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欣 丁晓强
1979年3月,邓小平在接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1]《邓小平年谱》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496页。,标志着“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一种政治话语正式出场。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新道路的研究迅速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路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为科学指导,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元素,体现出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式的特殊性,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路。
(一)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欧阳恩良等从国家成长的维度出发,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继续展开,新时代以来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渐定型。[1]欧阳恩良、胡静:《“国家成长”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燕连福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以实现现代化为历史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明晰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步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时期正式提出了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以来则进入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现代化目标也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重的有机统一。[2]燕连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内涵扩展和未来指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韩喜平等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破解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不断破解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现代化的方案、目标等进行战略调整与改革,最终形成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3]韩喜平、杜都:《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二)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导。方世南等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4]方世南、马姗姗:《从“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1期。刘勇等从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缺陷、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途径、致力于世界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赓续与发展。[5]刘勇、章钊铭:《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意蕴》,《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文化根基。于安龙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仁政爱民”“协和万邦”等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6]于安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论析》,《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5期。吕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所遵循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的“礼乐”以及儒家思想中“礼法结合”的文明内核,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集体主义治理方式、观念,在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民族对国家制度、社会发展的不断探索中就有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小康、和谐、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见之于《诗经》中所描绘的小康社会雏形以及《礼记》中所构建的大同理想社会。[7]吕瑶:《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历史进程及价值意蕴——兼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理论月刊》2022年第4期。
(三)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段妍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更为充实的物质保障、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坚实的生态保障、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8]段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9期。陈金龙认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李冉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规划和路线规划,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统筹布局,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底线思维,坚持五个重大原则,一代代中华儿女持续团结奋斗。[10]李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旗文稿》2022年第20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原则。近年来,学者们主要从中西方比较、大历史观、唯物辩证、整体性等视域阐释其丰富的内涵,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政治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以全面系统协调为发展理念、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为方法论,从政治保障、经济治理、社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臧峰宇从世界现代化与中国发展的关系、历史规律与历史主体的关系、社会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出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1]臧峰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孙正聿提出,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以及未来意义的大历史观出发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2]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哲学研究》,2022年第1期。刘同舫提出,要从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守正与创新、普遍性与特殊性、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5对重要关系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3]刘同舫:《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把握的几对重要关系》,《光明日报》2021年8月20日。张翼认为,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4]张翼:《从社会学角度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人民日报》2022年7月11日。张占斌认为,共同富裕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是否坚持共同富裕,成为区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5]张占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韩庆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相对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而言,也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那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言,是指在新时代创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持和发展。[6]韩庆祥:《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内涵》,《学习时报》2021年8月30日。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遵循。坚持党的领导是其根本政治保障。颜晓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和不懈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社会保证、政治统一前提、根本社会条件,根本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不断成熟完善的体制保证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等。[7]颜晓峰:《党的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4期。董德福等认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方向与发展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发展动力。[8]董德福、齐培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超越性》,《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张志强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独立与经济独立,创造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政治引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方式。[9]张志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陈家喜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分步骤、递阶式进行战略安排和渐进式推动全面现代化的主动引领核心作用。[10]陈家喜、邱佛梅:《主动式、递阶式、渐进式:政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逻辑》,《科学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董朝霞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分析维度,认为相较于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实现实践主体“人”与劳动产品的同在性、实现人的劳动价值、实现人与人的“类本质”相统一、实现人与外界的和谐关系等文明优势。[11]董朝霞:《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向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殷德生指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与战略性相统一,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动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1]殷德生:《“两大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飞跃》,《上海经济研究》2021年第12期。傅正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西方掠夺式的现代化道路,让人民充分参与现代化的进程并共享现代化的成果。[2]傅正:《“两个创造”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启示》,《哲学研究》2021年第8期。王治东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进程的同构性、历史—理论—实践的统一性、人民作为现代化期待—建构—享有主体的同一性。[3]王治东:《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特性》,《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1期。
坚持全面系统协调的发展理念。孙代尧基于对传统西式现代化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科学理性的规划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价值旨归,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层面全面协调式的发展,是独立自主、自信开放、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现代化道路。[4]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熊秋良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东部、中部、西部、沿海、内陆、城市、乡村等不同区域空间以及现代化总体布局、理论体系和制度层面的全面性和创新性发展。[5]熊秋良:《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个维度》,《求索》2022年第1期。王岩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文明逻辑出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化重心从最初的物质文明建设到新时代以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则体现了协调发展原则。[6]王岩、吴媚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理路》,《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1期。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论。田鹏颖等从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中华文明“三位一体”的文明维度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有机结合形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形态,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推动其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现代文明和中华文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7]田鹏颖、武雯婧:《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9期。林伯海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3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普遍世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殊国情的辩证统一;二是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三是旨在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世界梦”的普遍价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特殊价值的辩证统一。[8]林伯海、李潘:《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若干辩证统一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1期。运迪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继承工业化、科学技术等现代化发展一般要素的同时,在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分配方式、组织社会生活、发展目标等方面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道路”。[9]运迪:《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韩保江等指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要着力从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感召干部群众、强化“两个维护”制度保障、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等方面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0]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管理世界》2022年第11期。刘伟等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实践遵循,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构高标准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11]刘伟、陈彦斌:《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董德福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应重点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层面,加强改革创新与制度保障,解决好收入分配与城乡发展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农业农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2]董德福、齐培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超越性》,《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袁红英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深入发展、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壮大新时代统一战线。[1]袁红英:《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8日。黄承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原则,加快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黄承梁:《从生态文明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文献》2022年第1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825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本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造福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者们主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社会主义进步事业、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维度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唐爱军从民族复兴的叙事逻辑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传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中华民族的文明接续发展以及精神自立。[4]唐爱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叙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齐卫平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认知理论。[5]齐卫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江汉论坛》2021年第9期。段妍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视域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开辟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形式,团结了最为广泛真实的人民力量,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6]段妍:《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东岳论丛》2022年第4期。欧阳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内容体系、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根基等方面的确立与建构,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鲜明制度优势。[7]欧阳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核心价值与比较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多维探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二)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参考样态。孙代尧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传统的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是对新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发展中国家“依附”“脱钩”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8]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张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后发民族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了以本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实现民族自立与政治解放和明确自身现代化建设的世界方位、并敞开胸怀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国智慧”。[9]张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多维视角理解“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百年党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桑明旭从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必然性,证明了实现现代化途径的多元性,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智慧和经验。[10]桑明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理论探索》2021年第5期。
(三)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唐爱军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维度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进步事业,跨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11]唐爱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叙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陈锡喜基于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的发展置于当代世界的开放视角中,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形态的多样性和优越性。[12]陈锡喜:《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的方法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3期。王公龙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话语体系,壮大了推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非西方世界主体力量,在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提升了世界整体现代化水平,改变了资本主义强、社会主义弱的世界历史格局,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文明样态。[1]王公龙、付星博:《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1期。
(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韩喜平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本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等因素的价值关切,体现了在发展目的、发展原则、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上始终贯彻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创造了破解西式现代化下人与社会发展困境弊端的文明新形态。[2]韩喜平、郝婧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4期。吴宏政从世界历史进程的维度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形塑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实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现实”的发展建构提供了现实基础。[3]吴宏政:《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基本定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2期。杨振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走独立自主、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新发展。[4]杨振闻:《从“文明蒙尘”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旨归》,《求索》2022年第1期。吴晓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在21世纪的中国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5]吴晓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人民日报》2022年8月22日。
纵观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在3个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第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学者们对其形成与发展的阐释角度尽管并不一致,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阶段达成了大体一致的认同,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识萌生阶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目标形成与确立阶段,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继续展开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全面推进阶段;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来源,学者们认为其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实践观、世界历史理论等具体理论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要义。第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遵循与发展路径,学者们从多个维度来阐发其丰富内涵,并就党的领导是其根本政治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价值取向、全面系统协调的发展理念等方面达成了普遍认同,从政治、经济、社会、人民民主、生态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实践提供了有益启发。第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学者们主要从国内、世界视角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
国内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审视和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研究视角出发,对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我们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汲取现代化探索的智慧经验,从而更加从容与自信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中砥砺前行。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遵循与发展路径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概括与探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规律,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全过程人民民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重点关注的问题,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更加注重对未来实践层面的思考。三是从国际视角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价值进行归纳和阐发,有助于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以更加宏大的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与文明贡献。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述,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具体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及其内涵和逻辑关系,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部署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及其具体目标,明确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
第一,要更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我们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怎样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成功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要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内涵及其逻辑。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9—10页。党的二十大对这五个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和特点,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深刻认识现代化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刻认识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这些都有待深入阐述。
第三,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本质要求和五个基本特征是什么关系?本质要求如何决定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是否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路线图?这些都有待深入研究。
第四,要深入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个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要求全党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重大原则分别从领导、道路、价值、动力、精神等五个方面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需要深化研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怎样做到坚持五个重大原则,牢牢把握五个基本特征,以不断完成九个本质要求为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