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视域下学校特色建设:概念、要素与结构

2022-02-09 14:26姚文灏骆欢欢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层面办学特色

姚文灏 骆欢欢 赵 敏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当前,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优质教育成了人民的志趣所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微观主体,学校已从外延式扩张步入了内涵式发展的阶段,而特色建设是学校内生性发育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特色建设实践的前提是要厘清学校特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学界对于学校特色概念的界定不乏真知灼见,但对学校特色要素构成的认识尚较模糊[1],亟待对学校特色要素构成做出学术回应。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文化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生存土壤和发展动力,而学校特色塑造的理性诉求对学校文化建构提出规定性要求。因此,本文在界定和辨析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概念和关系的基础上,从学校文化视角探索学校特色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型,以此作为特色建设实践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一、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的概念辨析

(一)学校特色

国内论及“学校特色”概念发端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文件明确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对学校特色概念的认知被分为“整体个性论”和“部分个性论”。“部分个性论”将学校特色看作建设过程中显现的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方面,如赵敏、韩绮芸将民办学校特色视为民办学校发展中有自身特色的个别方面。[2]而“整体个性论”的学者支持将学校整体显现的独特个性视为学校特色,如邢真认为学校特色的“独特”是学校整体上最具典型的个性风貌。[3]本文认为学校特色应是学校个性的整体化呈现,是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学校及成员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多元性的,最后通过物质载体外显于众的特定风貌。

(二)学校文化

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发端于杜威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的论述:“只有以文化助推教育,用文化培育人格,学校施加于教师、学生的影响才会更为生动、持久。”[4]顾明远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在学校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全体师生的教育实践方式及其创造的成果的总和”[5]。张东娇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的综合。[6]可见,学校文化深植于学校历史根基,由成员所共同创造,并潜移默化铸造了学校的整体形象。结构方面主要有三种划分方法:“二分法”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三分法”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分法”则在此基础上加上行为习俗层面。总体而言,“三分法”和“四分法”更为学界所认同,且“精神层面”普遍被视为核心。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主导和现有文化基础上,学校全体成员在办学实践中生成并发展的办学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包括精神、制度、物质、行为四个层面。

(三)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的关系辨析

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二者在范畴上有所交叉和重叠。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特色,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文化,是每所学校独有的文化。[7]

1. 学校文化中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统摄和贯穿于学校特色建设过程

一所学校的特色的萌生、发展、完善、形成,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是物质与精神、显性和隐性的统一,不仅包括“器物图腾”的物质层面,也须上升到“理想信念”的精神层面。过去学校成员所共享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指引是形塑学校特色形态的重要资源,而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个性、课程特色、校貌特点均为学校文化所引领和渗透,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动力源泉。英、美、日等国家在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部分学校在颇具独特底蕴的教学理念和育人哲学下,展现了极具特色的学校风貌,迸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享誉世界的哈佛大学就是典型例证,其“精英教育”“自由教育”“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这所顶尖学府鲜明的办学特色,使这所社区性的宗教教育机构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2. 学校特色建成是学校文化整体性协调优化的表现

学校生成独具个性的办学气质的路程必然是革新性的,意味着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物质上与其他学校文化有质的区别,缺失任一层面的个性化生成,都不能称之建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建设不仅具化于各个文化层面,还是一种文化的整体优化表现,须使各个层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学校特色成功建成的标志,是独特的学校理念和办学精神融汇于校制、呈现于校貌,是师与生在特有的氛围孕育下个体的举止和思维与学校的行为规范和教育理念的高度统一,是独特的校容校貌与教育哲学的有机耦合。因此,学校特色建设就是建设学校文化的特色,是一种文化的优质、整体发展的塑造过程。

3. 学校文化是有学校特色的文化

学校文化有校本化的特质,是基于学校自身传统和现实的独特文化,本身就蕴含了特色性。露丝·本尼迪克认为文化是通过某种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和行动方式。[8]一所学校从初步建成、扎根发展再到突破创新,其间迭代生成的为所有成员所认同和践行的文化必然是个性化的。纵观学校发展史,那些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软实力强劲的学校同样也极具自身特色。面对大数据时代下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的现实,学校管理者如何精确遴选与自身发展特点适切性最高的文化,为学校注入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并将文化精神内化于各式各样的特色教育活动中,是当下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问题。

二、学校文化视域下学校特色结构与要素

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基于学校文化的“四层次说”,学校特色可划分为学校特色教育观、学校特色教育制度、学校特色教育实践、学校特色物质载体四个层次(见表1)。

表1 学校特色结构与要素表

(一)学校特色结构

1. 学校特色教育观

学校特色教育观是办学主体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下,基于学校的发展传统和现实基础,对学校的教育认知予以理想化的映射,包含了办学理念、目的观、内容观、课程观、德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回答了“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办学理念是对办学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考,是对办学行为“应然状态”的判断;目的观则是对学校培养对象的预期状态的价值取向;教师观和学生观则是学校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内容观则是学校在教学内容的来源、筛选、体系化等一系列过程的观念架构;课程观是对课程概念、编写、实施、评价的认知总和;德育观是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等培育的内容、方式、目的的系统化认识。

2. 学校特色教育制度

学校特色教育制度是一系列规范和约束学校教育的办学规程和行为准则,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基于国家颁布和施行的教育法律、政策下制定的规章条例,如教学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在长期办学中逐步形成的、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等。学校特色教育制度是学校“应该如何做”问题于方法论和技术层面的思考,并将特色观念程序化、体系化、条文化,使学校个性化发展以特定的理性方式运行,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动力支撑。

3. 学校特色教育实践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可知,学校教育实践是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改造学校教育的活动。通过将教育观念中学校特色构想付诸行动,学校教育实践使特色从理想照进现实,使存在想象中、理论中、文本中的学校特色现实化、外显化,从而使学校个性鲜活地公之于众。学校教育实践可以被分为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组织层面的实践为学校组织运行,如学校董事会运作,教代会履职、教研组活动等;个体层面则包括行政人员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等。学校教育观念中关于特色建设的内容必须要为学校全体师生所认同和接受,使特色真正浸润到每个个体的心灵深处,最终演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是学校教育实践的最高层次。

4. 学校特色物质载体

学校特色物质载体是学校特色结构中最外显、具象、直观的层面。并非所有学校中的物体都称为特色载体,只有嵌入独有的教育观念内核,物质载体才能表征学校特色,成为学校特色物化的风格和形态。[9]物质载体包含特色项目、校本课程,及承载活动的校容校貌、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特色项目是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潜能和优势所开发的单项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身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个性的生成过程;校容校貌是学校室内外的形貌设计,如学校建筑、校道、广场等;学习环境是对学生智力、能力、人格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如班级环境、学生社团等;生活环境是学生饮食、起居、锻炼的环境因素。这些物质载体是学校特色的实体化呈现,也是特色实践的产物。

三、学校特色结构模型:基于学校文化的生态树模型

以往学界对于学校特色的结构模型建构有圈层模型、枣型模型、五边形模型、金字塔模型等。这些模型存在三个特点:第一,均以几何图形作为基础;第二,缺乏考虑学校特色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模型;第三,没有体现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本文以学校文化的生态树模型为鉴[10],结合学校特色的概念与结构的特殊性,构建学校特色结构的生态树模型(见图1)。

图1 学校特色结构生态树模型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结构树模型的支撑躯干。学校是否可以凝练自身办学个性,形成独有文化气质?办学者是否饱含挖掘、提炼、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传统文化是否为师生所普遍认同,是否形成文化自觉?这些都是学校特色生态树的躯干健壮程度的关键因素。如果特色建设仅依靠粉饰学校建筑,或开展几个“特色”项目,而不能触及学校成员的内在价值取向,就会使特色建设浅层化、表面化、短暂化。

本土文化或地域文化,为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需要根植于本土文化,获得本土文化的滋养,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根系,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夯实文化根基。

社会环境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变量,学校特色建设对社会环境具有反作用。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涵盖政治、经济、生态等领域,相当于学校特色结构生态树身处的环境气候。能够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支撑的社会环境有以下特征:① 拥有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允许独特的学校价值观的存在;② 存在制度空间,能够给予学校在特定办学领域有一定自主权;③ 办学资源渠道多元化。学校特色建成不仅有利于打破“千校一面”的窘境,倒逼其他学校反思和重构自身特色,而且能够提供优质办学方案,为社会贡献开拓性的育人模式。

学校特色物质载体、学校特色教育实践、学校特色教育制度、学校特色教育观念四个由表及里的因素展现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内在逻辑:学校特色教育观念是特色建设的内在核心,支配着学校特色教育制度、学校特色教育实践和学校特色物质载体;渗透着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核心的特色教育制度是学校特色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和操作准则,在学校特色教育观和学校特色教育实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学校特色物质载体是学校特色教育实践的个性化产物,是学校特色教育观念和学校特色教育制度的外化。四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于学校特色建设,形成生机勃勃的树冠,体现了学校特色的有机整体性。

猜你喜欢
层面办学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