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荣里
文学艺术创作,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充当着精神彩虹的角色,向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单从中国文学创作而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创作的规律,不只是从律诗简单表达到长篇大论的转化,也涵盖了时代和书写形式的变化。书写载体从竹简到丝帛,再到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书写技术的变化,逐渐满足了人类更多承载文字的需要。技术引发的经济增长和社会革命,也增添了创作者的表现内容。从技术本身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再到书写技术的转变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改变,人类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边界。从农耕、游牧文明,迈入工业化革命,再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技术革命,人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均在向外延展文学艺术表达的内容。自从互联网问世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着全球化经济的形成,是与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分不开的。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无不涵盖人类追求梦想实现的奋斗精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技术和文学艺术,比翼双飞。文学是人学,此时代的人有别于前一个时代的人,是技术的进步或异化改变了人类本身。文学艺术的表达,不可能忽略技术的力量。高科技改变了当代人的认知,高科技时代,文学艺术创作发生着怎样的嬗变?笔者试图从创作主体队伍的扩展、主题内容的变化、创造载体的多样性、元宇宙文学等各个侧面,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做简单梳理,以期获得方家指正。
文学艺术创作队伍,就当代世界而言,正发生着不同以往的转变。和历史早期贤人文化的稀缺性不同,文学创作队伍的庞大、芜杂,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荣。这不简单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教育面的提升有关,更在于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造成了这种创作态势的自然形成。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泛化了文学创作队伍。互联网的兴起,让文学艺术创作队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不仅是创作数量的提高,也带来创作质量的提升。创作队伍的扩大,得益于手机互联网的兴起和信息科技的兴盛,更得益于高科技队伍群体的科技人员,跨界进入文学艺术的创作队伍中来。文学创作者,不再单单是体制内的作家,也有工程师、律师、教师、自谋职业者等各行各业的写作者。写作者的欲望,被信息传递的网络激活,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创作者。貌似碎片化的表达,有些已成为作家的素材或是初学者的文学表达。如此表现方式,一方面让文学艺术创作者感受到信息来源的广博性,另一方面让整个社会存在泛化、解构文学的原始意义,文学慢慢走下神坛。
文学队伍的扩大是与新技术的兴起密切相关的。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赢得了科幻创作的殊荣。这位在电站工作的技术型创作者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时,表示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影响,是唤醒他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像刘慈欣这样的由专业技术人员转为作家的文学艺术创作者,他们往往凭借技术功底和文学想象,使其作品富含现代技术品质的魔幻感觉。
农民工创作的文学作品,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到热捧。近年来,围绕在高科技行业的农民工或专业技术人员,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力军。这些作者的特点就是身为高新技术参与者,将高新技术行业纳入到创作视野。有参加中国高速铁路施工的农民工,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作品。高速铁路技术的高新性与生存的现实可触摸性,高度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高新技术给农民工带来的精神洗礼。在芯片制作等高新技术产品流水线上的农民工,他们本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者。这些农民工会因为劳动收入的微薄与高科技产品带来的高效益,产生落差感,从而滋养出不同以往的文学表达欲望。这类作家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技术使然。
文学队伍的扩大与高科技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有关,也与书写方式的改变有关。“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1],如前所述,媒体内容的传播有了新的形式,形式会影响着内容的表达。传统纸媒时代,文学作品发表在文学报刊上,公之于众,才算完成了一次文学创作过程。而当下情况是一个初学者一时兴起发布在微信朋友圈的分行文字,就可能成为众人赞赏的诗歌。不同的诗作有不同层次的受众,文学艺术创作开始从“阳春白雪”变成了雅俗共赏。这是文学的回归,也是文学创作更自然的本性使然。体制内外文学的差异化评论,会因高新技术引发的传播载体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
文学是人学,因人思想和行文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高新技术领域的不断扩大,为文学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无限大的创作空间,从而丰富了创作主题,而主题的扩大,也为各类文学创作体裁提供了更充分的表达。
融进了信息技术的高新技术,不再是历史上的技术形式的简单演变,而是带有高科技含量、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成果,涵盖物联网、云计算、5G、图像和音频合成等技术的最新技术成果。其涉及的领域既有注入高科技元素的传统行业,又有被全新高科技技术所把控的新兴产业,这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主题。作者既可以表达传统产业在新兴技术推动下的进步,又可以表达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一代高新技术驱动下的簇新变化。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工厂,从研究机构到实践一线,值得作家书写的高科技领域带来的变化,值得作者表达的空间可谓丰富多彩。依托高新技术,作家可以营造出无限的创作主题。
围绕高新技术服务于现实社会,可以延伸出许多作品。比如,高速铁路改变了国人的生活,作家能从高铁给国人带来的高科技文明生活,写出反映新时代的作品;也可从高铁的品牌文化塑造高铁为国争光的精神内涵。高铁建设者可写高铁,作为观望者的行外作家,也可以书写高铁。乘坐高铁的平常人,也可以围绕高铁抒发自己的感想。高铁行驶速度的提升,使旅行品质产生了飞跃;围绕高铁的作品,为人类演绎了更多现代文明的内容,这是高铁所带来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变化。
围绕高新技术的从业者,可以锤炼出辉煌佳作。高新技术的创造,既有对异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借鉴,也有自身原创技术的显现。高新技术的辉煌,沉淀了众多从业者孜孜以求的创新。在芯片制作、航空航天、盾构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一大批专家和制造者的精神风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用文学作品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描述他们的苦辣酸甜,既是对他们高尚精神的弘扬,也是切实的时代记录。
围绕高科技改变生活,可以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高科技领域涵盖很广泛,既有保障国家安全的高新技术,也有走入寻常百姓家的高新技术应用。高新技术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如一位作家为远在故乡农村的老人安装了摄像头,通过这个摄像头可以随时观察老人在家中的行动。他因此发现了很多过去所不知道的事情,为此,他写下一部反映两代人感情的文学作品。随着高科技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内容会不断反映到作家作品中来。如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者,他在漫长的研究工作中,滋生出许多哲思性小品,堪称新时代的新市民散文。农村有了高科技的渗入,品牌产品、高科技民俗、文旅视频,这一切,无疑会成为作家们反映农村变化的新内容。每一次技术的注入,都会掀起民众思想的涟漪,更会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高科技影响了民众的生活,作家的作品中,自然会表现这种变化。
教育迈入了新时代,高科技主导的元宇宙教育“以数据科技为载体,以数字身份为契约,服务每个人的终身成长”[2],教育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师生心理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科技影响了校园文学的创作走向,再用传统方式书写校园文学已经不行了。
新时代的商业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利用抖音等销售产品,新型的销售方式已经引起市场销售人员和企业销售方法的调整。量子营销已经可以“通过判断未来趋势、了解范式转移、建立灵活框架,来帮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打造倍受信赖的品牌”[3],未来消费者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作家不可能不为之而变。
高新科技也为学者型写作提供了更便利的工具。尹玉珊在《听古诗文讲自然》专栏里,就向读者呈现出“先贤笔下的树很神奇”[4],这种新学者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很普遍。笔者在参加红学会议时,也看到不少利用计算机研读红学细节的学者著作。
围绕高科技的未来展望,可以创造出更多科幻作品。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所描述的许多细节,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还有些天方夜谭的意味,但到今天,小灵通的很多幻想都变成了现实。叶永烈无疑是科幻作家的代表,科幻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作家读书之广、游历之多,更得益于作家富有想象的翅膀。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和《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各行各业专业技术工作者参与科幻作品创作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有现代的高新技术做依托,科幻工作者的创造,更加富有前瞻性。这也是高科技带来的创作内容和主题的变化。中国工业文化的发展到今天有了更高的境界。而提炼新时代的中国工业精神也是中国作家的任务,高科技文化离不开反映高科技的文学作品,新时代描写工业成果的作家对此大有作为。
如果从人类文明进化的角度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火的发现让人类进化向前了一大步;轮子的出现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而蒸汽机、汽车、火车的发明,空前提升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效力。农耕文明的水车,让农民摆脱了浇地的辛劳,工业文明的织布机,又让织布做衣的广大妇女得到了解放。和这些传统的技术相比,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特点,像光一样,能抵达世界的每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大数据的采用,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人类每一次文学艺术创作的更迭,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传播技术的影响。唐代诗歌的盛行,一方面透露出诗人们的田园思想和家国情怀的可贵,另一方面也与传播媒介的简单不无关系。明清小说之所以兴起,与活字印刷的流行紧密相关。所以文学作品的传播,是同步于载体本身技术高低的。当下中国文坛,动辄每年几千部的长篇小说创作量,是依赖技术的进步而形成的。作家用电脑写作,用语音写作,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海量搜索和查阅相应的文字资料,这对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回想笔者上世纪九十年代用钢笔写作时,写一万字要几十页稿纸,身心疲惫,而现在用电脑写作,就相对轻松多了。
当代文学艺术创作,载体形式呈现多样性,为作家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未必每个作家都放弃了纸质书写,但国内大多数作家在用电脑进行文学创作。纸媒的没落,没有带来文学创作的衰退,却让文学创作异军突起。文学创作正以新的表现形式,不断打破原来的载体领域,形成新的传播渠道。当代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正让文学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同样得益于创作载体的多样化。
手机的移动性,无疑为创作载体带来了新的变革。微信,算是一大发明,随便一个文学圈外的人,未必有文学创作意识,但从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拍摄身边的风景,描写对周边世界的认知,顺手写下的诗歌里,不少带有文学的闪光。这是传播载体带来的文学创作的自由状态,也改变着文学创作的形态呈现。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再到今天浩如烟海的书籍,文学载体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像当年很多人丢掉了毛笔而采用钢笔一样,现代人用电脑取代了钢笔。当今载体的变化能否改变创作体裁,是否在小说、散文、诗歌之外创造出新的文学体裁样式来?文学与其他艺术创作的结合,会不会更加丰富多彩?这是新技术带来的探索之问。十几年前,当出版界朋友发现国外出版社拥有众多电子出版物时,对国内的电子出版还感到遥遥无期,而当下的电子阅读,已经成了常态。未来文学载体的变化,是否会呈现更多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学与各类载体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内涵广泛且定义不明确的艺术创作类别,涵盖了表演、影像、装置、雕塑,以及数字和概念艺术等不同形式的载体”,“不断有艺术家以新媒体为表现手段来演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5]文学艺术创作载体的不同,会引发作家多向度思考。
元宇宙作为当下中国热炒的一个概念,正在各个领域掀起阵阵波澜。围绕元宇宙平台搭建的教育元宇宙、金融元宇宙、工业元宇宙、农业元宇宙等方兴未艾,给人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有人神乎其神地从柏拉图那里寻找最初人类精神探索的起源,认为追求梦想的实现是人类精神的大道。元宇宙在追求物理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里,可以享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带来的改变。当你戴上感应头盔、操作控制手柄,就可以在幻想空间里制造出种种幻影,去感受现实世界的真实和模拟世界的真实二者的完美统一。
元宇宙带来了艺术审美的变化,非同质化货币(NFT)为艺术藏品带来了唯一性的构建体系,有人像出售比特币一样,出售非同质化货币和数字艺术藏品,用虚拟的物象换取现实的货币;有人不惜毁坏现实中的真名画,而企图保持住虚拟画像中艺术藏品的唯一性。元宇宙运用第三代互联网技术中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三维影像创意设计制作等技术,将元宇宙平台打造成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现实与虚拟相连接的技术。单纯从现实看,平台有虚拟性,但从系统看,元宇宙又有现实性。
元宇宙艺术就是将元宇宙的功能附加到艺术之上所催生出来的新型艺术形式。有人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元宇宙的虚拟现实景观,你可以在这个时空里与赶集人同游,与画中人对话交流;有人把逝去的台湾歌手邓丽君制作成元宇宙场景,让你尽享与其对话、交流的现实体验。正像《量子营销》作者所介绍的那样,量子销售是一种元宇宙销售,让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产品的美好,享受现代消费者的幸福。销售从最初的产品体验,发展到情感体验,再到互联网体验,移动手机体验,直到今天的第五类元宇宙体验,让消费者置身虚拟的真实场景中,达到了物理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融通,这种消费体验是全新的。
元宇宙是典型的分身术,一个现实中的人,可以在元宇宙做无限分身,以便同期去完成更多的工作。“分身的观念借助不同时期的技术媒介不断地推演着虚构世界的不同方式”[6],元宇宙为写作者提供了更宏大的空间,元宇宙的虚拟现实为作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空间想象。你可以在元宇宙圈定的土地上搭建自己的房屋,甚而拥有自己的朋友和情人,也可以躲避现实世界的很多苦难,去元宇宙里寻找精神桃花源。元宇宙不再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让每个现实中的人有更多想象创造的空间。元宇宙作为高科技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体,自然离不开艺术家的加盟。“在四力——自身感知力、认知力、创造力的相互作用之下,人类开始迈向元宇宙时代”[7],文学艺术的创造为元宇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是在艺术家的齐心烘托下,元宇宙才有了更好的发展。事实上,元宇宙一词起源于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Metaverse”,由前缀“meta”(元)和词根“verse”(源自宇宙“universe”)组成,它指的是与物理世界分开却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数字世界Metaverse,人们可从中以虚拟人物(化身)自由地生活。既然分身能成为元宇宙的特点,人类在其中可以享受艺术创作的快乐。未来的文学艺术创作,未必是手敲电脑文字的快乐,而是文学与各类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产品的快乐。文学与影视的结合,越来越元宇宙化。元宇宙电影展示了新电影的魅力,也给文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元宇宙的特性具有分身、智能化、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创作者具有唯一性,影视元宇宙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空间。以元宇宙打造的各类博物馆,也提醒文学创作者以新的创作模式适应这种变化。国内元宇宙产业,目前还在发展探索阶段,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还相对较弱。随着元宇宙的兴起,文学艺术创作者反映的生活场域,会更多反映那些生活在元宇宙世界中(真实人和虚拟人)的生活,这是作家们需要关注的新领域。
或许会像当时使用电脑一样,元宇宙的出现会为作家带来写作的利好。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元宇宙,或许能为作家提供更为可靠的想象场景,为作家书写提供参照性方便;“未来人作为用户,在元宇宙中最重要的能力将是创造力和判断力”[8],智能写作,也会成为作家们未来写作上的有力辅助。“正是社会推出了小说,即一种记号综合体,它既被当作超越物,又被当作一种延续之历史”[9]。
人类发展到如今,高科技技术已经给文学创作带来了队伍的扩大、主题的丰富、体裁的多样、载体的多元,也为文学艺术审美带来了全新的感受。随着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创作本身可能更多依托于高新技术而淡化了创作的本体性,原始的审美理念被撕碎后重构,作家需要保持思维的理性和人文关怀,注重高科技发展中的科技伦理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以人文之魂来修正高新科技多元性对人类带来的道德损害。
高科技因其自身特点,具有不可控制和难以约束的危险,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人类缺少对其应有的约束,而让高科技无形中成了人类文明的毁坏者。对高科技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就是高新技术使用中的短板,各国一直在进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进行规范。而某些大型高新技术的运用,正在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生命科学中的高新技术,一方面在制造簇新的幸福,另一方面却在违背正常的道德伦理。注重科技伦理在写作中的体现,需要作家的深刻自省。
现代作家应该是与高科技经常对话的人文学者。所以作家的通识教育和跨界性生活,对文学创作大有益处。怎样始终对现代高新技术保持高度的理性认识,不是一味去歌颂和盲从,而从中看到高科技背后的阴影,高科技带来人性的变化,这是值得每一位当代优秀作家思考的问题。
伴随高科技发展引发的洗钱、金融犯罪、偷漏税、视频诈骗等现象,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有所关注、反映和思考。作家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在高科技背景下,守护人类的灵魂始终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高科技因其高新性,一旦为犯罪者利用,会给人类被滥用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作家关注科技伦理灵魂书写,会更好地引导人们妥善地使用高科技。
文学艺术工作者生活在高科技时代,既能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舒适感。高科技所带来创作队伍的扩大、文学体裁的丰富、创作内容的扩展、技术含量的提高,无疑会让文学艺术创作出现新的繁荣。但科技伦理的缺失,又容易让作家在反映高科技领域中出现价值观念、传播导向的错误。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保持高度的创作理性和人文关怀,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圣洁的园地,用人文关怀之心,去矫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不足。
注释:
[1]【南非】大卫·戈德布拉特,【美】李·B·布朗:《艺术哲学读本》,牛宏宝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9页。
[2]李骏翼,杨丹,徐远重:《元宇宙教育》,中译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
[3]【美】拉加·拉加曼纳:《量子营销》,池明烨译,中译出版社2022年版,第3页。
[4]尹玉珊:《先贤笔下的树很神奇》,《博览全书》,2022年第10期。
[5]叶毓睿,李安民,李晖,岑志科,何超:《元宇宙十大技术——把握数字经济脉搏》,中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4页。
[6]高登科,柳志伟,李春光:《分身:元宇宙艺术的打开方式》,中译出版社2022年版,第79页。
[7]贾伟,邢杰:《元宇宙力——构建美学新世界》,中译出版社2022年版,第27页。
[8]焦娟,冯静静,毛永丰,王晶晶:《新硬件主义》,中译出版社2022年版,第8页。
[9]【法】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