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利 聂雪霞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19年高职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进入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时期。高校发展的新时期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扩招人数激增的同时也要注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民族地区高校有特殊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发展问题。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了高校有五大社会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1]S省民族地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民族地区高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与其他非民族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缩小与非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差距,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民族地区发展培养出专业的、优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高校为地区发展培养了专门人才,肩负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也由以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所需人才。[2]
为了调查S省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教师问卷共设计了19个问题,其中包含了教师的基本信息、高校在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对策分析三个部分(见表1)。
表1 教师问卷
学生问卷是辅助问卷,设计了18个题目,让研究者更进一步了解S省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即学生基本信息、教育评价、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见表2)。
表2 学生问卷
关于S省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问题及其成因
由表3可以看出,在众多的选项中,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投入占比高达85%;其次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占比达73.5%;接下来是高校定位发展占比68%,管理体制改革占比64%,生源质量占比58%。S省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导致许多优秀的教师望而却步;高校扩招,在教育投入方面也面临困境;加之社会发展变化,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也不适应如今的变化。高校须找准自己的定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通过表4数据可以看出,关于解决S省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中的问题,建设师资队伍和加大教育投入是大部分教师的选择,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涨幅大,但教师数量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激增,学生的水平不一,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教师的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非民族地区有差距,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的薪资待遇较非民族地区来说也有差距。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
表4 对策
学生问卷是为了更了解S省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对其的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表5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专业和社会需求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认为一般的占了46.59%,认为不同步的有7.05%。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专业的设置也应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另外,72.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水平一般,还有10.68%的学生认为水平低,说明大部分学生知晓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是教师和学生们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表5 学生专业水平
从表6可以看出,6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需要继续完善。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教师同样也需要。有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才能让教育工作正常进行。58%的学生认为师资队伍一般,需要建设师资队伍。49%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体制没有与时俱进。49%的学生认为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学生人数多,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切合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刀切”。49.8%的学生认为高校的定位不够准确。高校要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专业,而不是随大流。
表6 学生评价
通过表7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如何解决高校发展中的问题有很多看法,每个选项的占比都较大,这也充分体现了解决高校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充分反映出了需要多方面去解决问题。
表7 对策
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民族地区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为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脱贫攻坚战中,民族地区高校也为基层输送了不少人才,为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浪潮的冲击,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到,高校原本的定位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求,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专业型人才。从整体上来看,S省民族地区高校的定位缺乏特色,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学科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理论型专业多,应用型专业相比数量少一点。以X学院为例,学院有64个本科专业,专业数量多,且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多于实践课。
自高校扩招以后,学生的人数与日俱增,学生有个体差异,因此单一的教学管理方式明显已经不太适用。S省民族地区所采用的学分制,使得学生在选课、选择授课老师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不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多样化需求,部分学生也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只求完成学习任务,不挂科顺利毕业,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挂科也无所谓,反正可以补考甚至重修。另外,对于部分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实用、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从而让这部分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长过快,但是教师人数的增长幅度小于学生人数的增长;再加上S省民族地区高校地理位置特殊,经济、文化等方面与非民族地区有差距,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也不是特别好,许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来此,但年年又有教师退休,新的老师数量也不多,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有的老师一人身兼多门课程,工作负担加重,以往的小班教学到如今也变成了人数较多的大班教学。教师们的教学任务重,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方案。最后,工作繁重加上地理位置的影响,教师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有一定阻碍,长此以往,有的教师就会逐渐失去外派学习的想法,逐渐缺乏竞争意识。[3]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学生质量也有些参差不齐,总体有所下降。另外,S省民族地区高校,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也不明显,导致很多优秀的考生不太愿意报考。再加上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些年许多学生外出留学的意愿增强等,从而使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与非民族地区高校相比,民族地区高校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又一因素。[4]一方面,S省民族地区高校地理位置优势不明显,教师们与外界的交流有一定的阻碍,让有的教师逐渐缺乏竞争意识,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一些影响;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所在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也受到了地理位置、历史等多方面影响,与非民族地区有差距,从而使S省民族地区高校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不多,例如高校能够获得的社会资金不多,又或者是与当地企业、单位之间科研与教学的合作也不多。
S省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与非民族地区高校相比有些差距,与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相比则显得逊色,在研究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时,要用长远的眼光去解决问题,使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更适应于地区的社会发展,从而相互促进。最主要的是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要体现地区特点,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为地区社会发展服务。
民族地区高校要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从自我定位着手。科学合理的自我定位是它们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5]S省民族地区高校都各有特色,他们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赋予了他们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那么首先就要利用自身优势,科学分析自身的有利条件,不一味去追求名校的定位发展,而是依靠地区优势、地区特色去制定适合高校发展的道路。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大而全才是一流,适合自身情况的专业设置才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民族地区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地域风情,在专业设置上可以适当倾斜,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去发掘更多不一样的知识。另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让农学有更多的研究思路,依托地方特色开展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高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建立一套契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要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且有利于地区社会发展。
根据S省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要适度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对于特别优秀的教师则给予更有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教师来此工作,从而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质量。其次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在各个学院增加外出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民族地区高校之间更应资源共享,实现学术共赢。再次要鼓励教师深造学历、提升职称,参加专业的教师技能大赛,让教师在比赛中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专业技能的比拼,并适当提供比赛奖励从而提高教师的参赛积极性。最后应给予教师更多关怀。根据调查研究,不少教师的子女都不在其工作地,更有甚者夫妻异地多年。这些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忙不完的工作,以及同事和学生,学校应给予这些教师关怀,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源于政府的财政资金,因此需要财政资金对民族地区高校有所倾斜,并且要求学校合理、科学地使用这部分资金。对于为民族地区做出贡献的学者,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觉得科研经费不足,对于很多科研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不能正常进行,因此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此外,高校与中小学不同,是开放型的校园,学校可以另辟蹊径,通过与民族地区单位和企业的合作获取教育资金,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让企业和单位得到有利的技术支撑。最后,教育并不只是个人的事,也并不只是一个学校的事,教育是共同的进步,因此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关注教育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获得教育资金。
大环境影响下,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激增,生源质量也受到影响。面对这一问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S省民族地区高校应对学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新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发展与过去相比更加先进,便于学生们在互联网上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提高自我。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不断提高,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方案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原本的目标对如今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很容易去实现的,应当在原本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新的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实事求是,严格化且多样化,并完善对学生的奖励机制,让学生有高度的学习热情。
S省民族地区高校虽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是各有所长。建立民族地区高校联盟,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各院校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有相同的话语权。S省民族地区高校要明确高校联盟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建盟,是为了各大院校的长远发展。在联盟过程中要有主动性,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没有主动性,民族地区的联盟只能是处于一个空有形式的状态之下。因此S省民族地区高校要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S省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6]
民族地区高校影响着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质量对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民族地区高校要抓住发展的机会,让高校自身进行优化和提升。总之,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只有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形势下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