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沙沙
(鹤壁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鹤壁 458030)
我国是世界第一肉鹅生产大国,地方品种是我国肉鹅养殖主体,但肉鹅养殖方式相对粗放,对水域污染较大,养鹅业面临环保压力、疾病和发展不均衡等诸多挑战。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鹅绒、鹅肥肝以及鹅肉等产品需求的增加,养鹅业呈现出了极为迅猛的发展势头,养鹅规模不断扩大。与其它家禽相比,鹅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但有些传染病对鹅危害严重。因此,生产中疫病防控技术直接关系养鹅成败。为保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几种主要鹅病如球虫病、禽霍乱和小鹅瘟、坦布苏病毒病等作为防治重点,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鹅病的防治水平。
球虫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感染幼龄鹅,日龄愈小,发病死亡率愈高,耐过的病鹅后期往往发育不良、生长受阻;成年鹅感染后症状不明显,但为带虫者,可传染给雏鹅。该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主要发生在温暖潮湿的5~8月,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该病病程较短,患病后病鹅表现离群呆立、食欲废绝、饮水量明显增加、头部和翅膀下垂等;下痢,粪便呈白色,严重者粪便呈红色、黏稠,后期则变为鲜红色血便;另外,还有少数病鹅会出现频繁摇晃、痉挛性收缩的症状,这表示该病已影响病鹅的神经系统,需尽快进行治疗[1]。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和免疫接种是预防球虫病的重要措施。饲养场应建在地势高处,运动场应勤打扫,保持干燥、整洁,地面应平整、无坑洼,以防雨水、污物蓄积,有利于寄生虫滋生繁殖。成鹅与雏鹅分开饲养,雏鹅尽量采用笼养或网上平养,减少与粪便接触。建立常规的消毒制度,定期清扫鹅舍,及时清除舍内的粪便、垃圾及污物,并通过堆积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杀灭球虫卵囊;每周用30%百毒杀按1:(2000~5000)倍稀释或3%过氧乙酸对鹅舍及周围环境消毒1次,夏天每周2次对鹅舍内的饲养工具、料槽、水槽等刷洗干净后用0.5%~1%新洁尔灭浸泡消毒;雏鹅入舍前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或环氧乙烷对空舍、垫草和其它饲养用具进行熏蒸消毒,破坏细菌、病毒的生存环境。
根据养鹅场的实际情况,每年定期对鹅接种球虫疫苗;在每年的5~8月球虫病高发期,在饲料中添加0.0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预防。鹅发生球虫病后,可选用氨丙啉、氯苯胍、磺胺二甲基嘧啶等治疗药物,建议选择2种以上抗球虫药交替使用。具体用量建议:氨丙啉,每公斤饲料添加150~200 mg,连用7 d;氯苯胍均匀拌料饲喂,用量为100 mg/kg饲料,连用7~10 d;或磺胺二甲基嘧啶0.5%混料均匀,先用3 d,间隔2 d后再连续用药3 d。同时给鹅增加营养,口服速补和黄芪多糖、微生态制剂等保健药物,修复肠道,提高机体免疫力。
各日龄鹅均可感染,一般是育成鹅和成鹅易感。最急性禽霍乱,几乎不表现症状,在夜间会突然倒地、抽搐,几小时内死亡,死亡鹅通常体胖。急性临床表现为:口腔、鼻腔内有大量黏液,羽毛松乱,精神萎靡且食欲废绝,频繁摇头,呼吸急促;排大量绿色、白色粪便,内掺有少量血液,有恶臭味;眼结膜表面存在出血点,部分坏死呈白色。慢性禽霍乱,多由急性发展而来,病程较长,但死亡率不高,表现为呼吸道炎症、胃肠炎或肺炎,病鹅通常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
保证鹅舍内部干燥、卫生,保持良好通风;最好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沿鹅舍外侧增设围墙,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鹅场,鹅舍内不得饲养猫、犬或其它动物,以免携带病菌传给鹅,导致患病[2]。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夏季要防暑降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激因素,提供相对安静和舒适的饲养环境。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饲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和适量的青粗饲料,并给予充足洁净的饮水,定期在饮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提高鹅群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严格执行消毒方案,每天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饮水器、食糟等,鹅舍、地面、用具要常用5%石灰水或1%漂白粉溶液等消毒,每周用过氧乙酸带鹅消毒1次。
发现病鹅及时隔离、治疗并做好相关的消毒工作,病鹅尸体及其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紧急治疗时,可用抗禽霍乱高免血清对鹅进行皮下注射,起到早期治疗作用。日常按免疫计划接种禽霍乱疫苗,不同的弱毒苗要严格按使用说明免疫,如禽霍乱弱毒菌苗与水稀释后供鹅饮用,用时一般不超过2 h;弱毒冻干苗稀释后,每只鹅颈部皮下注射0.5~1 mL,2周后重复接种一次,保护时间可达3个月。
小鹅瘟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可导致雏鹅发生急性败血症,具有致死率高、发病快的特点。鹅发病日龄越小,对鹅危害越严重,致死率越高。最急性:7日龄以内的雏鹅常常发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型:15日龄以下雏鹅发病最多,通常出现食欲废绝、精神萎靡、鼻腔内有大量浆液状鼻涕流出的症状,排出粪便以淡绿色、灰白色较为常见,部分病鹅死前还伴有摇头、双脚滑动等神经症状。亚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病程较长,以少食、精神萎顿、消瘦、拉稀为主要症状,痊愈者生长发育不良。
重点做好种母鹅的免疫,既可避免经卵垂直传播造成的侵害,还可以在感染周期内有效保护雏鹅。根据本地区小鹅瘟的流行情况和病毒分离情况,养殖场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免疫方案。开产前30 d,给每只种鹅肌肉注射1 mL小鹅瘟疫苗,半年内所产种蛋都含有母源抗体,孵出的雏鹅体内的免疫抗体水平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定期对雏鹅进行血清学检测,了解其体内抗体变化,确定加强免疫的时间,可给雏鹅皮下注射鹅胚化或鸭胚化弱毒疫苗,增强雏鹅抵抗小鹅瘟病毒感染的能力。
加强种蛋消毒也是预防小鹅瘟的有效措施。种蛋孵化前要先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孵化室以及孵化用具、育雏舍也应彻底消毒后才能使用。刚出壳的雏鹅注意不要与成鹅接触,易引起交叉感染。
当前治疗小鹅瘟病的难度较大,对雏鹅注射卵黄抗体和抗小鹅瘟血清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此病。向出壳的1~2日龄雏鹅皮下注射0.3~0.5 mL高免血清(卵黄抗体),保护率达95%左右。对已发病的雏鹅,根据病情轻重应当增加皮下注射量,注射0.8~1.5 mL/只,同时对环境、用具增加消毒次数和每天带鹅消毒1次;并配合双黄连+普康新饮水,百草富清零拌料每日1~2次,连用3 d,有一定的疗效。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新的腺病毒引起3~30日龄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的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本病潜伏期一般是3~5 d,人工接种潜伏期大多为2~3 d。该病可分为慢性肠炎、急性肠炎还有最急性肠炎。最急性肠炎:多发于3~7日龄的雏鹅,无症状、发病急,病程短,大多24 h内迅速死亡,死前有双腿抽搐、衰弱及昏睡等症状。急性肠炎:主要表现嗜睡、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少数病鹅会排出大量白绿色、絮状粪便,有气泡,恶臭。治疗不及时,后期会出现呼吸困难等并发症,一般发病3~5 d后死亡,死前双腿麻痹,倒地抽搐而死。急性发病的部分病鹅转成慢性肠炎,临床症状包括间歇腹泻、精神萎靡和体重快速下降,如果不进行人为干预治疗,病鹅最终会营养不良而死。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小鹅瘟临床症状和剖解变化非常相似,需要通过病毒学及血清学等实验室手段进行区别诊断[3]。
目前该病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重在预防。日常需做好舍内饲养管理,保持通风、干燥;定期打扫鹅舍,及时清理粪便,每周用过氧乙酸或来苏儿消毒1~2次,发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疫情的养殖场应增加消毒次数,每天消毒1~2次。根据鹅生长阶段和实际情况,提供全价料和适量青绿饲料,并在日粮中不定时添加电解多维、中草药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增强鹅体免疫力。另外,应从有资质和口碑良好的孵化场购入雏苗,了解清楚种鹅是否已接种疫苗,不要从疫区引进种鹅和雏鹅。在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地区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和注射高免血清。种鹅:开产前1个月采用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对种鹅进行2次免疫;1日龄雏鹅:可口服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疫苗[4],或用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1日龄雏鹅,每只0.5 mL,起到预防作用;治疗发病的雏鹅,每只皮下加量注射上述高免血清,每只控制在1~1.5 mL,同时辅以适量的抗生素和维生素E、维生素C,避免并发症发生。
坦布苏病毒病是近年来发生在水禽身上的一种新型病毒性传染病,由坦布苏病毒引起,具有发病较急、病毒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该病以秋冬季节最易流行,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叮咬经血液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还可以通过污染水源、饲料等经消化道传播给鹅。病鹅主要表现体温显著升高、采食量逐渐下降,伴随呼吸困难、腹泻,排绿色稀便。患病公鹅阴茎肿大,表面有多处溃疡、整体呈暗红色;少数公鹅会出现阴茎外露的情况。母鹅常见腹部下垂、眼球塌陷和糊肛等,粪便内掺杂有少量破碎蛋清、蛋白,产蛋鹅出现产蛋量迅速下降。随病情发展,后期表现出严重的神经症状,共济失调,严重瘫痪,全身肌肉震颤。剖解发现卵巢出血。
目前该种疾病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预防是控制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而疫苗免疫接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建议养殖场使用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接种,商品肉鹅5~10日龄进行第一次免疫,每只鹅肌肉注射0.5 mL;种鹅第一次免疫是在 7~15日龄,70~180日龄进行第2次免疫[5-6]。日常养殖期间还需要落实严格的生物安全防范制度,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清扫鹅舍,调整饲养密度,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做好养殖用具、设备、运输车辆等卫生消毒。及时消灭养殖场当中的蚊虫、苍蝇等诸多吸血昆虫。发病后应将病鹅与健康鹅群隔离,并对养殖场进行彻底卫生消毒,加强对病死鹅的无害化处理。给受威胁健康鹅群预防用药,用复合维生素B和黄芪多糖饮水或用清瘟败毒散拌料饲喂,危害巨大的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者康复鹅的血清,提高大群抗病能力,降低死亡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