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波
王选(1937 ~ 2006),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选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9 月25 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王选曾说“人如其名”,自己的一生都在“选”。
少年时期的王选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用现在的词说,他就是学霸。1954 年,17 岁的他在上海参加高考,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报考北京大学。
不出所料,迎着秋日的艳阳,他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进入了数学力学系。大二开始分专业,好多同学都选择了数学专业,王选却在犹豫。
“我想报另一个专业。”王选对同学们说。
“什么专业都不如数学专业呀,你还犹豫什么呢?”
“我要报计算数学。”
“计算数学?”同学们都在摇头,“跟计算机打交道很枯燥的,没意思。”
“我就认准计算数学了!”
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一定没有想到,眼前这个被他们认为选错了专业的人,后来竟然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
1958 年,北大开始自行研制每秒定点运算1 万次的“红旗机”。
王选当时刚从北大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留校工作,他参加了“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劳动量非常大,一般人难以忍受。
“王选,该吃饭了,食堂一会儿关门了。”伙伴们关心地说。
他还在埋头工作,忘掉吃饭是经常的事情。
“王选,这都几点了,你还不回去睡觉啊?”
“手里这点活儿没干完,我睡不着。”王选连头都不抬。
那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工作14 小时以上,最紧张的时候,40 个小时都不曾合眼,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
终于,王选累倒了。
过度的疲劳和饥饿,摧垮了他的身体,他连续几天低烧不退,胸闷憋气,不得不回到上海治病。
治疗期间,王选心里仍然在工作上,他一边坚持阅读科技文献,一边请师姐陈堃銶帮忙。陈堃銶比王选高一届,毕业后留在北大数学系工作。她给王选寄来了美国计算机学会的权威杂志,两人互相鼓励,交流信息。
待健康稍有恢复后,王选立刻返回北大校园,和同事继续研制计算机语言编译系统。
早在1975 年,王选就开始在激光照排技术这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上探索了。
那时候,国家对科研人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王选每月只有四十几元的收入,除了买书和必要的生活花销外,其他钱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
搞研究就要去情报所查资料,路途远就得坐公交车。有熟人见王选提前一站下了车,就问:“咦?你是不是下错站了?”
王选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少坐一站能省5 分钱呢。”
情报所的好多资料都需要收集。他不复印,而是拿着笔记本抄写:“我抄一遍,一是为了省钱,二是能加强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办事情还是自己动手好。”
王选自己这一动手,就从1975 年干到了1993 年春节,做了差不多18年。其间没有任何节假日,每天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
汉字呈现在屏幕上,是需要科技来支撑的。
用激光束扫描,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 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汉字来说这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困难吓不倒王选,他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又有软硬件兼修的背景,克服了一个个难关。
第一个难关,是计算机存储。
王选经过多年实践,得出了模拟存储没有前途的结论,必须采用“数字存储”的技术途径。这是王选研制照排项目的一个重大突破,他针对汉字字数、字体繁多等技术难点,发明了世界首创的“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描述汉字字形的信息压缩技术”,一举解决了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这一难题。
接下来,还有第二个难关,采用什么样的输出方案,将压缩后的汉字信息高速、高质量地还原和输出,这是照排系统的关键。
研究了大量资料后,王选作出研制照排系统的第二个重要决策:跨过当时流行的二代机和三代机,直接研制世界上尚无成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经过几十次试验,喜讯传来,王选的科研团队终于在1979 年和1980年排印出第一张报纸样张和第一本样书《伍豪之剑》,这标志着激光照排技术取得了重大成果。
1981 年,在中国的科技界传诵着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中国首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原理性样机通过部级鉴定。
2000 年,在一次体检中,王选被查出患有肺癌。
面对病魔,他没有丝毫的畏惧,仍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被确诊癌症到去世的1941 个日子里,王选经历了9 个周期的化疗,115 次放疗,28 次热疗。在这种情况下,他参加了300 多次活动和会议,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共计11 余万字。
2002 年,王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同年8 月,他开始撰写《阅读文献的习惯使我终生受益》一文,结合自己取得科研成功的经历,对阅读科研文献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了总结阐述。当时他的肺部做了大手术,这篇3000 字的文章他写一会儿,歇一下,几天才完成。
2006 年2 月13 日,病魔残忍地夺走了王选的生命,他生命的年轮在70 岁画上了句号。
“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
这句话是王选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
告别铅与火,跨入光与电。“当代毕昇”王选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存史册,光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