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春
(江西华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赣州 34141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业企业经常面临产品战略的调整和选择,在淘汰落后产品和研发新产品时,要以精细化财务成本管理为产品战略的选择提供财务支持,产品事业部应运而生。企业设置产品事业部有助于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确保权责清晰,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企业内部各事业部相互学习、借鉴,强化内部控制,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收益,促使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本文基于制造企业视角,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品事业部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提出具体的财务管理对策,旨在助力制造企业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制造企业虽然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实际业务需求构建了预算管理体系,但是企业实施的预算管理并不全面,这是由于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内部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较为浅薄,很多领导和财务人员对预算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掌握存在不足,而且预算管理一般由财务人员负责,其他部门的人员未积极配合,导致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范围较小。第二,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未明确预算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方法,缺乏执行、考核等制度内容,导致企业各部门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无据可依。第三,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未明确各岗位的具体职责,未优化预算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企业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制造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根据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调整经营管理战略目标,不利于企业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制造企业普遍重资产,有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压力,因此对资产、库存和应收账款进行管控尤为重要,其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范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监管及报废等流程和方式,增强企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避免固定资产损坏和丢失,确保企业内部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存货库存及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企业库存产品的损坏,减少企业坏账,避免出现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内部控制体系应运而生。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固定资产及资金的管理流程,重视财务风险分析工作,深入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应对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1]。制造企业一般较为重视研发和生产等重点环节的成本管理以及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忽视了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同时,企业未加强风险预警和评估管理工作,未建立或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致使企业不能积极防范和应对风险,不利于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
制造企业都存在一定的账期赊销结算业务量,前期生产投入的原材料、人工费用等成本需要企业先行垫付。在收款时存在银行承兑或商业承兑结算情况,现金回款占比较小,应收账款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和坏账损失风险。制造企业需要保证现金流,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实施全过程的成本管理,降低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企业还应当建立并完善客户档案,按照信誉度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信誉良好的客户,制造企业可以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针对信誉较差的客户,可以采用现销的方式销售。要加快回款进度,可以为客户提供优惠,使客户及时回款,减少企业坏账[2]。制造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较低,而且在前期项目建设中垫资严重,导致企业内部缺乏运营资金,不利于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制造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较大,企业在内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当探寻新的融资方式,通过多元化渠道筹集资金,增加企业的运营资金,维系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在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虽然有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但大多是短期流动性借款,需要有一定的抵押物才能融到资金。大多数制造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到资金之后,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往往存在“短借长投”的现象,常常出现长期投资效益还没有实现,短期借款就已到期需要归还的情况,存在债务兑付风险[3]。制造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偿还贷款,不仅要付相应的贷款利息和违约金,还要承担银行为实现债权而支出的律师费和诉讼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
在制造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时候,预算管理部门通常会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开展统一的预算编制、审核等工作,从而确定企业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将其层层分解,以便各部门实现既定的预算管理目标。但是预算管理部门在制定业务部门的预算目标、编制预算的时候,对各事业部的业务流程及销售政策等内容不够了解,制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可能脱离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实际,进而影响预算管理目标的达成。企业要根据业务经营活动划分出不同的事业部,为企业划小预算单位,事业部负责人对本事业部的业务运营更精通。事业部根据业务流程及业务实际发展需求制定预算管理目标,有助于增强预算管理目标的科学性,提升事业部预算报告的准确率和及时性,使各部门更快地完成相应的预算管理指标。
制造企业的核算工作较为复杂,财务人员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开展核算管理工作,了解企业各部门的成本费用及利润收入等情况。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核算了解具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是由于各事业部层层汇报或财务人员统计错误,事业部门提交的经营数据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强。企业实行事业部制可以划小核算单位,各事业部可以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建立事业部账套,不断完善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同时,事业部应当将现金流、合同流等融入事业部核算管理流程,使成本核算分析更精细化。
由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未明确财务管理的流程,也未明确各部门的权责义务,且企业内部的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因此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少,产生了灰色地带,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企业成立事业部,实施事业部管理制度,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责任中心和绩效考核中心,以事业部的利润、绩效考核为目标,有利于明确责任人的责任,激发事业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障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4]。同时各事业部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对企业各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结果出来之后,各事业部内部管理人员可以按照相关管理和监督机制,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从而提高各部门内部控制的水平。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成立了财务、行政及业务等部门,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同,岗位性质也不同。各部门在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的统一带领下,履行自身的职责,推动企业整体发展。而制造企业设置多个事业部,实行事业部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发展状况,设置多个利润中心,各事业部相互竞争和学习,有利于企业内部优胜劣汰,提升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5]。
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若干个事业部,需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每个事业部都可以独立开展相关产品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包括产品的制造生产、设计及营销环节,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并且根据具体的经营状况出具财务报表,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各事业部对集团负责,受集团的领导,严格遵守集团的各项流程规定,满足集团各方面的要求。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建议企业运用“事业部即利润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
基于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各事业部应当对利润中心的经营状况负责,根据各利润中心的实际业务需求,独立开展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各事业部还可以强化内部控制,自主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对利润中心的经营活动享有自主权。
在财务系统中,一个集团企业下设多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负责对某一产品或经营活动实施专项管理,而一个事业部作为一个利润中心,应当独立开展账务处理工作。
利润中心总账系统可以满足集团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该系统必须依赖总账系统,也可以与报表、费用报销、资金管理等模块共同使用,提供更完整、全面的财务管理方案。各事业部应当对利润中心总账系统与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税务管理等工作进行集成管理,促进事业部业财融合,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各事业部的会计信息质量[6]。
在资金管理方面,不为每个事业部单独设置账号,资金收支均由总部资金池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存量资金可以在各事业部之间相互调动,以合理配置资金,超额占用资金的事业部需要核算资金占用成本,有资金结余的事业部需要核算资金存款利息收入。资金配置量可以根据“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固定资产-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净利润(+亏损)”等项目的汇总量来确定,目的是真实、准确地反映各事业部的资金运营损益及周转效率。这种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筹集到利率更低的资金,同时调动各事业部的资金运营积极性[7]。
在会计核算方面,内部利润体现各事业部的盈利水平,各事业部在各自的利润中心模块单独进行核算。各事业部应当完善内部分级核算管理体系,严格规定会计核算中各项子业务的具体核算流程,包括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固定资产投入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确认、营业外收支的确认、企业内部公共费用的分摊方法等,使事业部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有数据及审批手续作为利润核算的依据,降低企业审计风险。同时,各个事业部还应当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各自的合同、项目建设情况建立相应的数据资源信息库,实现各事业部间数据资源的共享,使企业总部可以实时掌握各事业部的经营情况,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在税务及社保缴纳方面,各事业部可以单独核算,但是需要将相关数据汇总至公司总部,由公司总部统一向当地税务部门缴纳。员工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划归公司总部统一部署管理,执行统一的薪酬福利制度,与员工有关的薪资、福利、社保等费用根据组织归属划归事业部承担。在纳税业务上,可以根据收入确认归属哪个事业部,与收入关联性不强且无法直接确认的,应在事业部之间确定一个公允的计算方法。
制造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整体经营发展目标,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合理设置事业部。各事业部对具体业务领域负责,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各事业部应当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设置预算管理及成本管理等目标,优化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加强风险评估与分析,科学防范与应对财务风险,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推动企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