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纳新
(河南警察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政治建校方针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化“大思政”理念的重要演进路径。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1]。在逻辑关系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所包含的自我、认知、人际、学习和情绪等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化有着主体吸收与应用上的共同维度,且具有隐性特点和育人功能。
公安院校在专业课中普遍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起步较晚,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自身开展讨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性质、结构、作用等尚缺乏深入的理论揭示,也未对公安队伍建设迫切需要破解的“思政+心理”实践困境,在内涵、意义、路径等方面作出必要的解释。随着课程思政研究日益发挥实践和实战功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无论是提升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或是加强心理学专业建设,还是推动公安队伍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创新价值。
从当前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来看,归纳起来,主要聚焦“内涵诠释、元素挖掘,教学实践和方法创新”四个问题[2]。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总目标应是:坚持系统性,全面统筹挖掘心理学各科的课程思政元素;坚持积极性,以警察职业人格塑造为核心,做到四个认同;坚持科学性,通过“大思政”路径全面发挥课程思政功效;坚持实践性,进一步强化团队建设力量和校局合作形式,做到五个充分,探寻一条可操作、可复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成为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石,也必然成为课程思政发展改革的基本遵循。随着学界对课程思政研究愈加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实体行为,而更加强调是一种思想理念。作为教育从业者,唤醒教育所具有的隐性教育功能时,探索课程思政的理念认同与可行性行为模式,为受教育者注入持续性的生命能量。课程思政既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课程观[3],要挖掘课程思政的“隐性思政”功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4]。在课程思政这一系统工程里,全课程育人转向和全过程育人的发展导向愈发明晰。
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思想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尤其是在研究人的观念形成方面有着深厚学科积淀,而且正确的价值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按照课程思政发展趋势,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正由碎片化向全学科、跨学科领域拓展。公安教育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特定育人要求,这就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涵应是以心理学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过深挖更多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隐性教育的形式,切实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心理学科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价值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5]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活动,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不仅局限于校内,更要着眼于公安实战,“大思政”理念就是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大思政”框架下不仅仅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还要始终遵循“思政+心理”的理念,坚持心理教学实战化方向不动摇,承担起公安院校的责任,将视野置于公安基层心理实战需要的广阔天地,以“大课堂”形式,在与之相结合的科研、实践、第二课堂等非课堂实践中,在公安队伍建设服务实践中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6],并将成熟的建设成果通过社会服务形式来服务全体公安民警,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大局。
创新是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突破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心理育人需要通过与其他育人形式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公安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服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切实破解公安院校智力输出与公安基层需求“两张皮”现状。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与公安机关队伍建设同向同行。校局合作具有鲜明的公安职业教育特征,是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通过校局合作的持续实施,从“理论+实践”两条路径、“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切实破解了一些公安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难题,对于扣好公安院校预备警官职业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起到重要的教育前置和先行引领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孕育于专业课程之内,成效评价检验在实践之中。教师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因素[7],受教育者的认知转变不会自动形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良好互动的开展有赖于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教育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理论认同,破解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联结上存在的认识不足。为此,教师培育清晰的课程思政理念会起到前置性功效,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充分发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教师是“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落实者,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以及教学中的贯彻落实程度,决定了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效。心理学专业教师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重建心理平衡之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三观;舒缓焦虑躁动的时代病症,填补愈来愈多呈现“空心化”症状的内心空洞,为其注入恒久的精神力量,护航学生的心理健康,亦为国家未来强基固本。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无疑会对课程效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思政元素的挖掘提炼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需要教师从宏观上对课程思政的逻辑架构与内容指引进行把控,亦需要结合课程研究的学科对象、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针对性的元素挖掘。
找准了输入材料,还应探寻有效输出途径。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思政课程元素顺畅平滑地融入课程体系内,避免单独拉扯思政元素而流于形式,浪费宝贵课堂时间的同时对思政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协同机制”①“六大协同机制”具体指: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心理育人协同机制、专业骨干选拔协同机制、心理危机处置协同机制、公安智库研究协会机制、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将部分警校建立的公安心理校局合作机制中的优秀做法予以总结推广,实现公安实践与公安学研究上的相互滋养,亦可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提供真实、持续、鲜活的实践土壤。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课程思政建设伊始就应当明确导向,明晰目标。科学的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政教育的要求与课程自身的思政教育内涵相融合,使思政教育的因子融入课程之中,赋予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挖掘其育人价值,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4]。笔者认为就公安队伍建设需求和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来说,培养和塑造警察健全人格是“思政+心理”的融合桥梁。通过挖掘受教育者的内生动力,在思政理论认同、公安职业认同、公安纪律认同等方面找寻切入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讲授。公安院校教师应当抓住大学教育、公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板块进行统筹谋划,达到培养人格完善、自尊自爱的人与塑造忠诚担当、业精技良的人民警察的目标。
从教育过程来讲,从教育者理念的倾注到受教育者的理解、认同之间存在语言表达的耗损、交互逻辑的切换与主体认知的转化,应着力在主体认知与主体认同上进行探寻。在主体认知上,以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知识对教学材料与教学形式进行符合人脑认知规律的转换,更易于受教育者领会吸收。随着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支撑教学硬件的优化,知识的表现形式与人们的学习形式却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仍然处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这不得不引起教育从业者们的思考。课程思政建设映衬着教育理念变迁的底色,我们的教学模式亦需要与时代同频。
在主体认同上,首先要避免授课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将三个板块知识进行内容上的交融、逻辑上的关联,由嵌入到融入,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思政教育中认同理论背后折射出的思维观念多样性与复杂性。认同就是要在差异、多样、多变的现实中寻找相似性、相同性和一致性,具有趋同的效应,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信仰体系上达成集体的共同意识,直到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为模式[8]。
1.充分发挥教师榜样力量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榜样的作用是无声的影响力,是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之一,也是发挥心理影响力的优良途径。2020年伊始,疫情汹涌,医护人员与公安民警一同值守前线。面对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起伏的紧张焦虑情绪,笔者所在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师身体力行,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成立抗疫心理服务志愿团队,采用线上通话、微课程、微视频等方式为省内民辅警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为全体警院学子续写课程思政“活教材”,这就是从“嵌入”到“融入”具有亲和力的课程思政。
2.充分发挥教研室主责作用
教研室以“视野宽广、有机融合、不突兀、不生硬、流畅自然”为原则,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教师全面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制定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实施路线图;根据各课程特点,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目标纳入培养方案;在心理学通识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课程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三方面特质[9],做到新教材每个章节均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每个小节均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元素呈现;在教学检查中,将“课程思政”实施作为必查内容。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育话题,激发他们的职业正义感、社会正能量,并通过制作影视作品分析、优秀感言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翻转课堂”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利用评比观摩、比赛点评等形式增加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和校局合作的阵地作用
强化对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依托校局合作机制打造为学院、教师、学生三维赋能的课程思政团队,通过实践送教达成公安教育与公安实践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促进,实现“同向同行、双向互动、协同育人”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