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真情付笔端
——读汪幸东同志诗词作品有感

2022-02-10 03:05邱九如
东坡赤壁诗词 2022年1期

邱九如

(作者邱九如,系浠水县诗词学会会长、清泉诗社社长、东坡赤壁诗社常务理事)

随着中华诗词的普及与推广,我县写作旧体诗词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既有胸藏文墨的饱学之士,也有初识平仄的好诗之人;既有忙于生计的平民,也有勤于稼穑的农民。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一些案牍劳形、工作繁忙的党政干部也经常在闲暇之时,运用中华诗词感事咏物、抒怀励志,以一种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展现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策湖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书记、管理处主任汪幸东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汪幸东同志,是浠水师范实行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政策后招收的首批学生之一。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校就读期间打下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参加工作后,虽辗转多地多个岗位,但始终坚持刻苦自学,古今中外,无不涉猎;经史子集,亦多浏览;诗词曲赋,更是精读细研。由于旁搜远绍,兼收并蓄,故知识积累日渐丰厚,文化视野越发开阔,加之阅历丰富,才思敏捷,写起诗来也是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其诗词作品,不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格调高雅,且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赞美,对仁人志士的钦慕景仰,对山川胜景和普通劳动者的热爱与赞赏。读后,让人心头一热,感奋不已。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中共浠水县委统战部、浠水县总工会、浠水县文联联合主办了“纪念建党100 周年‘同心向党’书画摄影征文大赛”。全县诗词作者满怀对党的忠诚,认真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大力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事迹,写出了不少情真意挚、字凝句炼的旧体诗词,为大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经过认真评选,汪幸东的《光明行——庆祝建党100 周年》获旧体诗词类二等奖。其诗:“烟雨南湖火种生,苍黄一炬聚群英。茫茫暗夜星星亮,朗朗新天灼灼明。烈焰腾时摧腐朽,晖光照处播繁荣。百年恰是风华茂,四海同心又远征。”首联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1921 年7月,烟雨迷蒙的嘉兴南湖上,一艘游船上灯火闪耀,一群志向远大、敢为人先的青年才俊聚集在火炬的周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同探讨中华民族复兴大计。“苍黄”一词出自《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用以比喻事物变化反复,并引申为天翻地覆。作者用在这里,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无疑是恰当的。颔联紧承上联,写这一伟大事变,犹如茫茫黑夜中一束星光,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更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指引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前赴后继,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人平等、阳光普照的解放区。“茫茫暗夜”喻风雨如晦、暗无天日的旧中国;“朗朗新天”指人民当家作主的天下,即“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两句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前句充满了忧虑和愤慨,后句洋溢着自豪与赞美。“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一暗一明,相得益彰。颈联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点燃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变为驱散黑暗、摧毁腐朽势力的熊熊烈焰。新中国成立了,党的灿烂光辉照遍中华大地,祖国到处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尾联遥应首联。回望峥嵘岁月,恰是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将永葆蓬勃向上的朝气、攻坚克难的锐气,胸怀千秋业,启航新征程,领导全国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出发,向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这首诗构思立意精妙。全诗围绕诗题“光明行”摛藻绘句,“火种”“一炬”“烈焰”“晖光”等词,如繁枝茂叶支撑“光明”这一树干,恰到好处,烘托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正义事业和光明未来这一主旨。同时以“火种生”开端,用“百年茂”作结,前“生”后“茂”,自然对应;由“生”而“茂”,绾合首尾,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奋斗历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对党深挚不渝、无限崇敬之情,渗透于字中、流露于纸上。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或大声疾呼,或殚精竭虑,或舍身取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吸引历代诗人歌之咏之。汪幸东同志谙熟中国历史,敬佩英雄豪杰,也写了不少咏史怀人、歌贤颂彦之作。《端午怀屈原》:“独开醒眼哀浮世,自遣孤怀许旧邦”,是对屈原高远深邃的宽广视野、超凡脱俗的高洁胸襟、忧国哀民的殷切情怀的深情追念。《参观李时珍纪念馆》:“不辞艰险勘真伪,常辨疑难起死生”,是对李时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的求实精神,考古证今、穷究物理的科学态度,辨疑解难、救死扶伤的人道行为极力推崇。《痛悼袁隆平院士》:“平生素志滋琼树,一寸丹心留玉田”,是对袁隆平情倾田畴、专谋稻粱的执着精神,一心为民、宁静致远的高尚品德,与时倶进、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热情颂扬。作为浠水人,汪幸东同志更被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爱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所感动,为先生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而骄傲。请看《缅怀闻一多先生》:“不死精神不朽名,望天湖畔忆先生。持身风节孤标立,重世文章大笔横。一片丹心歌七子,千秋碧血壮春城。英魂长与家山在,月照巴河鹤有声。”首联写作者到望天湖畔,瞻仰闻一多故居旧址,缅怀先生生平事迹。先生热爱祖国,潜心学术,其精神流芳百世,激励后人;其英名光耀千秋,彪炳史册。颔联承接上联,追述先生的高操劲节和雄文巨著。先生严于律己,持身守正,以铁骨铮铮、刚直不阿的光辉形象,傲立于世;治学严谨,文笔雄健,以著作等身、文章传世的丰硕成果享誉学界。颈联写先生倾注诗歌和壮烈牺牲。闻一多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对新诗更是倾注了满腔热忱。他的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写于1925年3月的《七子之歌》,用拟人的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等7 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喻从祖国母亲手中被夺走的7 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意在唤醒民众,振兴中华,收复失地。可谓丹心耿耿,一片赤诚。先生秉性耿介,胸襟坦荡,为了追求真理,面对死亡威胁,仍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直至血洒昆明。其英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其浩然正气,贯长虹、存人间。尾联呼应首联,写先生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其英灵与家山同在,忠魂和故土共存,精神随巴水长流,如日月永恒。“鹤有声”,系化用成语“鹤唳华亭”,有思念、怀旧之意。用于此处,与首联中的“忆先生”前后照应,一脉贯通,充分表达了作者缅怀先生业绩,感佩先生壮举,弘扬先生精神的真实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汪幸东同志热爱山水田园,偶有闲暇,喜欢邀朋约友,游山逛水,探胜览景。每当登高望远,思绪纷飞,仿佛秀岭幽壑涌入襟怀;每当临水观光,意兴盎然,犹如柔波细浪,荡漾心田。于是,“情动而辞发”,即兴奋笔成诗。且看《城山之游》:“又得浮生半日闲,轻车徐步上城山。村烟淡淡青芜外,塔影层层碧落间。坐听松风销世虑,行看竹色涤尘颜。昂藏渐逐星霜改,合与时流作一般。”城山,位于巴河镇城山村与清泉镇神山村接壤处,是浠水境内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山上有三国时东吴孙权土城故址、清同治年间依山垒砌的石寨基址,以及气势磅礴、清晰醒目的摩崖刻字和错落有致、金殿交碧的寺院建筑。这里竹茂林丰,景观荟萃,是享誉一方的旅游景点和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汪幸东与一班文朋诗友,曾多次畅游城山,并分别以“城”“山”“之”“游”为韵,各自写诗4 首,相互切磋。此诗是其中一首。首联写忙里偷闲,抽出半天时间游览城山。时间如此之紧,为何还要“轻车徐步上城山”?颔联顺着读者的疑问,点出了城山的魅力所在。透过丛丛杂草,可以看到淡淡的炊烟,正从掩映于山间的农家中飘出。气势巍峨的佛塔,高耸入云,直插苍穹。高低相形,远近相错。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此联对仗工整,用字遣词,也颇具匠心。“塔影”之“影”,言石塔之高,与“碧落”一词相互映衬,更显其高。颈联宕开一笔,由写景状物,导入作者观光览胜的切身感受。“坐听松风”,倍感心澄意静,世虑全无;“行看竹色”,顿觉水月拂面,容颜清朗。进入这种清静雅致、超尘拔俗的境界,尾联的人生感悟,也就顺势而出。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磨砺,那些曾经气宇轩昂、精力健旺的有为之士,也会逐渐衰老,与平民百姓并无二致。游山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身心的放松,更是境界的升华、智慧的启迪。这首记游诗别具一格,仅颔联正面描写城山景观,颈联只是写游览中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借景抒情,托物寄慨。这样抒写,似更能激起人们到此一游的兴致。全诗首联叙事,叙中有感慨。颔、颈写景,景中寓以感想。尾联议论,蕴以感悟。总之,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议论、言情于一体的上乘之作,让人从清幽恬静的景色描写和深入浅出的叙事议论中,体会到作者寄情山水、陶醉自然的雅趣和淡泊名利的心境。

2017 年3 月,汪幸东同志被任命为浠水策湖湿地公园党工委书记、管理处主任。上任后,他与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道,带领辖区内的渔民,积极退池还湖、清淤除垢,推进综合治理;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养花,恢复生态环境;通过筑堤固岸、修路扩道,完善基础设施,使湖区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18 年12 月,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评估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他对这方倾注大量心血、洒下辛勤汗水的锦绣田园,更是一往情深,热情讴歌。“风翻鹭影连云白,水映桃花夹岸红”(《策湖春日游》),策湖春日的天光水韵,是如此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柳线牵风舞,荷盘托露香”(《夏日游策湖》),策湖夏季的美景秀色,是那么妩媚动人,清丽飘逸。“语声惊起滩头鸟,争上苍芦匼匝飞”(《巡湖即景》),策湖的秋天,又是这样的空旷清幽,动静相融。“柳色有无中,芦影蓬蓬。渚清沙白鸟声空。千顷波光澄似镜,寒意微浓”(《浪淘沙·冬日游湖》),策湖的冬貌,则是一幅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唯美画卷。而湖上人家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给汪幸东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看《卜算子·湖上人家》:“鸥鹭戏汀洲,菡萏摇萍草。漾漾鳞波点点金,一抹斜阳照。湖上暮归人,好作长风啸。一叶扁舟一曲歌,尽是渔家傲”。上片写湖中美景。成群的江鸥和白鹭,盘旋于绿草如茵、灌木丛生的水中小洲。它们时而掠树飞翔,时而振翅鸣叫。娇姿欲滴的荷花相继开放,纤瘦的根茎迎风摇曳,四周的浮萍随着柔细的水纹荡漾。在一片夕阳的映照下,湖面上鱼鳞似的金色波纹,别有一番韵致。“摇”“戏”二字,生动传神,将菡萏弱不禁风的柔姿和鸥鹭活泼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摹了出来,富有强烈的画面感。下片写湖上人家。披着夏日晚霞的归家渔民,喜欢合着湖中风声引吭高歌。一只只渔船里飘散出的,就是一曲曲豪迈奔放、美妙动听的渔家之声。“好作长风啸”,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湖上暮归人”粗犷豪放的性格、慷慨激昂的神态和意气风发的英姿。“渔家傲”,乃词牌名,是歌唱渔家生活的曲子。作者这里借用此词,充分反映了湖上人家,对美丽湖区的自豪、对渔家幸福生活的惬意。此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上片通过对湖区夏日暮景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对湖乡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下片通过对渔上人家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湖区人民的敬佩、赞赏之意。

汪幸东的诗词作品中,还有不少情动于中、感人至深之篇。这些作品,有的表达对父母故亲的思恋、怀念,有的反映对妻子儿孙的体贴、疼爱,有的抒写对工作事业的喜爱、忠诚。浓浓真情、融融暖意,给人以心灵的震动和艺术的感染。我们期望汪幸东同志在今后的创作中,坚守初心,保持本色,继续将真情实感倾注于笔端、挥洒于素笺,推出更多情浓理深、文质兼美的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