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红 吕跃山 张立新 陆 萍 于 洋 李婷婷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大庆 163319)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免疫学进入了大众视野:免疫系统与新冠病毒对抗引起的临床表现;抗体检测对新冠肺炎的辅助诊断;新冠病毒治疗性抗体的研发;血浆抗体疗法对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疗;新冠疫苗的全民接种等,人们对免疫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免疫学知识的需求也逐日增长。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不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免疫学理论与临床疾病如新冠病毒肺炎密切相关[1]。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将新冠疫苗与课程内容整合,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浅谈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在免疫学防治章节中介绍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涌现出很多胸怀国家、心系人民的科学家,如“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院士,她曾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关键时刻做出重要贡献[2]。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她临危受命再次带领团队紧急奔赴武汉,成为新冠疫苗研制的先锋,为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全球首先开展了临床试验。2020年2月29日,当第一批疫苗到达武汉时,陈薇院士和其他6名共产党员率先接种了新冠疫苗,成为最早的探路者[3],为疫苗的早期研发提供了真正的人体数据,为后续疫苗临床剂量的选择、临床疫苗程序的选择等提供了理论依据。陈薇院士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爱国敬业的精神值得敬佩和学习,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报效祖国的使命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新冠疫苗从研发到上市不到一年时间,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也体现了我国要彻底消灭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心。在全球疫情还在蔓延时,我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且新冠疫苗的接种正火热进行中,截至2021年9月,全国接种新冠疫苗已超20亿剂次[4]。疫苗的免费接种充分体现出我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仅如此,在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中,我国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多国认可,迄今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12亿剂疫苗和原液助力全球抗疫[5],充分彰显了大国风范和担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讲解人工主动免疫的几种疫苗类型时插入我国研发新冠疫苗的5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可以说我国采取的5条技术路线覆盖了全球疫苗研发的主要技术。在讲解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技术原理时插入科研人员研发时的案例,如选择腺病毒作为载体的原因、对腺病毒进行了哪些改造、研发时做出的无数次实践等,充分体现了科研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由此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科研为导向的学习,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
科学技术推动了新冠病毒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使人们不再谈新冠色变,使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力量,从而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查阅解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勇于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为人类造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价值观、人生观[6]。
在讲解抗原的章节中,异种抗原的代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虽然能使机体致病,但同时其又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是很好的免疫原,因此可以制成疫苗用于疾病预防,而疫苗也是控制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灭活新冠疫苗就是将新冠病毒灭活后制成的,这也是目前我国接种比例最大的一种疫苗。在开展全民接种新冠疫苗的初期,国民很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网络上更是有“疫苗有很大副作用,甚至致死”的谣言,由于国民缺乏医学专业知识,难以辨别信息真假,给疫苗的接种带来了阻碍,实际上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其他疫苗无异。部分人在接种后出现接种部位疼痛、红肿或轻微的发热、头晕、乏力现象,使其担心焦虑,寝食难安。还有部分人担心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会不会引起感染等。群众之所以担心、疑虑是因为其对疫苗不了解,缺乏医学知识。要引导群众保持积极的情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用专业知识消除群众对接种新冠疫苗的恐慌情绪。因此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向身边的人传播正确的医学信息,用医学知识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疑惑,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把人民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做一个有专业、有温度的合格医生。在讲解人工被动免疫时插入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捐献血浆的案例,说明这一举动对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治疗和阻击疫情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在讲解体液免疫应答时,可让学生描述新冠疫苗进入体内经历了哪些过程最终产生抗体,为什么有的疫苗要接种两次甚至三次?在讲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接种疫苗后有些人产生了抗体,有些人没有产生抗体[7]。通过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认识到医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医生的职业荣誉感,以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免疫学防治章节中作为拓展内容插入灭活新冠疫苗生产工艺的视频,一支灭活新冠疫苗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经过细胞培养、病毒培养、灭活、纯化、配比(半成品)、灌装、包装七个步骤,每一步都有更多更细致的环节,质控检测则贯穿全程。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强调实验操作的严谨、规范,增强生物安全意识,由此联系到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操作中要秉持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恪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增强职业素养。疫苗从研发、生产到上市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分工,相互协作,各司其职。提醒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兢兢业业,注重协作,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其未来岗位的胜任力。
在免疫学的发展史讲解过程中对比天花和新冠肺炎两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治,引申出控制传染病的三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目前我国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如境外回国人员的闭环管理、确诊病例和密接人群的封闭管理、戴口罩等个人防护,甚至是接种新冠疫苗等,虽然能很大程度地控制人与人间传染病的传播,但引起这场疫情的罪魁祸首——新冠病毒的来源至今不清,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相关通报显示,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中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来源于野生动物[8]。吃野味不仅容易滋生病毒,也涉嫌犯罪,在疫情防控战中,“拒食野味管住嘴”更应成为全民共识。以此引导学生提高环保和法律意识,并将生态保护观念传递给身边的人,从疫情中吸取教训,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力措施,有助于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格局[9]。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以新冠疫苗为切入点,将其与免疫学内容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如何利用思政元素达到育人目标,如何做到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中,为日后整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