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冰
两千多年前,从秦朝泗水郡沛县丰邑走出的“泗水亭长”刘邦,建立汉王朝。从此,世界历史上逐渐有了汉字、汉语、汉文化等特定称谓。一个“汉”字,成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构筑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传承发展两汉文化,是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使命。近年来,徐州文广旅局与徐州广电携手打造“国潮汉风 快哉徐州”文旅品牌,组织开展汉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深入挖掘阐释两汉文化价值,艺术再现代表性强、识别性强的元素,让悠远的两汉文化在舞台上“复活”,充分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共识、共鸣和共融。
徐州作为“汉之源”的地位及其鲜明的两汉文化特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复活两千年前的文化,首先要从地理形态、地域形态、文化形态对两汉文化的形成发展进行梳理,发掘徐州文脉在当下的投射。
一是文化精神的传承。汉朝形成了疆土一统、制度一统、文化一统的“大一统”格局,在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取得开拓性发展。追求理想、建功立业、革故鼎新等“刚健有为”的精神在这一时期充分彰显,并作为精神内核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今天,“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激励我们不断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古今传承,一脉贯通。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大汉雄风”是永恒的主题。多届汉文化旅游节上,以复原的汉代乐器演奏的《垓下之围》,让英雄精神在今天回响;以深沉浑厚的胡笳独奏融入西域音乐元素演奏的《胡笳十八拍》,再现“马背上”的远征壮歌。“刚健有为”的精神通过舞台艺术直抵当下。
二是文化符号的提炼。两汉四百年留下无数传奇故事、稀世珍宝,雄浑豪迈的《大风歌》、项羽虞姬的爱情故事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汉文化旅游节上编排的《大风歌》节目重新编曲演唱《大风歌》,对“高祖还乡歌大风”进行场景演绎;双人舞《十面埋伏》再现一代枭雄项羽被困垓下与虞姬生死离别的凄美故事。赋予汉文化一定的“符号化”,是传播的有效手段。以汉服为代表的“礼”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向生活秩序渗透的重要途径,也是古代社会道德生活成功构建的重要基石。汉服中的圆袖交领,代表着天圆地方;中缝垂带,代表着正直之道。还有一些精美的图案,像莲生贵子、牡丹富贵,等等,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中国·徐州第十二届汉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暨最美汉服国际推广大赛颁奖典礼》以汉服为载体,展现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和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这些文化符号的提炼贯通古今,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因子。
三是文化审美的共频。文化本身带有美学价值。通过舞台艺术的创造,让观众不仅在文化内容上达成共识,而且在文化审美上共情共鸣,才能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两汉时期,大气磅礴的汉赋,质朴奔放的舞蹈,肆意豁达的百戏,都体现着泱泱大国的豪放气度与勃勃生机。情景演出《汉风华章》作为汉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再现汉宫夜宴的华丽场景,盘古舞、折腰舞以及汉代百戏等在舞台上一一再现,均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共鸣。文化之美通过服装、音乐、舞蹈、大屏视觉等舞台手段聚合成艺术场景,散发出无穷魅力。
讲好两汉文化故事,需要唤醒文物、遗产、文字,顺应当下的视听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赋予其时代性、先进性、多样性,为观众提供进入历史甬道的路径。
首先,媒介化场景的营造。《汉风遇见吴韵》专场演出以徐州彭祖楼广场为舞台基准,将舞台分为楼上长廊两层表演区、楼下广场两层表演区,辅以大屏、彩幕等多科技手段,布置旌旗、乐器等场景,将典籍文字中描绘汉代生活场景进行重塑,营造出古今结合的效果,实现多舞台多空间的沉浸式体验。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光影声画的现场调度灵动起来,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观众也从中获取了直观深刻的文化浸入与文化认知。
其次,历史叙事的多样化表达。《中国·徐州第十二届汉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暨最美汉服国际推广大赛颁奖典礼》对汉服文化进行系统梳理,以三段意境短片结构整场演出,分别为《初羽》《葳蕤》《生息》,对汉服起源、流行、传承进行分场景叙事,并选取典籍中的经典文字对其进行阐释,如“生息”一篇,阐释为:“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既准确表达了汉服生生不息传承千载的意思,又赋予其厚重的文化意蕴。在对汉服设计、汉服推广等各奖项进行颁奖时,又采用嘉宾开奖、宣读颁奖词这一形式进行提炼概括。这些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极大丰富了历史叙事的多样性,给受众带来了多维文化体验。
再次,新技术的赋能。如何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场景,让历史文化在当下语境中更易于传播……这些课题随着VR、AR技术的应用,让虚拟空间营造成为可能。通过新技术的赋能,一幅画所描绘的历史场景成为舞台人物的活动背景,人们可以穿越到几千年前的市井、宫廷,参与到其中的歌舞百戏、吟诗作画中,获得极强的体验感。古老的静态的文物也能通过视频技术制作出动起来活起来的效果,直接成为舞台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汉文化旅游节上推出的无人机表演,将刘邦歌大风、汉舞俑等形象呈现在夜空中,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随着裸眼3D等新技术的舞台应用,越来越多的历史场景将会被复原,为历史文化复活提供更多实现路径。
让悠远的、抽象的甚至陌生的文化内容转化为被当代人接受的故事,是文化复活的关键因素。把文化记忆嫁接进当下语境,需要对舞台艺术表现进行创意,打开文化走进时代的时尚之门,在潮流与传统之间搭建交融互通的艺术桥梁。主要有以下方式:
节目形式混搭。让文化内核、历史叙事落地,就必须找准它们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契合点。当下,人们已不再满足传统的歌舞、小品与戏剧对历史文化的承载与表现。各种表演形式的混搭能够创造出新奇、生动的年轻态视角,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2021年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相声剧《你所不知道的徐州我知道》以古人穿越到今天的方式推荐徐州旅游,混搭了相声、戏曲、小品、流行歌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场景体验和情景叙事相融合,营造了新、奇、特的节目效果。
戏剧冲突营造。将历史文化的文本、事件或人物改编成故事,创意与之匹配的戏剧化情境,可以以戏剧演出的沉浸感消解文化传播枯燥无味的困扰。在《汉风遇见吴韵》专场演出中,导演组专门创排了《博物馆奇妙夜》的节目,一队芭蕾女孩与徐州博物馆中的汉舞俑相遇,起初现代芭蕾女孩对汉舞充满好奇,继而与舞俑们斗舞,最终两个不同时代的舞者们融为一体。演员们在沉浸的空间中、逼真的情境里,用极具张力的汉舞及芭蕾打开了观众进入历史的一种视角,营造出如真似幻的艺术效果。“斗舞”这种合理性虚构,对解读传统文化赋予了充分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戏剧化、场景化的演绎中完成了古今文化的碰撞与传播。
视听氛围渲染。大屏、灯光、服装、道具等已成为现代舞台艺术的常用工具,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渲染视听氛围,营造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有助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理解。2021年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编创的汉服情景创意秀《醉霓裳》,设计了柳琴戏演员与Rap的碰撞。舞台中间设置一道屏风,屏风前为柳琴戏演员,屏风后隐藏了Rap演员。柳琴戏演罢,屏风打开,音乐、灯光转换,Rap演员鱼贯而出,形成了不一样的视听冲击。《博物馆奇妙夜》在创排中也充分利用视频手段,让博物馆中的舞俑“手舞足蹈”活起来。这些视听手段的运用让文化理念、文化意蕴、文化故事得以灵动呈现,切实让历史文化以流行语态走进了当下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