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00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以儒家思想体系为主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肩负着传承、捍卫和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重任。采取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并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用英语传播引以自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奋斗。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四大发明”、武术、茶文化无一不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根基,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儒家思想体系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脉,“四书”“五经” 是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宝库。17—18世纪传播至欧洲的程朱理学,促进了儒家思想与欧洲新思想的结合。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尚公、重礼、贵和精神在当今世界相当宝贵。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理念,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理念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正是全人类保护生态、共建美好家园的思想理念基础。“和而不同”是我国一贯主张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新表述和富有辩证色彩的新概括。世界各国在保持各自主体性的前提下,承认各自的不同,并尊重不同个体的独特性,个体之间从而和谐相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为人类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都具有全局性的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出的解决全球问题的答案。“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渊源。《尚书·虞书·尧典》中有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昭,协和万邦。”[1]“协和万邦”有“和谐”和“天下观念”两方面含义,体现了中华传统儒家思想的“和谐”这个核心理念,提倡要用交往感化对方,不要轻易诉诸武力。
世界文明是由各个民族、国家文明汇集共同形成的,其中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2]这为塑造国际社会秩序、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指明了文明建设与发展层面的实践路径。
各民族、国家之间必然存在政治差异和文化壁垒,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难免发生碰撞和冲突。相对处于弱势的国家在与经济领域的强势国家和政治领域的霸权国家交往中,往往文化领域被入侵,精神文明层面建设受阻碍。以往西方发达国家直接掠夺相对落后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如今更多的是通过巩固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压制其他国家,进一步瓦解其他国家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全人类命运相连、利益交织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3]文明交流的前提是对他国身份的认同,交流的目的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开展文化互动,首先要尊重并认同他国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属性,也要充分保留自身的文明特色,体现出差异性。倘若本民族、国家特有的文化元素被取代甚至消失,那么文化自信也就无法建立。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知自身的政治地位、文化属性、历史文明,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坚决捍卫自身文化独立;要加快培育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守文化底线,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和自信。
教育是文化复兴的基础,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传承、捍卫和输出母语文化时产生了严重的危机。例如,一些大学生忽视对孔孟之道的传承,不知道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孔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ous,对儒/道(Confucianism/Taoism)的真谛更是知之甚少。有些博士生的中国文化底蕴也很淡薄,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母语及母语文化边缘化的现状,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4]有学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的失败或低效,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5]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风暴的席卷下面临巨大的传承危机。因此,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教学中的比重,着力强化在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是当务之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振兴需要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道德风貌,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加强对青年人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激发,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后的自信和自豪,这种深厚的情愫坚定了爱国信念,言谈举止自然体现出爱国热情。因此,系统、多角度地学习用英文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
从文化、语言及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看,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同时又是必要的学习资源,这也是英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所在。英语及其文化所表达的信息首先在母语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同时还要通过母语的文化背景和两种文化的比较,在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中深入学习外语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生能否全面系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影响英语文化学习的效果。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其为跨文化交际与教学提供平台和桥梁。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际,英语学习既可以了解异国文化,并用英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也能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及价值观念。把英语作为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深入透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首要的因素和目标。作为中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种形势下,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地意识到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忽略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务之急,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开展相关教学。
当代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英语文化教育比重较大的问题,导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平等地位,明确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比重在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改革创新教学大纲,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教学计划中的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丰富深厚,如果应用在当今时代,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汲取精华,并基于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开发全新的教学理念,钻研高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引领和培养,筑牢其文化自信和民族意识、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对待文化差异,使其在中外优秀文化学习中得到滋养并健康成长,培养具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我们要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传播能力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制定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传播的教学方案,统一改革英语教材的编制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既要教授用英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技能,强化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
1.教材要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Andy Kirkpatrick(安迪·柯克帕特里克)认为,英语课程设计应该反映学习者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以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教材内容也需要体现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6]因此,大学英语教材要增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英文表达,如可在每单元后附上与该单元内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输入”更多的相关信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内容。
2.教法要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的真实性
语言教学中,既要强调语境的真实性,又要强调交际的真实性。在英语课堂教学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中,要充分考虑贴近作为交流主体的学习者——当代大学生生活和情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依靠多媒体网络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尽量真实地呈现在课堂上,还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主题内容创设合理的语境,如通过设置假期邀请朋友一起去看京剧表演的对话,引入传统京剧艺术;通过让学生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学习中国文化古迹的历史和概况等,在这样的情景设定中,学习者进行真实的对话交流和学习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也是文化真实性的具体体现。学生可通过第二、第三课堂亲身体验各种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物展览、在中国传统节日去社区传播节日习俗等,进一步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加深理解,在实践中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并且能够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使命,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教师自身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青年学子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改变英语教师教学理念;纵览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教师的教法是影响学生知识接受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广大英语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使学生在提高英语知识储备的同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从根本上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4.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英语教学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交流的历史重任。学生要既能“输入”又能“输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英文信息,因此教材的选用、教法的实践、英语教师的引导等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要关注是否平等地交流信息。由于中国南北方地区口音和学生本身学习语言发音的问题,学生作为英语学习者的口音问题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过于关注口音必定影响学习英语的热情,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交流上的不自信,影响学习效果。中国人学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交流信息,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交际语,其在不同国家都会存在英语地域特点的口音问题,学生完全不需要焦虑。
5.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综合评估
在评估平时的英语作业和考试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考核形式来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的程度。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只检测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技能,还要提高考核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学习成果和重视力度。教师可以从改变和创新考试体制入手,把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列入考试大纲,这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更有目标和针对性。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梦,作为中国未来创造者的大学生,需要系统而又深入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充当对外传播大使的过程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此过程中,应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捍卫中国文化主权,确保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要守护脚下的文化土地,在奋进新征程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不惧艰难险阻,主动迎接挑战,“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