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颖
调研式报道是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最能体现践行“四力”要求的形式之一。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调研式报道先后推出,《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全面小康 追梦之路调研行》《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十县十镇十村十企调研行》等,都发挥了调查研究这一重要方法的作用,很好地增强了全民化主题报道的深度。
江苏广电总台联合江苏省高端智库,于2021年底推出的融媒体新闻行动《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环省行》,将调研式报道手法与融媒体新闻行动相结合,在制作手法、呈现形式、调研主题、调研主体、结果反馈等各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创新。该新闻行动在我苏网、我苏客户端、荔枝网、荔枝新闻客户端、“江苏新闻”微博微信、“江苏新闻广播”微博微信以及江苏省13个设区市微信公众号实现矩阵式传播,并创建《活力江苏》《民生梦想清单》等多个专区,“120 秒读懂活力苏州”“85秒看活力宿迁全速前进”等多个话题,累计发稿超千条,总阅读量破亿。其中,50条短视频登上微博热搜榜,1条稿件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3条稿件被江苏省委网信办全省推送,为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调研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我党的“传家宝”。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调研式报道成为越来越多新型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探索中的“关键一招”,其旨在通过深耕基层的鲜活案例,在思辨中展示破解发展共性问题的普遍经验,形成富有建设性的正向舆论引导局面。
2021年11月27日,中共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江苏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正式展开。做好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宣传报道成为全省各家主流媒体的必答题。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紧扣本次党代会报告的热点内容,发挥智库专家优势,在电视、广播、新媒体协作下,推出《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环省行》(以下简称“《环省行》”)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节目组奔赴江苏13个设区市,以基层调研为主要抓手,通过行走火热现场、倾听民意心声、对话智库专家、专访主政官员等调研形式,将党政决策部门、新型智库、媒体与广大群众联系在一起,形成有反馈、有互动的有效闭环。该新闻行动展现了各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担当作为。
紧扣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大主题,节目结合江苏各设区市的发展定位,设定每个设区市1个大主题和2至3个小主题。调研团队分赴各市围绕主题进行调研、采访,重点由当地百姓谈五年来的生活体会和对未来的畅想,形成一份带给当地主政官员的百姓梦想清单;各市主要负责人谈贯彻落实党代会的思路举措,回应老百姓关切;由智库专家主要对各市的发展现状和思路做分析解读,总结提升。
如南京篇,记者通过采访两位在不同岗位深耕的创新人才,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南京打造全球创新之都的活力和底气;在常州篇中,记者创新形式打卡了长三角“五大中轴”,从交通、创新、产业、生态、文旅等方面,带观众和网友领略了常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时与势”;南通篇借力短视频表达,采用大量现场,串联人物故事,生动展示适老化改造如何让老人更加舒适安全;扬州篇创新运用“运河地图”特技模式,将大运河文化带串联成线,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宿迁篇在介绍当地产业振兴时,破传统时政主题报道的语态,从老百姓身边可感可知的点例切入,使报道鲜活生动,可看性强;盐城篇以返乡经营家庭农场的90后大学生为线索,串联起发展高效农业、农旅融合的美丽乡村,将盐城人对于当下生活的满足感、获得感逐一展现。
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如何发挥好调研式报道的优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调研式报道,一般分为记者蹲点调研和与外脑联手调研两种。前者多要求记者以公众视角,挖掘发现被调研选题的思路做法;后者则包括专家学者、评论员等不止一类的调研主体。实际上,两种调研式报道各有所长,并无孰优孰劣区别,选择何种方式开展调研报道,关键是考虑同主题的适配度。前者更适用于以践行“四力”方式挖掘好做法、好故事、好典型;后者则更适用于把基层实践总结提炼,上升为决策依归的深度报道。基于此,前者的调研主体多为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属性促使其能成为百姓与党委政府的连心桥;后者则在媒体从业人员基础上,加入如学者、专家、参事等智库群体,智库专家在政治精英和社会民众之间架起连接,其重要的作用是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进行概括和提炼,更加精准地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综上,前后两者在功能发挥上,虽分工不同,但路径可以同归。此次江苏广电总台推出的新闻行动,更多的是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这一宏大主题,为各地党委政府更好地落实“六个显著提升”目标任务,抓好九个方面重点工作,奏响接续奋斗最强音提供舆论支撑。因此,引入邀请智库专家到基层一线深入调研,提升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如何选取与各集主题相匹配和适应的智库专家,是该类调研式报道成功的关键之一。就《环省行》而言,智库专家的选取需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考量:
一是权威性。智库专家作为意见领袖,在整个报道中承担着观点输出与分享的任务。观点何以在短时间让公众“信服”?还在于专家本人在主攻专业领域上的突出表现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二是匹配度。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有将调研主题与专家研究的擅长领域精准配对、糅合,才能使观点更具针对性、有效性,让调研式报道言之有物的同时,提升逻辑层次与价值内核。当然,选择专家时要避免两种类型:“万金油”型专家,使得观点不痛不痒,缺乏“点睛”之意;“老学究”型专家,不能很好地将专业化知识以通俗化表达。
三是配合度。媒体报道尤其是电视报道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活动,需要各环节的协作协同,这就需要智库专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支持,同时在具体拍摄环节,能根据前期拍摄沟通,在镜头着装、镜头语言等方面与团队磨合。
13集、13个主题与13位智库专家携手,以研究领域的适配度决定建议意见的适配度。如南京篇突出“创新”“开放”等多个关键词,展现“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典范城市”定位,节目组邀请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点评。常州篇以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为主题,节目组邀请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博导沈坤荣,就其擅长的制造业参与调研,在总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破题建议,得到当地主政官员高度认可。
在“外脑”联手调研中,明确各自角色定位,是调研式报道成功的关键。要发挥报道效能,用好“外脑”的叠加作用,就需要充分明晰几方的角色定位,通过差异化定位增强报道的厚度和完整度。在此次新闻行动中,节目明确将几方角色定位为——各地主政官员的角色是回应百姓心声、畅聊发展思路;智库专家定位为以各自契合的专业优势、专业背景,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形成调研结论,并在演播室对各设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支招”;记者则定位为体验者、观察者,作为观众的眼睛、耳朵,带着广大观众去发现、看见正在不断发展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借由媒体与主政官员、智库专家、广大人民群众的衔接,观察和发现全省上下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开启新程的目标路径、思路举措和担当作为。
调研式报道最为忌讳的是在对上与向下之间出现信息传递的脱节。本次新闻行动中,江苏广电总台提前与13个设市区新媒体平台联动,在新闻行动前推出全媒体平台矩阵调研话题,如“大家心中的南京、苏州……是怎么样的?”“打卡新无锡……”“你想问书记、市长什么话?”等,最大程度利用网络征集梳理各地百姓感受、心声、愿望,既作为媒体融合的产品,也是一次走入基层民意的田野调查。此外,联动13个设区市以及64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海采同期1000多组,制作《给书记的梦想清单》视频短片。主要领导点击视频了解民情民意,当场回应形成闭环互动,此举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贴近性、可看性、互动性,不仅得到了各设区市主政官员的肯定,也成为本次新闻行动的一大亮点。
作为一档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媒体产品,策划之初就明确将融合创新贯穿主题主线报道始终。在打造30分钟广播、电视特别节目的基础上,同步打造“多个一”融合创新产品。
打造一个演播室“云客厅”的概念。即在江苏广电总台搭建一个“云客厅”,邀请江苏13地市主政官员、智库专家、百姓网友等进入云空间,畅聊江苏高质量发展,共同打开发展新未来。
推出一组书记同期声、一组城市风貌短片等短视频产品。充分发挥广电媒体音视频制作传播优势,更大力度强化融合传播,形成一份13个设区市全媒体民意调研成果。此外,为此次新闻行动量身打造“13+1”条“活力江苏”系列短视频,生动反映江苏13个设区市的火热实践、昂扬风貌,速览各市奋力发展图景。
制作一系列智库调研微报告。此类调研报告不同于以往的内参式调研报告,它们既是节目中一条条鲜活的报道,也可以在新媒体端形成若干个调研报告产品。
可以说,一批融合创新产品,突破了过往新闻行动停留在说故事、讲点例、谈成就的常用报道方式,而是更强调发挥“桥梁”作用——集思广益,将百姓对党委政府工作、对家乡发展的想法有效收集,直达主政官员;有的放矢,将党委政府对百姓的回应,对地区发展的规划,以全媒体产品的形式告知百姓,凸显调研式报道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助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