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航 许湛扬 邢雅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配电网系统不断地完善,但仍然有部分地区受到限制,致使我国配电网系统建设工作存在不均衡性。在自动化技术、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效率有所提升,但需要高效的运维技术来加以维护。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运维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涉及多方面内容,投入成本相对来说较高,应当转变传统的运维模式,不断地创新配电自动化运维技术,实施有效的运维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运维工作效益最大化,保障运维工作质量。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主站层。这部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系统数据,其中几乎包含了系统运行中的每一项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整合。主站层在接收到系统传送的相关数据之后,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各部门可接收到相关的反馈信息,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使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保持稳定状态,做好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
二是子站层。子站层分布于配电网系统各个部位中,其能够对各部位进行有效的管理,功能强大,内容详细,随时都能检测各项仪器设备,并根据需求来调整相关参数,采集好数据,全面把控各分支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子站层汇总数据信息之后传送给主站层,主站层做出计算分析后,把信息反馈回来。
三是终端控制设备层。该部分中需要使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系统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汇报和反馈,可及时发现其故障[1]。
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的时候,一方面要重视对系统中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的维护,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来执行作业,另一方面则要重视对维护人员的培育,强化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不同厂家的设备,在操作和维护方法方面有所不同,当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厂家设备的维修要求来针对性解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涉及多个部门,子系统较多,如主站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和终端系统等。如若只有单一部门进行维护和管理,无法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需建立专门的维护部门来予以负责。
配电网系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用时容易出现系统故障,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常见的因素有电力设备老化、外界环境影响、人为因素等。为提高配电网系统运行效率,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加强对终端设备的管理,既要了解其实际运行情况,又要科学分析终端设备的失效规律,为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工作奠定扎实基础。低压电气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可修复的电气设备,另一种是不可修复的电气设备。不同的电气设备在指标上有所不同,各项参数的要求不同。常见的配电终端失效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指数分布;二是对数正态分布;三是威布尔分布;四是正态分布[2]。配电终端中包含了多个模块,电气元件是其主要构成部分,要通过失效分布拟合来进行数据检测,并进行科学分析,以明确失效分布类型,然后进行有效的可靠性指标计算。应当优化整个计算过程,首先对于模块失效数据进行初步拟合,根据实际情况来编制经验分布函数,利用适宜的方式来进行数学推导,求得失效数据,以便于了解终端的实际运行情况,掌握其实际效率。
馈线自动化系统元件数量非常多,无法进行较为集中的安装。在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使用馈线开关监控终端,有利于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降低系统建设成本,而且馈线开关监控终端直接关系着馈线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果。因此,需优化配置FTU,遵循相关制度,根据电网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负荷分布状况,合理配置终端设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障用户的用电质量,为其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通常来说,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可靠性因素之后,还需要从终端附近负荷量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要确定负荷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采取的优先级有所不同,居民类用户所占比例相对来说较小一些,商业用电比例相对来说较大一些,还有一些特殊用电占比也非常大,需计算廓线开关附近的负荷优先级。在计算的时候,应当结合各类型用户的实际负荷情况,来合理布设FTU设置点,确定三遥数量、二遥数量[3]。
在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技术十分重要,能够及时在电网发生故障后找到其位置,准确进行故障定位,有利于提高相关人员的故障维修效率。配电故障定位技术类型较多,比如说以RS-IA数据挖掘模型为基础,通过RS来采集相关数据,输入、输出矢量。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健全的故障挖掘数据库,结合故障特征,确定对应的条件、决策属性,生成RS决策表,然后再来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找到具体的故障位置。
配电故障定位技术的故障定位模型如下:在实际配电网结构类型基础上,基于相关理论要求,根据故障情况制作原始决策表,在IA理论指导下使复杂的决策表逐步简化,留出重要的决策项目,确定适宜的规则,再通过科学对比,找到最终的故障位置。
由于我国当前配电网发展中存在着不均衡现象,部分配电线路受地貌条件、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信息孤岛。一旦这些区域的配电网出现故障,仅依赖于传统的运维方式,进行人工巡检,难以快速找到故障,造成长时间停电,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消耗,也影响了用户的用电质量。基于此,应当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利用电力故障检测终端,实时采集相关数据。在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实现电力设备之间的互联网化,以便于业务也能互联网化。基于用电、储能和发电设备,来合理部署各类数据采集控制单元,科学布设环境传感器,安置好能效检测终端,进行有效的视频监控,以便于全面采集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中的各项数据,全面了解其真实的运行状态。需基于互联网创建智能配电网运维平台,将其作为电力调度管理中心,终端用户作为神经末梢,以便于集中管理各项资源和设备[4]。
基于此,在开展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运维工作的时候,要全面采集配电网运行的各项数据,与设备出厂数据进行对比。一方面,掌握设备出厂数据有利于了解设备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另一方面,获得配电网的实际运行数据,则能够掌握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状态,数据包括电流、电压互感器中的数据等。通过对比分析定值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数值之后,能够得到配电网运行中的实际电压值、电流值,可以此为依据来判断配电网的故障类型,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将故障信息发送至运维人员手中。运维人员在开展维修工作的时候,可将这些信息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参数间的差异,帮助运维人员实施针对性的维修措施,有利于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智能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频率通常在五十赫兹,正弦波二十毫秒,根据相关要求采集一个正弦波形需要有八十个点,一个离散点要两百五十微秒,启动定时器后会定时中断,并且能够自动采集相关信息,并且和AD转换芯片进行通讯,聚集离散点的数据。
在获取离散数据之后,计算其相关参数最大值,可将其数据对比定值,如若在正常范围内可启动发送程序,利用无线传输来发送数据;如若偏离了正常范围,则需要进行故障判断,确定故障类型[5]。
可利用无线技术来发送故障相关信息,做好评估工作,看其是否能够继续运行,制作科学的评估报告,需注重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配电网是否需要进行维修;另一方面是预估维修所需要花费的成本,综合考虑维修效果和经济成本后,选择最佳的维修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评估。对比原始数据和故障数据之后,进行分析判断,了解电力设备当前的运行情况,预判实际维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运维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运维技术水平,方便相关维修人员的协同合作,需进一步创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数据之间的共享。对于一线运维人员来说,客户在上传各类故障类型之后,其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检测电力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判断故障原因,找到故障位置,然后进行针对性维修,并记录好维修过程和相关数据,整理维修档案。一线运维人员在执行工作的时候,要与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密切沟通,听从指导,根据现场数据反映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解决用户的电力故障问题,维护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对于技术指导人员来说,其需要通过对比各项数据信息,来发现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对配电网当前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基于此,要对一线运维人员实施高效的培训工作,使之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依据更多的技术知识储备以克服困难。同时,一线运维人员可将难以处理的问题上传到平台中,技术人员对此进行研究讨论,运维专家也可以在平台中分享维修经验,展开远程故障诊断工作,不断地创新运维技术[6]。除此之外,在运维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APP、社交平台等,来进行数据共享。比如说,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采集用户的实际运用情况,及时处理用户用电中的问题,定期向用户推送有关故障维修技术相关信息等。
现阶段,配电网运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于:一是配电网的载荷存在不均衡性。基层低压电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技术因素、历史因素的影响较大,致使载荷方面分布不够均衡,这给配电网运维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满足电网线路分布的高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当不断地提升配电网运维水平,但是实际运维工作中还有所不足,以至于配电网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中,线损情况较为严重,存在着安全隐患;二是配电网系统的部分设备较为落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部分区域的智能配电网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使用的设备较为落后,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用电需求。在配电网络布局方面不够合理,以至于电力输送中存在浪费情况,不利于提升配电网运维技术水平[7];三是部分运维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新时期下,对配电网运维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电网维修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但目前部分运维技术人员还缺乏学习意识,所采用的运维方式较为落后。
为提高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水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管理层为出发点,提升配电网运维技术水平。应当由专人来负责设计配电网,做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更新、升级工作。可根据当地的电网建设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宜的运维管理方案。设计人员应当具有前瞻性,要基于发展现状,从长远考虑来完善配电网建设,满足电力运行需求,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保障配电网运维工作质量。
二是要加大对配电网运维工作的投入,不断创新配电网运维技术,对一些线路进行智能化改造,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运维效率。
三是要重视对运维人员的培训,不断地提升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之掌握扎实的运行维修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时解决配电网运行中的故障,维护配电网的稳定运行。
四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创建配电网运维平台,改变传统的配电网模式,使之变得智能化、自动化,并能够进行有效维护。虽然智能电网系统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有效引入互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推动智能配电网的发展,突破瓶颈。完善智能配电网运维平台的功能,可提高电网系统运行安全系数,做好预警工作,及时而准确地发现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反馈,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有利于促进智能配电网供电效率、质量的提升,保障智能配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进行智能配电网运维平台建设的时候,要从以下五部分着手:第一,构建信息采集中心。该部分的作用在于通过安装信息采集设备,来全面采集智能配电网运维工作中的各项问题,科学整理相关数据,做好存档工作;第二、构建配电网运维专家中心。该部分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可提供彼此间良好的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具有在线聊天、视频会议等功能,加强了各智能配电网运维专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第三,构建配电网运维诊断中心。该部分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如故障地位技术、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技术等,旨在准确识别智能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故障定位;第四,构建过往案例库。该部分用于采集以往发生的相关事例中的故障数据、检测数据,以便于详细分析故障发生原因;第五,应用服务交互技术。可利用新媒体平台来为大众提供维修服务,发布相关基本常识,方便大众自行解决基本故障,并进行跟踪处理。
五是要重视对配电主站、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的有效维护。一方面要加强对硬件系统和系统软件的维护,另一方面要重视数据维护和异常维护。
总而言之,应当积极开展配电网运维工作,完善自动化运维技术,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针对实际故障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保障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重视对运维人员的培育,为配电网运维工作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作用,基于“互联网+”构建完善的智能配电网运维平台,科学规划和设计各个模块的功能,优化智能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手段,提高配电网运维技术,实现运维管理效益最大化,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