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云南无量山“万蟾聚会”的奥秘

2022-02-10 03:08○程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考队蟾蜍溪流

○程 醉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各种珍禽异兽、武林高手的无量山。段誉不但在这里练成了“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还在这里意外服食了百毒之王“莽牯朱蛤”。那么,在现实的无量山中是否真的存在着“莽牯朱蛤”似的神奇物种,山中湍急的溪流之上又为何每年都有上万只蟾蜍聚会呢?

诡异的传说

无量山古称蒙乐山,因其“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而得此名。它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结合部,东起川河,西至澜沧江,核心面积将近200 平方千米。

在无量山里生活着许多彝族的群众,他们在古代的时候就迁徙到了这里,以种茶、养蚕为生。八月的一天,山民施启明进山采药的时候,遇到了一件非常离奇的事情。就在他专心致志搜寻草药时,突然从茂密的树丛中传来一阵沉闷而吓人的声音。施启明感觉到某种不明生物似乎就在不远处紧盯着自己,万分恐惧之下,他拔腿便向山下狂奔而去。

回到村子里,施启明便将自己的遭遇向村民们讲述起来。可没想到的是,村里竟然还有人亲眼见过这种发出怪叫声的不明生物。据村民说,这种生物模样十分恐怖,它四肢粗短,腹部肥大,两只眼睛放射着绿色的光芒,头顶还长着十分尖锐的倒刺。最奇怪的是,它发出的叫声诡异而奇特,往往隔着几个山谷也能被清晰地分辨出来。由于它常常出现在山溪里,并且还会在石缝间跳跃,因此当地人称其为“石蹦”。

为了弄清楚“石蹦”究竟是何物种,以及无量山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在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张世涛的带领下,一支科考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这里。

张世涛是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对于地质学以及植物植被等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在他的带领下,科考队在山民施启明遇到不明生物的地方展开了调查。然而,经过几个小时的搜寻,大家既没有发现不明生物,也没有听到村民们所说的那种诡异叫声。不过,在走访中科考队却获得了另外一条线索。

村民们告诉科考队,最近几年他们总是发现成千上万只蟾蜍就像约好了似的,一下子全部聚集到山涧之中,场面十分诡异。随后,一位村民还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村民还说,传说中的“石蹦”很可能就是“万蟾之王”,聚集在溪流里的那数以万计的蟾蜍都是来这里朝拜“石蹦蟾王”的。

由于无量山地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能够到达这里的人非常少。因此,无量山保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自然美景和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那么,在这片原始而神秘的山林当中生活着的“石蹦”,会不会是一种独立进化的未知物种呢?

消失的蟾蜍

在无量山的西北部,有一条水量丰沛、植被茂密的岔河。岔河周围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昆虫种类丰富多样,这样的环境很可能会有大量蟾蜍聚集。

于是,科考队决定前往岔河一探究竟。越接近岔河,山谷中的植被就越发茂密,既有匍匐而生的蕨类植物,又有低矮密集的灌木,更多的则是连片的参天大树。岔河位于山谷之中,河面很窄,清澈的河水从山间汩汩流出。

然而,科考队在河边寻找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有发现一只蟾蜍的身影。这让张教授感到十分不解,他推测可能是因为河水温度太低,而蟾蜍又是一种冷血动物,因此无法在这里大量繁殖。

为了能够尽快破解无量山“石蹦”以及“万蟾聚会”的秘密,张教授邀请了研究两栖动物生存环境的专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饶定齐来做进一步的科学考察。

带着强烈的好奇,饶定齐开始从两栖动物生存环境的角度对岔河河水的水温、水质等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岔河的河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一类水的标准,非常适合蟾蜍等两栖动物的生存。这里的水温基本稳定在15~17 摄氏度,而最适合蟾蜍生长发育的水温恰恰就是10~30 摄氏度。

那么,为什么科考队始终没有在岔河发现蟾蜍呢?

在考察了山谷所在地形之后,饶定齐发现这个山谷比较开阔,中午时分阳光能直射进山谷,紫外线照射相对比较强烈。他认为,白天的时候蟾蜍们为了躲避阳光,很可能藏在河岸茂密的丛林之中。于是,他随即在河岸边挑选了一块2 500 平方米、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群落展开对蟾蜍的搜寻。

经过几个小时的仔细寻找,科考队在饶定齐的带领下,在这片森林里一共仅发现了3 只蟾蜍。这让大家感到十分失望,因为他们既没有发现传说中头顶尖刺、眼放绿光的“石蹦蟾王”,也没有看到达到“万蟾聚会”所需数量规模的蟾蜍。

那么,村民们言之凿凿的“万蟾聚会”是否真实存在呢?

发现哀牢髭蟾蜍

夜幕降临之后,科考队再一次来到岔河进行搜寻。黑暗中的岔河,显得更加神秘。当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接近岔河时,隐约间似乎听到蟾蜍的叫声此起彼伏。

只见在岔河泥泞的岸边,几只蟾蜍好像在赶路似的一蹦一跳地向着河道方向前进。跟随着它们的足迹,科考队来到了河边。这时候,大家惊讶地发现,无数只蟾蜍都已经挤在了河水之中。它们几只一堆,紧紧地抱成一团,就好像是在参加某种神秘的聚会仪式。

这样的场景让专门从事两栖动物研究的专家饶定齐也感到非常吃惊,他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只蟾蜍聚集在了这里,又是什么自然地理因素导致了这些蟾蜍疯狂聚会。

经过仔细的观察,饶定齐发现了河道中蟾蜍们厮打的规律。那些体型较大的蟾蜍大多躲藏在水底的石缝之中,一旦体型较小的蟾蜍发现了它们,就会扑上去,然后紧紧地将其抱住。而随后赶到的小型蟾蜍则会千方百计地将抱在一起的蟾蜍分开。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凌晨5 点钟左右,蟾蜍们才逐渐从河道中离开,消失在森林之中。

第二天一早,两位专家决定带领科考队逆流而上,向东北方向寻觅,看看能否发现一些蟾蜍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当科考队来到接近无量山最高峰顶部的密林中时,突然有队员发现溪流中的岩石旁有一个奇怪的身影。只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正在缓慢地移动,晃眼看去很像是溪流中的一块石头,但一双上浅下深的眼睛始终在警惕地注视着岸上的科考队员。

过了一会儿,这个奇怪的动物突然露出了四肢,开始游动起来。当它将头抬起来之后,大家发现它的头部竟然长有尖锐的硬刺。同行的向导告诉大家,这就是传说中无量山的怪兽“石蹦”。这个发现让两栖动物专家饶定齐十分兴奋,仔细辨认之后他认为这是一种十分濒危的动物“哀牢髭蟾蜍”。

髭是指人的胡须,《乐府诗集·陌上桑》就有云,“下担捋髭须”。正是因为这种蟾蜍嘴巴边上长有许多形如胡须的尖刺,所以才被命名为“髭蟾蜍”。饶定齐告诉大家,哀牢髭蟾蜍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无量山以及哀牢山海拔800~2 600 米的原始森林之中,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它们头上长有的特殊的长刺,是进行自我保护、打败捕食者的一种武器。

不过,这种动物并不像村民们说的那样凶猛、恐怖。它似乎十分害怕,很快便钻到石头底下藏了起来。同时,这只哀牢髭蟾蜍开始了它那特殊的鸣叫。这种声音似鼓似磬,又似琴若弦,在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听来确实瘆人。

饶定齐告诉大家,一般蛙类都是在陆地上鸣叫,而哀牢髭蟾蜍却能够在水底发出这种怪异的叫声。当这种叫声从水底下发出,声波再通过水流传到空中时,就让人难以搞清它的来源和方向。因此,人们往往会被哀牢髭蟾蜍的叫声所惊吓到。而偶尔见到它们的村民,又会因为它们奇怪的长相而对其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它们就被传成了神秘和恐怖的物种。不过,这些特征都是哀牢髭蟾蜍自然进化的结果。

那么,哀牢髭蟾蜍又和“万蟾聚会”有没有联系呢?

揭开谜底

饶定齐认为,哀牢髭蟾蜍的栖息地位于河流上游,这里的水流更急,气温更低,而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不适合“万蟾聚会”的那些蟾蜍生存。同时,哀牢髭蟾蜍与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物种,因此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村民们传说的那种召唤和朝拜的关系。

然而,科考队仍然没有找到“万蟾聚会”的原因。于是,饶定齐建议大家再次回到山下的岔河河谷,那里可能还隐藏着破解这个秘密的线索。

此时的岔河河谷里只能零星见到几只落单的蟾蜍,科考队员们在河道中以及河岸边展开了更为仔细的搜索。就在岔河岸边一个较浅的河滩上,一位队员惊奇地发现了一些透明的管子。每一根管子里都包裹着一颗颗黑色的物体,而这些管子又纠缠在水草或是岸边掉落的枯枝上。

这些管子状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它们和科考队昨晚看到的“万蟾聚会”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饶定齐副研究员认为,这些东西很像是两栖动物刚刚产下的卵。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他将这些物质取样带回。几天之后,科考队从岔河河谷带回的管状物质果然如专家预料的那样出现了奇妙的变化。管状物质里的小黑点长出了小尾巴,变成了一只只小蝌蚪。原来,这些物质果然是蟾蜍的卵。

饶定齐告诉大家,晚上溪流中体型较大的是雌性蟾蜍,而体型较小的则是雄性蟾蜍。它们抱在一起的看似古怪的行为,其实是雄性蟾蜍们正在争夺交配权。而经过研究发现,“万蟾聚会”的蟾蜍是一种两栖动物中比较特殊的种类“溪蟾”。它们只生活在无量山这种山高林密、溪流激瀑的地方。而“万蟾聚会”不过是它们为了生存繁衍,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的一个优良特性。

感召溪蟾的神秘力量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寒来暑往、山涧流水。而所谓的“蟾王”哀牢髭蟾蜍,也不过是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珍稀物种而已。

猜你喜欢
科考队蟾蜍溪流
溪流到了大海
蟾蜍是谁?
溪流到了大海
蟾蜍是谁?
在极地过新年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担当
听!谁在呼救?
溪流小熊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