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武汉金中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223)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油气需求持续性增加,推动油气储存规模不断扩大,油气储运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油气储运作为石化企业关键工作内容,该工作实施的可靠性十分关键,只有通过储存和运输方可进入最终销售环节,为企业获取较佳的经济效益。我国全方位倡导节能环保理念,对储存安全管理提出更为严格要求,面对油气储运过程存在的多个安全风险,为从本质层面提高油气储运效率及安全性,需不断对储运工艺流程不断升级优化,减少储运环节能量耗损,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油气储运主要涉及原油和天然气的存储,二者相较其中原油存储较为简易,天然气存储难度较大,其核心主要因存储天然气属于压缩气体,目前主流的储存工艺为常压低温储存、带压低温储存、全压力储存,其中以常压低温储存工艺最为常见,也最为经济成熟。储罐型式以低温全防罐最为常见。原油实际存储过程中,为避免其产生大量蒸发损耗,一般采用浮顶罐进行存储,目前原油罐有大型化的趋势,原油储罐型式以外浮顶罐最为常见。但需强调的是,原油长周期存储,必定造成其自身蒸发或变质,原有实际存储过程中,需充分考量其自身流动特性,储罐内增加热器或储罐外增加原油倒罐泵。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油气运输技术进入新发展阶段,包含以下几种技术。
1.2.1 油气混输技术
新时期背景下,随着油气混输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升级强化,其应用经验日渐成熟,即便短周期内获取傲人的成绩,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需持续性开发探索油气混合运输技术。
1.2.2 化学添加剂技术
原油输送中选用化学剂主要以降凝剂为主,其可从本质层面改善原油流动性能,保证运输安全性及经济性。
1.2.3 输油输气管道自动仪表的故障排除技术
随着油气输送管道监控仪表技术进一步发展,我国积极建立完善的信息库,并将管道各类失效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动态化掌握其形成原因,各类油气管道系统漏损控制方法,逐步用于各类工程实际中。
1.2.4 防腐技术
油气储运管道腐蚀控制技术,部分发达国家选取数值模拟技术对阴极进行保护,其主要包含两种类别的模型,即时变模型、分布型模型[1]。
油气储运作为一项综合性、危险性工作,需充分做好各方面准备,不断升级优化自身工艺,严控各环节操作安全性,保证储运可靠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油气储运中仍存在部分瓶颈,难以保证整个储运可靠性及安全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油气属于一类易燃易爆物品,内部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自身可燃性较高,正式储运过程中并未严格依照相关规程实施,增加火灾发生的风险。
油气储运过程中蒸发不可避免,无法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控及记录相关数据,主要因其蒸发速度缓慢,无法精准性计算实际蒸发量。国际上关于油气蒸发量相关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性,选用油田、运输方式不同,最终蒸发量不尽相同。此外,挥发物会增加燃烧和爆炸的产生,石油和天然气挥发物质是可燃物,发挥物处于空气内实际占比达到一定水平时,处于高温、明火等因素下易发生火灾,亦或浓度达到临界数值便会产生爆炸。
管道作为油气储运核心介质,其质量可靠性直接决定最终油气储运安全,金属管道作为长距离油气储运最佳选择。金属管道储运油气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长周期对管道产生腐蚀作用,逐渐体现在颜色和形状变更方面,缩短管道实际应用年限,油气储运效率及安全难以保证,若相关专业人员并未及时做好更换管道,忽视腐蚀问题,一定程度发生漏油事故,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对环境产生污染,严重状况下引发安全事故,是未来储运工艺需优化的核心内容[2]。
石油化工储运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影响工作人员配置合理性,无法调动从业人员自身主观能动性。依托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有利于提高储运管理效率,促使人员操作更具规范化及标准化。当下石油化工储存工程各环节工作实施管理制度难以实现全面覆盖,设备保管和日常工作细节,均缺少相应的规范标准,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易引发各类安全事故。
油气储运作为一项持续性、动态化工作,需考量多方面因素,明晰油气储运过程中影响因素,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开展各方面方法优化工作,保证各环节操作标准化,保证储运更具可靠性。
针对长距离储运油气,建议选取大口径输油管道系统,并将其与多个站节点做好可靠性衔接,如中间站、阀门室均需动态化做好控制,保证整个储运工作技术要求。原油实际储运过程中需构建密闭输送工艺流程,如此可保证油流的压力和温度,从本质提高储运效率。密闭输送工艺自动化水平较高,可积极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从输油初期站点至最终点实现密闭输送,减少各环节能量耗损,吻合生产节能降耗基本要求。原油管道输送内部设备主要是输油泵、管道加热炉,需及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保证其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输油泵一般建议选取大排量、高扬程,可满足储运实际要求的型号,加热炉建议选取节能型设备,维持原油温度,降低黏度。保证产生安全的条件下,满足实际生产能力。
天然气自身具有易燃、易爆等特性,采取强有力的基础措施,不断升级优化天然气储运工艺流程,以免产生天然气泄露风险,建议优先选取密闭集输工艺流程,设置中间转输站,充分依托压缩机完成加压处理,促使气自身吻合输送实际压力,充分依照长距离输送管道将其安全输送至用户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天然气生产工作完成之后,需选取净化设备完成分离处理,主要去除内部二氧化碳等物质,以免其对设备、管线产生损伤。满足外部输送质量基准的天然气,将其增压输送至相应管道系统内,充分依托自动化控制系统,动态化掌握天然气储运相关工作指标参数,从源头保证天然气输送可靠性及安全性。应严格要求相关规范和要求,积极规范整个操作流程,促使油气储运工程更具安全性及可靠性。
管道作为油气储运核心媒介,其自身质量可靠性十分关键,为以免管道储运过程中造成大量资源耗损,技术人员需积极做好管道优化设计,保证油气储运可靠性及高效性。应充分创新改造混合输送技术,油气针对我国部分油田,随着油产量持续性增加,原油输送管道老化程度日渐加剧,需开发更为先进的技术软件,积极尝试仿真软件,实现降低现场试验风险的基础上,达成储运工艺优化升级,吻合储运基本要求。同时,管道自身防腐性提高的基础上,需减少内涂层阻力,此类内涂层减阻技术在国外实践具有一定成熟性,但其不足在于经济性不佳,成为其大面积推广和使用的影响因素。需积极做好此类技术开发研究,力争保证管道设计优化目标达成的基础上,降低应用成本支出[3]。
油气储运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复杂性,需积极做好各方面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动态化观测相关指标参数,如温度参数、压力参数等,方可避免工艺设计优化方案中存在失误。设计人员可充分引入先进的软件技术,如管道应力分析软件,联合应用先进技术,保证油气储运工艺设计水平,对其整个工艺全生命周期做好监管。正式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量当地自然环境对管道的影响,设计施工之前抽调专业人员做好全方位勘探、分析和调查,最终呈现综合性的设计方案。
卫星遥感技术凭借自身多方面优势,不断入驻多个领域中,在我国油气长距离输送工程中逐步开始应用遥感技术,充分利用其取代员工人工勘测工作,缓解工作人员实际强度的同时,提高相关数据精准性,油气输送效率及质量显著提高,以免人为因素产生各类误差,影响油气储运安全性。同时,依托遥感技术可充分掌握不同区域内地理环境,为管道设计、管道实时监控提供依据,合理规避各类特殊区域,减少外界因素对油气储运工程干扰。未来油气储运工作实施过程中,遥感技术应用向更深层次入驻,为其各类问题解决提供支持[4]。
储运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各类设备管控至关重要,需积极采取可行性较高的安全管理举措,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加强油气储运设备性能及完整性检查维护,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及可靠性。储运工程生产设备运行管理需将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其一,油气储运工程实施之前,应交由专业人员签发程序和证书,并公布审核结果,保证油气储运工程实施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施工管理人员需对各类施工过程进行监管,确保油气储运设施安全有序实施,提高油气储运设施施工质量和安全,延长油气储运的设备和管道的使用年限。其二,加大设备检修和监管工作,可积极掌握作业方案,有目的性制定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强化各环节作业监督工作,以免产生异常操作,注重维护保养后设备运行状态。应全方位推行设备维护和管理动态监管制度,以实际状况定期进行检核,建立精细化的维护计划,严格落实相关计划方案,将实际职责落实于个人层面。特别是安全装置的监管,需给予高度的重视,增设相应的阻火设备和紧急切断阀,避免发生火灾时火焰进入设备内部或管道内部,避免管道及储罐发送爆炸产生严重损失。
积极加大石油化工企业油气储运安全教育力度,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型技术对员工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和培训,丰富其自身知识体系,增强员工自身安全意识,以思想意识约束自我行为,提高自身防范安全事故水平。要求并未进行系统性安全教育培训的员工,严禁上岗作业,化工生产企业需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做好培训,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方可开展作业,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前需开展培训工作。从业人员培训需结合企业生产基本需求实施,不同阶段、主体目标学习培训内容侧重点不一,需积极掌握自身防护和急救常识,学会应急处理方法,增强人员应对突发事故处理能力。同时,明确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需积极保证生产各环节职责明确、责任的落实,管理环节更顺畅,形成自上而下闭环管理网络,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随着人们对油气资源需求量持续性增加,石油化工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保证油气储运安全性及可靠性,需不断创新自身储运工艺,严控各环节工作质量。需充分结合油气储运存在问题,深究其问题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各环节储运操作规范化,提高储运工作效率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