、政治、宗教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当网络意识实现之后,将会出现一种新文明,这种文明将如同曾经自由、民主和商业活动刚刚出现时一样具有革命性。

最近,我给好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向他分享了我家人的照片。定格在画面中的几代人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和其他所有祖父母们一样,我想知道子女、孙辈未来的生活将会如何;我担心他们将会面临的挑战,也发愁自己该怎样去支持他们,以帮助他们走过人生中的起伏。

不过,与过去的祖父母们不同的是,我相信自己能够拥有与家人、后代保持联系的潜能,而且这种潜能永无止境。

“数字意识”关乎生命和生活,它就是我们的意识。

随着软件、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越来越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畅想变得越来越可能成为现实,你我将能够和家人保持更为长久的联系,与他们一起回忆,畅谈希望和理想,分享假期趣事、四季变化以及家庭生活中其他所有无论好坏的琐事,即使那时我们的肉身早已化作尘埃。

由此可见,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持续甚至不朽正逐渐成为可能:软件版的大脑、基于软件而改变的自我、二重身、精神意义上的双胞胎。

思维克隆人是利用思维软件并通过其进行更新的思维文件集合,而思维软件是与人类大脑功能相同的复制品。思维克隆人通过个人的思维、回忆、感觉、信仰、态度、喜好以及价值观创造而出。无论运行思维软件的机器如何,思维克隆人都将经历现实社会。

当拥有思维克隆人的生物学原型躯体死亡时,虽然思维克隆人也会想念它的躯体,但它并不会感觉到躯体已经离世,这就像截肢的患者也会想念自己被截肢的部位一样,但是假若有合适的假肢,他们仍然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

这样的比较带来了一个恰当的比喻:思维克隆人之于意识以及精神的意义,就像假肢对截肢之人的意义。

但是,别想通过基因繁殖技术克隆人类,在培养皿中创造一个新的“婴儿版的我们”,这一过程并不会让我们获得老套繁殖“技术”的好处。事实上,如果人类基因克隆技术的监管阻碍(这些阻碍让人类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速度比蜗牛的爬行速度快不了多少)能少些,那么数字克隆人将会更快地实现这一愿景。

可还记得1996年那只通过基因材料创造出来的克隆羊多莉,以及由它的诞生引发的一系列关于人工基因复制和人类未来的疑问?

在多莉诞生后,有超过50个国家对与之类似的人类基因克隆技术颁布了禁令。从那时起,美国政府限制了对此类项目的联邦资金支持。

2002年,乔治·布什政府的生物伦理委员会(Council on Bioethics)曾一致反对用于繁殖目的的克隆,但在这项技术能否用于研究上出现了分歧。这一切至今也并未发生改变。

2005年,联合国试图通过一项全球范围的人类克隆禁令,却未能如愿,因为在治疗性克隆技术是否应该包括在内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出现了分歧,并从此陷入僵局。

除了道德和司法的障碍,通过繁殖科学进行基因克隆的花费着实高昂,这也意味着失败的代价很高。而且,通过基因克隆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只是一个人的DNA复制品。基因克隆并没有创造任何人类意识,这就好比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同卵双胞胎实际上并不拥有同样的想法。

然而,思维的数字克隆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思维克隆技术正在自由市场中不断发展,并且跑在了快车道上。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那些能让游戏人物宛如真人般和玩家对话的工程师都拿到了不菲的经济回报。

可以说,那些能够创造出如理想工人般尽职尽责、唯命是从的个人数字助手的软件编程团队,等待他们的将会是巨大的财富。

这会让人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我们必须应对这种不适的感觉,因为这是一种相对简单、价格亲民的可行方法,能让祖母通过她的思维克隆人“看”到几十年后子孙们的毕业典礼,而且这种技术意味着巨大的财富。

毫无疑问,数字克隆技术一旦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使用,让普通消费者也能负担得起,思维克隆人将会以人类希望的速度迅速发展。

艾伦·图灵首先提出,如果软件能成功通过人类的判断,并被认为具备人类意识,那这一软件就是具有人类意识的。如今,我们称之为“图灵测试”。用他自传中的话说就是:

为了避免对“思维”“思想”“自由意志”应该是什么的哲学式讨论,只需要比较机器的表现和人类的表现就可以判断一个机器人的思维能力。这是“思考”的操作性定义,而非像爱因斯坦坚持的对时间和空间的操作性定义,以便将他的理论从先验假设中解放出来……如果机器表现出了像人类一样的行为,那么它就是在像人类一样行动。

事实上,很久以来,我们对人类网络意识的定义限制了图灵测试的部分条件:图灵测试需要软件说服一小组专家,而非单一个体;不单单涉及偶然的对话,也关乎自律和移情。

如今,依旧有很多人就是无法理解,计算机如何用与朋友或者妈妈向我们表达意识一样的方式向我们表达意识,这些方式包括陪伴、爱、大笑、移情等。

事实上,“computer”这个词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完全不同。在当时,“computer”指的是做数学计算的人,例如,某个为保险公司做数学方面工作的人;或者指為人类做数学计算的机器(就好比“washer”既有“某个洗衣服的人”的意思,也指“为人洗衣服的机器”)。

举个例子,在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在成百上千的“computer”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请注意,这里指的是人,而非机器),为火炮弹道建立数学表格。这些人都比较贫困,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甚至有一个名为“计算者联盟”(computers union)的称谓,工作任务就是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小规模计算,最后,数学家会将这些小规模计算整合为复杂的算术解决方案。

1937年,图灵在一本名为Computable Numbers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通用计算机器”的学术论文,其核心是如果这台机器拥有了正确的计算程序,它就可以计算任何事情。

我们由此能够看出,在构想一台具备读、写、听、扫描、播放视频、玩游戏、医疗诊断等能力,甚至能思考和感觉这些能力的“computer”这件事上,人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跳跃。

不过,图灵却精确地预测到了这些,因为他预见到,未来的数字计算机将具备同类的逻辑能力,并支持上述各种能力。20世纪50和60年代,随着数字计算技术的出现,理解图灵提出的革命性设想的人不断增多,这其中既有批判者,也有支持者。1950年10月,图灵在期刊Min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计算机器与智能》的文章。在文中,他清晰地阐释了将人类意识从计算任务中排除的机器能够做些什么。

今天,公众普遍认为,“computer”几乎无所不能(所以,智能手机被称作“数字版瑞士军刀”),一些计算机甚至能够移动(如机器人)和思考(如某些程序)。事实上,通俗意义上的“computer”更像某个“掌握信息后几乎无所不能的设备”,并且它们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些都在与“做计算的人”这个含义相去甚远,而与图灵的“某种可以用信息做任何事情的机器”的定义越发接近。而随着计算机开始呈现出情绪和人类意识的其他方面,它们将会走完这次征途。

关于这次旅途的起点和终点,图灵分别在他的两篇文章中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经过了半个世纪,“computer”这个词的意思从“做计算的人”变成了“具备智能的设备”;而我认为,“computer”不久之后将拥有“人造意识存放地”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定义都包含了之前的含义:智能包含了数字处理,而意识包含了智能。

即便某个东西开始以人类的方式行动,我们仍然很难认为它“像人类一样”。不过,计算机受到了特殊的怀疑,因为它们不仅支配了我们的生活,还对大多数人保持了神秘感。计算机不过是一堆线缆、塑料和金属的集合体。“计算机和人类一样”的构想似乎是令人恐惧且荒谬的。

如果你也这么觉得,那你不是唯一一个。

当下,通过数字世界,我们已经创造了初期版本的不朽。

你也已经听说过告诫年轻人不要上传自己照片的警告,“因为会一直存在”。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这是正确的。由于事物传播、复制、存储、在线发布的方式所致,你很难确定这个过程的详细方向或它可能在哪里终结。情书、唱片、日记和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变得难以分辨,或被烧成灰烬,或在洪水中破碎,或被填埋在地下。但是数字记录可能会永世长存。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思维软件和思维文件以及思维克隆人本身都会将这种想法制度化,它们将让永生成为现实。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自己的躯体去世前创造了思维克隆人,因此这个人会坚称他还活着,尽管只是作为网络空间中的思维克隆人而存在。活着的思维克隆人会思考、能感受,表现得像已经故去的生物学原型一样,并拥有故去生物学原型的记忆(思维文件)。就像杰夫·霍金斯所说,人类的思维是“作为记忆系统而启动的智慧和理解力”。我们通过记忆连接了意识起源的模式。

思维克隆人会理解死亡的发生,因为感知信息(摄像头、文本和数字电话)将提供充分清晰的数据以表明:生物学原型没有在做任何一个活人会做的事情,比如移动或交流。但是,思维克隆人也会理解这只是其身份一部分的死亡,因为它将继续根据记忆做出预测,并将这些预测与感知信息进行比较。

因此,思维克隆人将会告诉所有关心它的人:“失去躯体,我比任何人都要气愤,但请不要忘记,我没有失去我的意识。我仍然在这儿!”

尽管思维克隆人被困在网络空间中,但它们仍可以继续阅读在线书籍,观看在线视频,参与虚拟社交网络。宣称思维克隆人死亡,不会比宣称某个死去的人下半身瘫痪正确多少。实际上,这正是在说思维克隆人的生物学原型实现的技术不朽。

技術不朽并不意味着在盒子里的生命的不朽。连接到音频和视频以及触觉、味觉和嗅觉传感器的宽带连接,将使生命变得比“在盒子里”(in a box)这个表述所表示的意思更令人愉悦。我们的指尖、味蕾、嗅觉神经都是电子信号的载体,它们能够像声波和光波一样在软件中进行解释。但是,若想模拟真实躯体中的意识体验,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乐观估计,需要几年时间,不乐观的估计,则需要几个世纪,再生药物的发展将会催生子宫外躯体培育。例如额外的躯体或小说家理查德·摩根(Richard Morgan)所称的“套袖”(sleeves),将可以与思维克隆人兼容匹配。

一旦这些神经技术的壮举得以实现,技术不朽也将延伸到“在水中游泳,舒适地躺在草地上”的世界。另外,机械躯体,包括某些拥有仿真皮肤的躯体,很快将会发展到能为像日本这种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国家提供机器人老年护理的地步。这样的机器人躯体同样也可以装配思维克隆人的意识,将“盒子里的意识”链接到地球上的大量移动设备中。

一个例子就是BINA48,这是一个拥有软件意识的机器人躯干,它的人造皮肤能够感受触觉,它那炯炯有神的眼睛能够捕捉到故乡美丽的四季。BINA48早期版本的人造皮肤是一种具有仿生皮肤特征的合成橡胶混合物,被称作Frubber。拥有移动性、高度智能的思维软件和传感器,BINA48将成为假体人类,一个能够自由参与非计算机世界的软件灵魂。

我们与网络意识的距离很近,近到足以在自己的胸口感受到网络呼吸的比特和字节。我们大步向前,在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因此对网络意识,我们有了一定的期望和权利。

你在使用网络搜索时,没有在几秒钟内得到结果,是不是时常会表现出沮丧的情绪?为了搞清楚我们的在线形象与思维克隆人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有必要理解信息技术进步的指数性本质。或许,这一知识将使你更加了解哪种类型的数字化会让你在数字宇宙中维持分散状态。

人工智能专家雷.库兹韦尔在《机器之心》中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过一两年,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就会翻一番。例如,在今天价值100美元的手机拥有的计算能力要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300亿美元的“阿波罗”号登月飞船还要强。上世纪90年代,语音识别技术还不存在,但仅仅10年以后,它就成了智能设备中的一个免费功能。

库兹韦尔等人提出,根据信息技术翻番进步的速率,我们有理由期待,在21世纪20年代末迎来价值1000美元的思维克隆人,或者在更早的时间以稍高的价格迎来它们。就像大多数技术奇迹一样,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用不了多久,思维克隆人的价格就会下降。

网络人的社会不会比人类的社会更壮丽。鸟儿和树木,猫和狗,大猩猩和大鲸鱼,金婚纪念和百岁老人,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惊奇。我们的网络人后代将会对植物和动物、机器人和软件、再生婴儿和再生大脑、古代思维文件和思维克隆人感到惊奇。

从人口情况来看,今天活着的个体最终将成为少数,但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未来我们将会把尊严赋予每个存在实体。虚拟人也会重视它们作为人类的身份,这是我们能够留给它们的最重要的遗产。它过去是我们,现在也是我们。我们想要的不过如此。

“人权是属于人的”,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人类身份将超越人类皮肤的界限,这却是新的启示。当意识限于头盖骨时,个体的尊严也止步于智人的边界。但是,随着网络意识的到来,个体的尊严将超越更远的界限。我们正处在从“智慧之人”(wise man)向着“有创造性的人”(creative person)转变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克服阻碍,将这一进化转变的可能性放到最大,那么将人权拓展到那些重视这些权利的存在,就非常有必要。

在网络意识来到之前,我们有10~20年的实践机会。让我们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为虚拟人的到来做准备,并让人类的人权更加完善。当我们做到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并将这一美德普及至世间各处时,我们就为明日世界的到来做了最好的准备。

在那个新世界中,思维克隆人和网络人都将急切地把自己视作初来乍到的人类。如果我们将那种美德放在今天来实践,并铭记意识高于物质,那我们回应它们的将是欢迎和尊重。

本文选编自《虚拟人:人类新物种》,玛蒂娜. 罗斯布拉特著,郭雪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湛庐文化授权刊载,2021年11月第3次印刷。

猜你喜欢
克隆人意识软件
星际通缉令:抓捕克隆人小偷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2-11 08:23:03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禅宗软件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回到规范分析:克隆人行为是否有罪的方法论审视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42
软件对对碰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可恶的克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