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2022-02-09 19:19:10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探析思政时代

2022年1期 ~12期总目录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期数与文章起始页)

新年寄语

那一抹红 本刊编辑部(1.4)

本期关注

【求真问道】

数说高教

“双高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起薪收入 赵新亮(2.4)

高职毕业生就业企业规模及雇主满意度 纪效珲(4.4)

“双一流”建设:生源情况变化 赵新亮等(5.4)

数说“双一流”:师资情况变化 赵新亮等(7.4)

北京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分布 赵新亮等(9.4)

数说“双一流”建设:办学条件变化 赵新亮(10.4)

“十四五”初期北京市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刘 娟(12.4)

【话题圆桌】

冬奥中的科技元素 (2.6)

冬奥有我:我的冬奥故事 (3.4)

精准施工:“双一流”建设再出发 (4.6)

高校之间评价尺度几何 (4.7)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向下和向上的力量 (5.6)

后疫情时代,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新阶段的开启 (5.7)

学科改造升级的立足点 (7.6)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 (7.7)

高等教育这十年—话学术 (10.6)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向明(11.4)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写好新时代首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篇章 桑锦龙(11.5)

【聚焦】

新时代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塑人、育才、炼杰 刘 霄(1.5)

坚持立德树人 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北京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1.7)

新时代推进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桑锦龙(1.9)

识读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施晓光(1.14)

对当前高等教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点想法 王义遒(1.20)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面临的多重挑战 张献珍等(1.23)

识变、应变、求变:打造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文化 黄文祥等(1.28)

以新发展理念探索科教融合的高校特色发展之路 张树辉(1.33)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几个着力点 楚国清(2.8)

努力建设首善融通卓越的现代高职院校 田宏忠(2.11)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 洪艺敏(2.14)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高等教育财政的影响与应对 李 勇(2.19)

疫情常态化下应急科普工作对策研究 乔雪竹等(2.23)

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级阶段的结构优化策略 钟秉林(3.8)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战略考量与策略考虑 熊思东等(3.9)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与高校“ 大成智慧型”学科专业结构——兼论对伯顿·克拉克的学术组织矩阵结构的超越 郑 武等(3.14)

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回归与重塑 赵 鑫等(4.8)

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的现实困境、逻辑遵循与实现路径 刘宝存等(4.13)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视角下的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以北京大学为例 陈秋媛等(4.18)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的“破”与“立” 李英哲等(4.2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与对策研究 姚 崇等(5.8)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基点 曾 文等(5.13)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制探析 郑 洁等(5.19)

数字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析 欧晓秋(5.24)

克服痛点短板 奋力答好意识形态工作答卷 张小锋(5.28)

坚持立德树人 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教育发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王向明(6.4)

本科教育的三重境界 叶赋桂(6.6)

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路径——基于“双一流”高校的视角 周 玲(6.1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完善 郭德侠等(6.20)

我国一流医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赵文华(6.26)

“重混”:新文科专业建设的三个方向 卢晓东(7.8)

重申人文学科的意涵及教育特性 李俏丽(7.15)

新文科视野下戏剧教育的路径转向 张 效(7.21)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胡红华等(7.27)

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专业人才信息素养的提升 吴卫星(7.31)

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责任与激励:基于新《职教法》的分析 郭建如(8.4)

基于“扬长教育”的职业教育新质量观:理念阐释与实践探索 龙 洋等(8.8)

“四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状态“诊断与改进”机制构建与应用 孙毅颖等(8.12)

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向 构建职普融通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洪艺敏(8.16)

“内卷”现象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 胡劲松等(9.6)

高校新教师职业倦怠的情感原因探究 田国秀等(9.13)

教师个体视角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之道 邱 莉等(9.19)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与应对——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视角 甘罗嘉(9.23)

高校教师聘任“非升即走”制度中的双因素理论分析 秦东方等(9.26)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改革的守正创新 刘 进(9.30)

走进学术反刍的意义世界 李枭鹰(10.8)

大学学术治理的重构与反思 张 坤(10.12)

高校教师学术评价要坚持“质量”和“贡献”导向 杜彬恒(10.16)

普及化初期阶段高校教学学术的现实困境与归因分析 左崇良(10.20)

国际一流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结构优化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吴 思等(11.6)

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耦合发展支招 洪成文等(11.13)

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路径研究——北京建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白 莽等(11.20)

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比较研究(2010年-2020年)——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张金丹等(11.25)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熊思东等(12.6)

文化视域下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施晓光(12.8)

新时代高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刍论 李爱民(12.16)

【教育随笔】

高等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马陆亭(1.36)

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 马陆亭(2.26)

捋捋“十四五”教育工作的心中线 马陆亭(3.20)

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点 马陆亭(4.24)

人工智能将重塑教学模式 马陆亭(5.32)

做事与做人 马陆亭(6.30)

学科交叉是为了解决真实问题 马陆亭(7.49)

高职教育须牢记本色 马陆亭(8.18)

学生如何在大学成长 马陆亭(9.35)

教科文聚焦教育未来 马陆亭(10.26)

一流大学是国之重器 马陆亭(11.29)

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利益观 马陆亭(12.20)

高教研究

【理论探索】

从优势累积效应看中国科学精英的成长 季小天等(1.3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教育价值探讨 陈海燕(2.27)

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改革逻辑与路径 朱贺玲等(3.21)

我国学校督导的政策现状与优化对策——基于8省(直辖市)《教育督导条例》等政策文本的分析 梁 燕(4.25)

【书记·校长思享录】

政治生态和创新生态互育共促——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的保障和动力 姜泽廷(3.25)

强化高校战略科技力量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杨仁树(4.32)

以申博为契机 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永生访谈录 李艺英等(5.33)

坚持高水平特色发展 培养德艺双馨电影人才 钱 军(6.31)

智慧教育赋能工商融合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访谈录 李艺英等(7.50)

“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出去”路径探究 高喜军(8.19)

聚焦“特色型” 发力“高水平” 努力建设一流出版大学 高锦宏(10.27)

强化政治统领 加强“五个环境建设” 推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质量发展 王传亮(11.30)

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访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赵锋 张丽萍等(12.21)

【百家论坛】

“内卷”和“躺平”社会现象的人生哲学反思 郭继承(1.41)

从“内卷”到“躺平”:谈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治理 熊金巧等(1.45)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植根中国的必然性 张东方等(2.30)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党建的历史启示 张思维(2.34)

从学生的身影观照教育的时代面向——读《我的二本学生》有感 许玺铮(4.35)

以冬奥志愿服务作为“教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走 深走实 柴玥儿等(6.35)

新时代出版传媒类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张 彬等(6.39)

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固本培元 蔡 倩等(10.31)

当代德育价值观人本走向及其变革探析 陈 丽(11.34)

【大学治理】

大学治理文化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生成路径 杜彬恒(1.49)

教育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教师参与教育评价的研究 张雷生等(1.53)

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实证研究 吴丹丹(2.38)

新时代高校法治工作机构的新使命 张耀天等(2.42)

高校工会做好教代会工作的优势和保障措施 刘建武等(2.44)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冯 刚等(3.28)

“介入”主旋律的亚文化——青年网络流行语 金 锐等(3.49)

新时代青年“四史”教育方法论研究 周 敏(3.55)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结构关系探析 曹茂甲(4.38)

新时代英国孔子学院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研究 莫雪杨(4.44)

高校战略规划能力的形成及其治理效能 陈孙延等(5.36)

大学战略规划的治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杜彬恒(5.4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意义 鞠 华(5.46)

大学模式变迁背后的知识驱动与社会选择 张继明等(6.42)

高校全过程民主管理建设探析 张海涛(6.46)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风险和对策 杜嘉庆(6.48)

高校“青教赛”历久弥新的时代缘由 李 芒(7.54)

高校青年教师职前发展的政策建议 孙立会(7.57)

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引领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索 施振莲(7.60)

青年亚文化网络社区意见引导者的身份构建 侯佳伦(8.24)

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周 彤等(8.27)

财务信息系统环境下高校内部控制优化案例研究 宋美彦(8.30)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与责任调适 张继明等(9.36)

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视角的组织疲劳及规避 张务农等(9.40)

系统论视阈下我国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的挑战与发展 郭 磊等(10.34)

激发高校管理队伍活力的路径探析——以A大学为例 李 丽(10.41)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推动新校区高质量建设 朱信凯(10.44)

大学治理:国内外研究动态——基于2018年—2021年文献的分析 刘益东(11.38)

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析 才立琴(11.45)

高校大学生层级式管理服务研究 刘广超等(11.47)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在线教育的“组织密码”:一项双案例研究 张端鸿等(12.24)

党建研究

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与探析 蔡 荃( 1.78)

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途径研究 许 菲(2.71)

新时期做好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实践探索 门 薇等(2.74)

党建引领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士官生培养为例 马 峻等(2.76)

北京高校承载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和思考 魏书亮(3.87)

以“一二三四”工作法完善高校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

联席会议制度 武晶晶等(3.91)

论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带团建的新路径 李 静等(4.85)

高校大学生宿舍党建工作的途径探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员助力工程”建设实践研究 王 鹏(4.89)

新时代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傅艳晓(5.59)

艺术院校党务干部兼职班主任工作实效性探究 顾连杰等(5.62)

以首善标准高质量做好北京高校发展党员工作 杨 柳等(6.70)

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的难点问题与实践探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钟 玲等(6.73)

立足“类型教育” 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路径探析——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王 玮等(6.76)

加强党对学术组织领导的时代意义与基本经验 杜学亮(7.86)

聚焦“五个到位” 充分发挥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殷 实等(7.90)

新时代高质量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关海琳等(7.93)

地方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基本策略 刘玉娟等(8.52)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探索——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曾 天(8.56)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新诉求、新转变与新路径 秦 岭等(8.58)

党史中的教育“大先生”及其红色育人元素研究 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9.81)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研究 高 原等(9.85)

高校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林 征等(9.88)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党员工作路径探析 门 薇(9.91)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理想信念培育 姚 崇等(10.66)

高校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逻辑理路 盛 磊等(10.71)

新时代高校纪检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 吴豪伟(11.67)

新时代高水平创建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的思考与实践常 亮等(11.71)

以“四融入”党支部服务工作法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时 瑾等(11.74)

党史融入“微课堂” 激发学习“新活力”——“七个一”系列教育活动为例 薛 雪(11.76)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举措、成效及特点 王春玺等(12.53)

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 走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李军锋(12.57)

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刘 勇(12.61)

增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崔春花(12.65)

刊中刊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8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81)

北京外国语大学 (3.33)

北京科技大学 (4.65)

中国政法大学 (5.65)

北京印刷学院 (5.81)

北京工商大学 (6.8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7.33)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8.6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8.81)

北京印刷学院 (9.6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8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1.81)

北京联合大学 (12.81)

统战园地

上海高校公共科研服务支撑平台统战工作研究和探索 俞依璐等(3.93)

大统战工作格局下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路径探析 麦宇红(4.93)

教育科研

【大学教科研】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徐 飞等(1.58)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策略:复杂性、渐进性、情景性和社会性 周付安等(1.61)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机制浅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康 涛等(1.65)

基于成果导向的研究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朱元捷等(2.46)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线上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研究 邓琦琦等(2.49)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应对策略研究 李勇威(2.52)

从音乐教育的分类探析音乐教育模式创新 付屹璇(2.54)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误区、转变与方向 宋 妍等(3.58)

“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科教相融相促的视角 尉海军等(3.61)

大学生学风建设实践探索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为例 夏 岩(3.64)

中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成长路径优化研究 张玉洁等(3.66)

加强学术论文发表诚信管理实践的经验与建议 矫 娜等(3.71)

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陆 花等(4.47)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 常红梅等(4.50)

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赜 佟 怡(4.53)

“321”创新创业训练营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孙刘羊子等(5.50)

北京高校大学生普通话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海平等(6.51)

新时代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思考 于世洁(6.54)

高校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探究及对策分析 袁 博(7.63)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价值定位与应用研究 马思远等(7.66)

“以体育德”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的首体模式 陈 佳等(7.69)

大学学术不端治理的多维审视与优化建议 林成华等(7.71)

教育哲学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季伟峰(8.33)

艺术院校辅导员助力学生摆脱学习困扰研究郑琳韵(8.36)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 李陈锋(9.46)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米 莉(9.49)

高校师德建设内容及对策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王秀彦等(9.52)

地方高校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践探索 林芳芳(9.5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蒋文国等(9.58)

校地产学研平台的建设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大学的实践为例 西 鹏等(9.61)

构建具有电影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 谭 慧(10.5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践探索 杨彩虹(10.59)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科研育人的动力机制研究 杜函芮(10.62)

音乐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探索——基于中央音乐学院155门课程的NVivo编码分析 刘 琦(11.58)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于宝库等(11.61)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创业教育与实务”课为例 刘全明等(11.64)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黄晓红(12.45)

理工科院系开展“学科思政”的实践探索 李 娟等(12.48)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探索 马宏艳(12.51)

【大学育人】

建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周 晔等(1.69)

“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创新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王 尧(1.7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探析 秦彪生等(1.75)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 苏 栋等(2.56)

高职院校“三种精神”有效融合对策研究 郑 兴(2.59)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与实施途径探析 张 帆(2.62)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优质生源基地校建设路径探析 鲍桂莲等(2.65)

乡村振兴背景下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刘京国(2.68)

“十四五”时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跨校培养优化研究——以部属高校“双培计划”项目实施为例 王玉山(3.74)

“双培计划”人才培养中的多元协同创新实践训练研究 张振华等(3.78)

“双培计划”学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 盛亚男(3.81)

“丹心计划”——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田润平等(3.84)

资源视角下的抑郁及其预防 汪春花(4.56)

大学生心理危机状态及防控研究 赵思博等(4.59)

学生心理健康防线机制的建立——从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泛维特效应”角度分析 马子儒(4.62)

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来自外语院校继续教育的实践视角 马晓燕(4.81)

首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现状、特征与挑战——基于对北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的调查 李 响等(5.52)

基于非标准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究:趋势、挑战与应对 周 晨等(5.56)

从助人到育人: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为例 蔡洪波等(6.56)

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邱化民(6.59)

精准构建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冀 津(6.62)

供给侧改革下研究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 杨嵩松等(6.65)

高校关工委发挥“五老”育人作用的实践路径——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王 琛(6.68)

外源与内生双重视阈下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索 季鲁玉(7.77)

艺术院校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研究——以薪酬绩效改革的视角 杨木子(7.80)

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钱伟宏(7.83)

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路径探析 王 鹂等(8.38)

新工科背景下“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史 宁等(8.41)

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国防育人价值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许 峰等(8.44)

浅谈体育教育“育体育心”的社会化功能 李昀霏等(8.47)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建构 朱 锐等(8.49)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郑安阳(10.47)

同伴学习法融通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赵鸿燕等(10.50)

学科竞赛与“三位一体”卓越法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 辉等(10.53)

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张树辉等(11.49)

高校“四维协同”大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探究 ——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 孙洪祥等(11.53)

“三全育人”视角下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研究 王陶冶等(11.55)

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育人实践与思考——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双培计划”为例 张振华等(12.31)

以科研团队为依托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 董春阳等(12.34)

以实践为导向的高校美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为例 张 洋等(12.37)

新时代北京高校中国台湾学生国情教育工作实践研究 毕泽宇(12.39)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 赵 冉等(12.42)

全球视阈

英国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育人模式特点及启示 李 凌(2.78)

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析——以亚洲地区三所大学为例 李 昕(8.61)

美国非营利私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的特点及启示 郭 成等(10.78)

学科融合视角下科研团队组织模式变迁及权变分析——以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为例 姬 懿等(11.78)

教育史话

【大家往事】

田汉校长的戏曲教育思想 孔 瑛(6.78)

敦煌学家项楚先生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与影响探述 冯和一(9.93)

感召青年学生“向美而行”——就“大先生”问题访谈刘巨德教授 陈超群等(10.74)

以美引真 以美导善——杨辛先生的百岁美学人生 陈 凯(12.69)

猜你喜欢
探析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VR阅读探析
图书馆建设(2018年8期)2018-08-31 02:21:06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