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出生后家长对学龄前大孩教养方式变化研究

2022-02-09 20:58:38刘黎微沈静怡
教育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宝教养年龄

●刘黎微 沈静怡

2016年国家开始正式施行“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以来,二孩家庭逐渐增多,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家庭子女数的增加带来家庭关系的改变,给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和父母提出了一些新的社会化任务。[1]家长可能会因为二孩出生而改变对大孩原先的教养方式,大孩可能会因为角色转变而面临发展压力,这些改变会直接影响大孩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养育、教育孩子时秉持的态度,以及采取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和行为是家庭教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2]目前,关于二孩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同胞接纳、大孩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实践研究,大孩的研究对象多以青少年为主,对学龄前的幼儿研究较少。研究旨在了解二孩出生后,家长对学龄前大孩教养方式的转变情况,并探讨行为背后的影响机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0年7-8月,整群随机抽取福建省Z市4所幼儿园,选择家里有弟弟妹妹的3-6岁幼儿,以问卷星的形式向幼儿家长发送问卷。共回收220份问卷,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91.8%。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加以处理。统计结果表明,父亲和母亲的比例大约为4∶6;在年龄分布上,30-40岁居多,占样本的55%;学历上,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分别为43.1%和24.3%,说明二孩家庭家长的学历普遍较高;在家庭经济状态上,自觉“一般”的占73.8%,“较好”和“很好”的占24.7%,说明二孩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偏好;大孩性别的男女比例大约为6∶4,大孩年龄在5-6岁的超过半数;二孩性别的男女比例为4.5∶5.5;两孩年龄相差0-2岁最多,占41.1%,其次是相差3-4岁和4-6岁。

(二)研究方法

一是问卷法。调查二孩出生后家长对大孩教养方式的变化情况。问卷在参考许智“二孩家庭父母对不同出生次序子女教养行为的调查问卷”[3]和张琼“二孩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4]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自制了“二孩家庭家长对大孩教养方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一般人口学资料,二孩出生前后家长对大孩的教养类型,二孩出生后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的变化情况三个内容,共20道题。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变化的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其中,“行为”的前两个题项采用反向计分。全部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t检验和相关分析。对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Cronbach的α系数为0.845,分半系数为0.784,说明此次问卷调查具有较好的信度。

二是访谈法。结合研究目的与问卷调查结果设计访谈提纲,筛选8个二孩家庭的家长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深入了解二孩出生后家长对大孩的教养方式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二孩出生前后大孩主要教养者的变化

针对二孩出生前后大孩主要教养者是否发生变化进行χ2统计,结果表明,二孩出生前后,大孩的主要教养者发生变化的有52人(25.7%),没有发生变化的有150人(74.3%)。二孩出生前,母亲作为大孩的主要抚养者占最大比重(62.4%),二孩出生后下降了5%;主要抚养者排名第二的是祖辈(21.8%),二孩出生后比例上升了2.5%;排名第三的是父亲(9.4%),二孩出生后变化不大;主要教养者是保姆(或其他)的比例最低(6.5%),二孩出生后上升了3.1%。可见,二孩出生对大孩主要教养者的变化造成了一定影响,1/4大孩的主要教养者转变为其他家庭成员。

有妈妈表示:“二宝出生前大宝一直由我负责教养,因为老一辈和我们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二宝出生后,除了孩子接送和餐点准备由婆婆负责,学习技能等方面都由我负责”“二宝出生后,爷爷奶奶会帮忙照看大宝,承担一些饮食方面的责任,但他们比较溺爱,而我比较严厉”。可见,母亲在大孩教养中扮演主要角色,祖辈和父亲等扮演参与教养者角色,虽然“男主外,女主内”的单一化和类型化传统性别分工现象在当前社会已有所转变,但在社会主流文化中,母亲依旧是孩子的主要教养者。母亲主要负责大孩学习技能、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教养,父亲从旁协助并提供相应物质资源,祖辈在二孩出生后增加了对大孩的教养,但因为教养观念不一致,更多是负责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照顾。

(二)二孩出生前后父母对大孩教养类型的变化

借鉴鲍尔特温的划分维度,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为4种,即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对二孩出生前后父母对大孩教养类型的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教养类型发生变化的人数合计43人(21.3%),没有发生变化的人数是159人(78.7%),后者显著多于前者。二孩出生前父母对大孩的教养类型主要为民主型,占总数的75.2%,其次是专制型(11.9%),溺爱型和放任型的比例较少;二孩出生后,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比例均有所上升,溺爱型比例下降较大,人数最少(2%)。可见,二孩的出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父母的精力和爱,父母对大孩的溺爱减少了。有些转向民主型,觉得大孩是哥哥姐姐了,应该尊重和民主对待;有些则转向专制型和放任型,管教变得严厉或者疏于管教。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家庭对大孩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表明年轻一代的父母教育观念更科学合理。但有个别家长二孩出生后,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会转变为放任型或专制型:“二宝出生后,我们对大宝的教养方式逐级转变为放任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他,对他比较忽略”“二孩刚出生那阶段,我对大孩比较严肃,教养偏严厉了”。也有个别家长由原先的溺爱型变成民主型和专制型混合:“二孩还没出生前,我们对大宝的教养方式属于溺爱型……二孩出生后应该偏向民主型吧,但也不完全民主,也包含专制型”。可见,二孩出生对大孩教养类型的改变有一定影响,包含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三)二孩出生后父母对大孩教养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虽然二孩出生前后,父母对大孩的教养类型发生变化的人数显著少于没有变化的人数,但在回答“二孩出生后,您对大孩的教养方式变化大”这个题项时,48%的家长认为符合情况,只有13.9%的家长认为不符合。对选项结果进行非参数χ2检验,结果表明,变化大的家长人数显著多于无变化或变化不大的家长(χ2= 37.436,p<0.01),且父母亲的变化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761,p>0.05)。笔者进一步探究父母对大孩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变化情况。

一是教养态度的变化。教养态度影响教养方式。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二孩出生后,对大孩的教育更加重视、更有耐心、要求更严,接近半数的家长对大孩会更关爱;表示没有变化的人数均不超过总数的15%。其中,除了“二孩出生后,对大孩更有耐心”题项父母亲存在极显著差异(t=3.224,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父母会因为在忙于照顾二孩的同时要陪伴大孩而身心俱疲,因为疲惫而对大孩有所忽视或缺乏耐心是普遍现象,有些父母会把不耐心表现出来,但大部分父母会考虑大孩的心理落差而表现得对大孩更有耐心、表达更多关爱。有妈妈表示:“我对大孩不像之前那么有耐心,不过现在类似于‘你是妈妈的大宝贝’‘妈妈很爱你’‘过来让妈妈抱抱你一下’这些语言会变多一点,在我没办法身体力行时,只能多给他一点语言上的关爱,让他觉得‘妈妈还是爱我的’,也弥补自己对他的愧疚” “二胎妈妈宁可自己累点,也一定要给大宝更多关注,哪怕是陪她一起做作业,或挤出时间接送孩子”“二宝出生后,我对大宝的一切都更加重视了……虽然累的时候会没有耐心,但还是会微笑地回答大宝的问题”。这反映出父母在教养态度上,会尽量不让大孩觉得自己被忽视了,父母对大孩的教养态度总体较好。

二是教养行为的变化。教养行为是教养方式的具体化。调查结果表明,二孩出生后,53%的父母认为自己陪伴大孩玩游戏、讲故事的时间减少了,51%的父母认为照顾大孩穿衣吃饭等日常起居次数变少了,36.2%的父母认为对大孩的惩罚次数变多了,60.4%的父母认为对大孩的表扬次数变多了。父母变化的差异没有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意义。

在访谈过程中,绝大部分父母表示在二孩出生后减少了陪伴大孩的时间,照顾大孩日常起居的次数也随之减少,且比较偏爱二孩。“二孩出生后我对大孩的变化就是忽视了他吧,因为我照顾二孩已经很累了,大孩还要吵着让我陪他玩,我就会直接忽略他。”有妈妈表示:“二宝出生以后,陪伴大宝的时间减少了,因为时间肯定要分散给二宝……也会更加严厉一点,平常如果她跟弟弟玩闹把弟弟惹哭,我们就会惩罚她,有时会吼骂、打她。现在基本都要求她自己穿衣吃饭,对她自理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可见,二孩出生后父母减少对大孩的陪伴和照顾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父母表示表扬和惩罚大孩的次数一般根据大孩自身的表现决定。“我也会多方面表扬他,表扬次数增多了,不过表扬都是靠他自己努力换来的,没有不劳而获的奖励。”有些父母为了减少大孩的心理落差而多表扬大孩:“二孩出生后,陪大宝玩耍、看故事书的时间都比以前少了,但平常我会尽量考虑到大宝的感受,尽量让他觉得他和弟弟是一样的……我也会多方面表扬他,表扬的次数增多了。”“表扬次数变多了,会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都对她有所奖励。”

(四)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变化的相关因素

将父母教养方式的变化、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变化的题项与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相关分析,了解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变化的家庭因素。结果表明,二孩出生后父母年龄与教养方式的变化呈正相关,年龄越大,教养方式发生变化的比例越高;家长身份与对大孩的耐心度呈负相关,父亲对待大孩更有耐心;家庭所在地与对大孩的重视度呈正相关,地处城市的父母对大孩更重视;家庭经济状况与对大孩的重视度和严格度呈正相关,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大孩越重视,也越严格;两孩的年龄差与对大孩的耐心度和关爱度呈负相关,年龄相差越大,对大孩的耐心和关爱越少。

三、讨论

(一)二孩出生使大孩教养方式发生变化

大孩教养方式的变化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研究表明,二孩出生后,大孩的主要教养者存在一定比例的变化。有些父母出于诸多原因会把大孩交给祖辈照料,造成大孩的隔代教育,带来教养方式的变化;亲自教养大孩的父母有些因为精力不够、偏爱二孩,容易对大孩放任自流或专制严厉,给大孩带来消极影响。有些父母教育观点较科学,考虑到学龄期大孩的心理需求,对大孩的教育更加重视、对大孩更有耐心,会通过多表扬的方式表达对大孩的关爱,减少大孩的心理落差,教养方式变得更科学。有调查显示,40.63%的受访者表示二孩的出生会改变对大孩的教养方式,有的家长会更关注大孩的情绪健康和教育,有的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更关注二孩而忽视了大孩。[5]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

调查表明,父母的年龄、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对大孩的教养态度。年龄越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越高;地处城市和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父母对大孩的教育更重视,对大孩教养方式的变化较不明显。地处农村和年龄较大的“二孩”父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影响,教养孩子一般采用“大孩谦让二孩”方式;而城市地区较年轻的父母较能尊重大孩的意见和主体性,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解决”[5]。

(二)父亲参与教养有利于大孩的发展

调查表明,父亲作为大孩主要教养者的比例只占8.9%,大部分家庭是母亲同时承担两个孩子的教养工作。不少妈妈反映同时带两个孩子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大孩的耐心不如从前;爸爸帮忙带孩子的时候不多,因此在照顾孩子上显得比妈妈更有耐心。“我要带二宝时,他爸爸就会照顾大宝比较多一点。”“我和他爸爸进行分工,晚上爸爸带弟弟,妈妈陪姐姐练钢琴。”可见,爸爸如果能分担教养任务,就能减少二孩出生对大孩的消极影响。

父亲参与教养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在二孩家庭,如果父亲缺位,家庭教育就会加深“隔代教养”的问题。祖辈一般比较溺爱孩子,容易影响大孩的心理健康教育。[6]隔代教养会减少大孩与父母相处时间,导致学龄前大孩的不安全依恋。同时,父亲参与教养能增加母亲对婚姻的满意度[7],父亲帮忙不仅能减轻母亲的辛苦和压力,而且能让母亲心情愉悦,家庭氛围积极融洽,从而有利于对大孩的教养。

(三)两孩年龄差影响大孩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两孩年龄差会影响父母对大孩教养方式的变化,年龄相差越大,父母对大孩的耐心度和关爱度越少。有些家长表示之所以没有减少对大孩陪伴时间和照顾次数,是因为两个孩子年龄相差较小,吃饭、玩耍都是两个孩子一起。如果大孩年龄比较大,父母一般会要求大的让小的,对大孩的耐心和关爱会减少。有家长认为“是因为年龄差的问题,姐姐现在7岁了,其实已经是大孩子了,我也不可能抱着她到处玩吧。”“哥哥这个年龄听得懂道理,如果跟他讲道理他不听我就会批评他或罚站。”两孩年龄差越大相处越融洽,年龄差越小越容易出现争执和矛盾。[5]如果两孩年龄差小,大孩年龄不大容易哭闹,父母就不得不像以前一样多关爱大孩;如果两个孩子和平相处没有争执,父母一般会把精力更多投放在小的身上,容易忽视大孩。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联结。二孩出生意味着大孩新身份和同胞关系的获得,夫妻、亲子关系复杂化,并带来原生家庭系统的调整与变化。如今,随着三孩政策放开,家庭结构会越来越复杂,儿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家长要不断学习,掌握新型家庭结构下的教养策略,优化家庭教养质量,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大宝教养年龄
变小的年龄
鳄鱼大宝
教养方程式
妈妈宝宝(2018年9期)2018-12-05 02:19:48
TOO YOUNG TO LOCK UP?
年龄歧视
算年龄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31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 13:09:27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42
大宝小神探
琴童(2006年7期)2006-07-18 09: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