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小平
“躺平”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热词,意指面对压力和挫折,不再奋力拼搏、渴求成功,而是缺乏信心、直接“躺平”,得过且过混日子。这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现象。
现实中,这种“躺平”干部在干部队伍中也不鲜见。一些干部推动工作热衷喊口号、“唱空城”,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有的拈轻怕重“做样子”,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挑三拣四、讨价还价;有的对工作情况一问三不知,碰到难题“两手一摊”;有的甚至“不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尸位素餐、浑浑噩噩,等等。群众对这种不担当、不作为的“躺平”干部深恶痛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当前,已经开启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这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未来、艰辛与辉煌的新的历史进程,尤其需要党员干部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敢于担当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而“躺平”干部遇到问题看不见、绕道走,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负责、不作为,该抓的事不抓、该管的事不管,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既耽误事业发展,又损害党的形象,更伤害民心。防止和纠正这一不良倾向,关键是要让“躺平”干部躺不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少数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躺平”,归根到底还是思想认识出了问题,淡忘了初心和使命。“心病”还需“心药”来治,让“躺平”干部躺不住,必做从“病根”抓起,让其从思想深处站立起来,切实增强信心、增进自觉、焕发斗志。这就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
选好人、用对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把“躺不住”的干部用起来,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就会蔚然成风。如果让无担当、不干事的“躺平”干部安安稳稳,甚至“得到好处”,就会助长“躺平”倾向,挫伤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就会耽误改革发展,损害群众利益。只有让“躺不住”的干部受重用、让“躺平”的干部没市场,真正做到优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才能使广大干部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是干部管理的一个顽疾,也是滋生“躺平”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躺平”的宽容,就是对“躺不住”的不公平,对党和人民群众的不负责。对违法乱纪的干部要严处,对“躺平”者也要动真碰硬。要用好问责有效武器,强化组织处理措施,该批评的批评教育、该警示的警示诫勉、该问责的严格问责,使那些对工作无所用心、敷衍了事的人坐立不安,让那些无所作为、浑浑噩噩的人呆不下去,难过组织关、群众关。这样,才能拉高“躺平”成本,使干部“躺平”而不得,永葆向上动力。
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需要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工作合力。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到位,自然就会增强担当作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既要大力宣传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先进典型,又要“充电”蓄力量,砥砺“跑得快”的实干本领;既要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健全激励保障制度,让锐意进取的干部吃下“定心丸”,又要减轻基层负担,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打出这样的“组合拳”,就能推动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专心致志地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干部就要“干”字当头。适逢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伟大事业的广阔舞台上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